与使命感,因而特别能引起先进人士的共鸣。
从理论自身说,要为天地“立心”,缘于“天本无心”。天地作为聚散变化之气,是客
观必然的代表,它虽生养了万物,却并非有意为之,所以天地之心或天地的本性只能是因
人而有、由人来确立的。然而,人既为人,何以能“为天地立心”呢?张载的论证,其基
本点是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天人交相胜”说。刘禹锡强调天与人各有其所长,天固有胜于
1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2页。
2张载:《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第269页。
3张载:《性理拾遗》,《张载集》,第374页。
4邵雍云:“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见《观物外篇下》,《观物篇》卷四,第
50页。
5张载:《横渠易说·乾》,《张载集》,第72页。
6张载这四句话迄今有三个版本:今《张载集?张子语录(中)》载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朱熹、吕祖谦编《近思录》载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亦见《张载集·近思录拾遗》);500多年后,全祖望定本《宋元学案》载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全祖望所引虽标明取自《近思录拾遗》,然今《近思录》或《近思录拾遗》并未见全氏本所说。故本书取朱、吕编《近思录》亦是《张载集·近思录拾遗》所载文字。至于《张子语录》,在出版时间上也比《近思录》为晚。
14
人,人亦有超胜于天之处。张载从此出发,阐明人能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来概括和揭示天道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即人为天地“立心”。
在这里,“立心”不是强加人的意志于自然,而是“人谋之所经画,亦莫非天理”1。“人谋”突出了人的智慧的意义,体现了人对必然“天理”的把握和一定的自由的实现。张载据此而规范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命题。认为天人合一实现的道路不论是“自明诚”,还是“自诚明”,结果都是一致的,即天人之间的完全融通。
所谓“自诚明”与“自明诚”,是儒家人生追求的两条道路。“明”、“诚”工夫约相当于通常所说的认识(知)与实践(行),当然中心围绕的是道德的进步。“自诚明”(由诚而明)的道路是作为道德至善的代表——圣人所特有的,“自明诚”(由明而诚)则是除此之外的一切凡人的道路。后者意在通过充分认识什么是天道、至善(明),最终能够在实践中走向对它的真实无欺的体验(诚)。故为天地生民立心立道,中心其实都在“立人”。
张载的“诚明”又是他的著作《正蒙》的一部分,就是说“诚明”是为“正蒙”即纠正蒙昧服务的,而纠正蒙昧就离不开对“道”的悟解。虽然中国思想家都认为无处不有道,但对道的自觉意识却不是与生俱来,这就需要为生民“立道”,即让“道”真正能在人之内心树立起来。可以说,“为生民立道”是“为天地立心”在人世的映照,二者相互发明。“立”道的必要,在于为生存于天地之间的万民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2早晨知晓了道,晚上即便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
有遗憾。为什么?因为人生的境界已经得以实现,可以死而无憾。
张载继“绝学”,力戒心性的空谈,要求实用实行。他实际上已经把继绝学与开太平融为一体,强调利用安身,崇德广业。即便是个人的德行修养,它也不止于自身人格的完善,而是要直接为天下国家的太平盛世提供政治蓝图。张载本人从青年时代起便是立志做一番事业以报效国家的,但时势和条件的不具备使他不能如愿,所以他将重心放在了治学弘道的事业上,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其实,在张载的时代及其后来,历代志士仁人“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由于受限于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的认同程度,往往不能遂其所愿,但这并不影响思想本身的价值。“横渠四句”始终在激励他们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到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之中,为社会国家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1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下》,《张载集》,第232页。
2《论语·里仁》。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