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从太极到太虚
周敦颐和邵雍是后来概括为“北宋五子”的北宋理学群体中最早的两位代表。他们两位之间,虽未见有任何直接的联系和学术上的相互切磋借鉴,但他们都以《周易》和易学为其创建理论、吸纳各家的立足点。周敦颐可谓宋儒义理派易学哲学的始祖,邵雍则无疑是宋代象数派易学的真正奠基人。义理与象数之间,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对太极范畴的注重便是周敦颐和邵雍学术共有的特点。
张载的哲学以太虚之气为本,故被概括为气学。张载气学是北宋理学中第一个成规模的学派。但在张载之后,气学一派长期不振,以致张载哲学本身在宋末以后都被划入了程朱学派的序列,构成为濂、洛、关、闽的正统“道学”中的一个环节。直至明代中叶气学复兴,这一情况才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第一节 周敦颐的太极人极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晚年筑室庐山之麓,名濂溪书堂,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由他创立学派遂称濂学。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
一、无极而太极
“无极而太极”是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太极图》(见右下图)中首见的文字。《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对《太极图》的解说.作为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全文(含标点)不过300余字,但在后来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长期的争论。其文曰: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
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
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
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
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
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
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1
在第一段,即自首句“无极而太极”至“而变化无穷焉”,是讲宇宙的
生成过程。“无极”出自《老子》,“太极”则出自《周易》,本来具有始基的意义,周敦颐将其合为一体,使其既具有宇宙生成根源也具有宇宙运动变化原因的意义。在无极太极之后,宇宙通过动静阴阳的相互作用、五气四时的顺布流行,既向前分化,又向后返归,乾男坤女,交感化生,直至形成生生不息的世界。
然而,“无极而太极”这句话在南宋以后出现了长期的争议,因为上面所述文字为经过朱熹整理的通行版本,而别本所载有“自无极而为太极”等不同的说法。加之周敦颐本人对于无极和太极的含义又没有专门解释,故后人的理解也就颇多分歧2。但是,从最早涉1 周敦颐:《太极图说》,《周敦颐集》,第3~8页。
及“无极太极”问题的理学家来说,他们尽管对于周敦颐的思想有不同的理解,但均未从
文字上对“无极而太极”提出过异议。譬如程颐说:“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
一道也,太极无极也。”1程颐后半句的“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显然是从周敦颐的“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化出的。程颐以太极为道,而去掉在周敦颐那里容易产
生歧义的“本”字,认为太极就是无极,二者是同一个概念。同时,后来首推周敦颐为
“道学宗主”并得朱熹所录寄《太极图说解》的张栻,为了太极“头上”当不当加“无极”并与朱熹往复辩难的陆九渊兄弟,也均未怀疑过“无极而太极”的文字。这些都可以说从
旁支持了朱熹整理的版本。而且,这些情况在发生的时间上,均应早于史官洪迈“所修国史”中载有的“不知其何所据”的异本文字2。
程颐论及太极无极的文字可能是最早的。他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
莫不有两仪。”3程颐用老子的话语解释《周易》的太极阴阳说,完全符合周敦颐将《老子》的“无极”与《周易》的“太极”结合起来阐发其思想的理路。按程颐,太极作为道,就
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中,而阴阳亦在万物的活动交流中。按此句式推论,则无极也就在太极
之中。就如同“一阴一阳之谓道”而在阴阳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道”一样,在太极中也
没有一个实体的“极”,所谓“太极无极也”。程颐的这一理解,事实上也符合《太极图》中“无极而太极”是对同一个圈或球的图示的破题。那么,朱熹后来把“无极而太极”解
释为“无形而有理”,二者不可或缺,一并作为宇宙本体,虽不必然是周敦颐的本意,但
作为周敦颐思想合乎逻辑的引伸和发挥,则又未尝不可。
二、主静立人极
《太极图说》的第二段,即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至末句“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是讲人性善恶和道德人伦。如果说,第一段的意义在“分太极”的话,第二段的意义则在“立人极”,确立起人世的最高道德标准——中正仁义。“人极”与天道地道相合,是在
人世的“太极”,因而不能违背;而所谓“立”,不仅指圣人为人类所创立,也指人的自
我挺立,仁义中正说到底是要靠每一个个体去实践和落实的。
周敦颐认为,中正仁义的根本点在“主静”,而主静之方则在于“无欲”。因为人就
其本性来说充满着欲望,容易为外界所诱惑。只有通过修养而达到“无欲”的“静”的状态,才能回归到本然不动的无极太极。因而,周敦颐本段的重点,在他的主静立人极说。
他充分吸纳了佛老的宇宙论和修养观充实儒家的道德说,“静”与“净”的合一尤其具有
象征的意义。即周敦颐的“主静”,既是讲清“静”,也是求清“净”。虽然静的对立面是“动”,净的对立面是“染”,二者似不相同;但染污的尘世躁动追逐的是利欲,故去欲既
是净也是静,二者可以相通,周敦颐事实上将儒家的“寡欲”说、道家的“无欲”说和佛
教的去污染整合为一体。
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歌颂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的莲花的品格,可以说正是静、净的合一。净者出淤泥而不染,静者不为富贵妖娆所动。而“亭亭净植(不动)”一句,可谓净、静境界的最完美的融合。周氏借以说明的,既是理想中的君子的品格,也是新儒学所追求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境界。
其实,《爱莲说》中所举的菊花、牡丹和莲花三花,周敦颐直接称颂的虽然是莲花,但2有关“无极而太极”与“自无极而为太极”两段文字的争议及其辨析,可参看张立文先生的相关论述。
见《宋明理学研究》,第121~13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程颐:《易序》,《二程集》,第690页。《易序》是否确为程颐所作,学界曾有争议。这里采朱伯崑先生
的论定:“在没有其他可靠史料证实前,关于《易序》一文,本书取谭善心说,做程氏遗文处理。”见
《易学哲学史》中册,第185~1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朱熹:《记濂溪传》,《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一,第1296页。
3程颐:《易序》,《二程集》,第690页。
2
他对菊花其实也是有所“爱”的,也因之惋惜陶渊明以后再也没有人去继承这份情缘了。所以,尽管周敦颐长期任职于地方,官宦生涯的依赖性使得他终究不可能去做一名“隐逸者”,但在内心,他始终是向往仙风道骨的隐逸生活的。他有诗称:“久厌尘坌乐静缘,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1这也就不难理解,对于“乐静缘”
而“徘徊真境”的周敦颐来说,他不仅要需要老子的“无极”来说明本体,而且需要老子的“无欲”帮助儒家“主静立人极”,以便确立起最高的道德标准。
周敦颐曾令受学的二程兄弟“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2,这在后来引起了理学家的长期思考。尽管这一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不能仅限于儒家的道德观、而是应联系到三教的境界观去讨论,应当是符合周敦颐思想脉络的。
当然,周敦颐三教融合的基石,是《周易》的天人合一观。圣人确立的中正仁义与天地日月鬼神运行的准则是完全一致的,道理就在人极与太极的本来一致。尽管天道的阴阳、地道的柔刚、人道的仁义形式上不同,但实质上并无差别。圣人所以能通过中正仁义而主静的方式实现人极的确立,正是因为他已在自觉的意义上会通了天人双方。至于“原始反终”之说,进一步强化了从太极化生到人极确立的相互呼应,因为始终或生死的“二端”都是互相发明的关系,天生为始而人立则终也。可以说这也是宇宙间最为普遍的道理。
三、“诚”的思辨
“诚”的概念和推导,源自周敦颐的另一部著作《通书》。《通书》全书40章,而开篇头三章的标题就是《诚上》、《诚下》、《诚几德》;第四章虽然标题为《圣》,但第一句话仍是讲诚。由此可见“诚”概念在周敦颐体系中的十分重要的地位。
何为“诚”?周敦颐有多种说法,认为诚源于天道,是“纯粹至善者也”;又说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还说诚是“无为”,是“寂然不动者”等。3显然,这仍然是《周易》与《老子》融合为一体的产物。首先,诚作为至善,是五常百行即人世间一切道德规范和行为的根据,这与《太极图说》中依于太极的人极地位是相似的。然而较之人极,诚的内涵显然更为丰富。因为从无为和寂然不动来说,它是指人心未发动之前的状态,心性论的问题突出了出来,开始进入了宋明理学的核心论域。
诚既然是寂然不动,也就无所谓善恶,所谓“至善”不过是对心之“纯粹”、“无为”的未发状态的一种理想性设定。在此之后,心动而发,是为“几”。“几”虽然还是吉凶之先兆,但善恶已经发端,进入了《太极图说》所谓“五性感动而善恶分”的后天人为。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心由“寂然不动”走向“感而遂通”之后,“几”之所发能够向善而背恶,“复”诚“执”诚而进达圣贤的境界。在另一面,也说明恶是在人“性动”之后的产物,是受物欲引诱的结果。周敦颐对于心性的未发已发、善恶的先天后天等问题等已有所察觉,虽然还没有形成自觉的思辨,但毕竟为后来的理学家揭开了一条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