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中国哲学史2修改版31(5)

2025-09-20

1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2页。

2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3页。

3张载:《张子语录中》,《张载集》,第321页

4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3页。

11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凡未成性,须礼以持之,能守礼已不畔道矣。1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2张载要求知礼以持性,守礼以节欲。“礼”本来生发于人的内在本性,“持性”也就意味

着反本。至于“立本”之正的说法,意在强调从内心确立起反本目标的重要性,目标一旦

确立,就应当排除杂念,守礼修持。因为,“持性”不能是空谈,它必须循礼的要求去践

履以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会逐欲而叛道。那么,“变化气质”虽然属于人的内在修养,但所依据的仍是社会公认的外在的礼法,不论是成性还是全善,终归是由社会价值系统来

衡量和评价的。所以,变化气质的完成意味着内在的价值体验和外在礼法的完美的合一。

气质的可变性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历史上孔子的“下愚不移”与孟子的“人皆可以

为尧舜”的矛盾也因之迎刃而解:不是说“下愚”之人“不能”走向善,而是他们自己

“不为”,放弃了变化气质的努力。其实,张载的“善反”而存天地之性,已经说明了问题的一切。

二、人之性善依赖于“善反”

人性的生成在新儒家,总体上都属于天道流行的产物。《中庸》的“天命之谓性”是如此,《周易?系辞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也是如此,尽管二

者的义理间架和理论走向颇有别异。张载在本体论上讲阴阳聚散,在人性论上自然走的是《周易》的理路。在后者,既然人性有成就与否的问题,张载就不得不考虑性未成时的善

恶状态及其发生的阶段。他说:

性未成则善恶混,故亹亹而继善者斯为善矣。恶尽去则善固以亡3,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也。4

在文本的角度,《周易》的“继善成性”说并未涉及到“成性之前”的问题,自然也谈不上善恶混。张载提出善恶混的问题,重在说明先天善恶未分未形,以强调人在后天的道德创造。即只有于此勤勉不倦者,才可望实现善。在这里,善与恶本是相对之辞,善未得继而

恶亦不成;善之成形彰显,同时意味着恶之尽除;而一旦恶被尽除,又无所谓善了。这一

道理,老子其实早已言之:“(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5

就此而言,张载与他同时代的学者如司马光的性善恶混是不相同的。司马光是从现实

人性善恶兼有立论,张载却是将其限制在现实人性未成、人为未施加之时。那么,结果就

会是:或者因性未成、善恶未开而人不觉,或者因恶尽去、善无所谓而恶无须说。故从首

尾两端看,性善恶混又可以理解为某种意义的性无善恶。究其然,实在于张载比较彻底的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之说。善恶之有(善恶混)与无(无须说)之通贯则正是其表现。

当然,首尾两端往往又只是一种逻辑的抽象,在现实性上,人是终始处于除恶成性的

过程之中的。故他又说:“纤恶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恶未尽,虽善必粗矣。”6那么,继

善成性实际就是以人力改造善恶混的过程,如果恶未尽除,善哪怕是占有绝对多数的比例,以质而论,仍然不是继善而是“继善恶混”。所以说是虽善必粗。显然,性之“未成”说凸

1张载:《经学理窟?礼乐》,《张载集》,第264页。

2张载:《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第270页。

3此“亡”字,《张载集》校改为“成”,然“成”字恐非,因张载下句明言“舍曰(成)善而曰成之者性”。牟宗三先生云:“从表现上说,善恶相对而施设。及至无恶而全善,则“恶尽去”,恶之名不立。恶之

名既不立,则亦无所谓善,而“善因以亡”。见《心体与性体》上,第4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3页;又见《横渠易说·系辞上》,第187~188页。

5《老子·二章》。

6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3页。

12

显了性善在实现层面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天赋人性的未成或善恶混,并不影响善作为人生价值导向的意义。他又说:

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过天地之化,不善反者也;命于人无不正,系其顺与不顺而已,行险以侥幸,不顺命者也。1

“性于人无不善”因其“系”于人之善反与否的后天道德创造,故并不具有人先天性善的意义。在这里,“善反”与“顺命”是密切关联的,它说明张载的善反并不是要超越天道气化、干预人之受命本身,而是重在谨守中道和顺承天命的自觉。至于通常以为张载的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说法,只是把后来朱熹的观点加在了张载头上。在张载的观念系统中,重要的是人如何通过主观的努力,移易恶的气质而走向现实的圣贤,学习在这里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他讲:

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寿夭之理,皆是所受定分。如气质恶者学即能移,今人所以多为气质所使而不得为贤者,盖为不知学。……盖学至于如天则能成性。2

“定分”的说法强化了善恶气质的先天性。但人对此并不是无能为力,他可以通过学习和善反的功夫移恶除恶,以成就完全的天地之性。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地之性为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先天性善。张载的“继继不已,乃善,而能至于成性也”3等语已说得非常明白,即只有在人勤勉不息的道德创造中才能有善和成性,一切都取决于人为的努力。一句话,天地之性是“学则成”的。那么,既然天地之性的成与不成取决于人的学与不学、学到什么程度,也就不难判定,在张载这里,人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天地之性在。

第五节“大心”与“立心”

张载哲学虽以气为本,但同时也是宋明心性论哲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性”论中阐发的虚性与实气、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之辨,在“心”论中提出的“大心”、“立心”和“心统性情”等重要的观点,都在后来引起了长期的讨论。

一、“大心”的价值

“大心”的概念是张载的创造,但他以为是对先秦孟子“尽心”观点的承接。他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4

张载在相隔了千年之后,重新将孟子的心性理论接续了起来。但孟子的“尽心”是向内体验仁义本性的工夫,而张载的“大心”却眼光向外而要求“体天下之物”。有一物未体,心之“大”便未能实现。“体”即体认、体验,体认的工夫显然不属于见闻知觉,而是心与外物的直接感通。仅就此而言,“大心”实际上不是“尽心”,而是“尽物”,故二者之间显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当然,对世人的规定不适用于圣人,因为圣人能突破见闻的桎梏,他不是以感知外物的方式去扩充自己的知识,而是从自我出发体验到天地万物均不在“我”性之外,天性即是我性。“大心”说到此,又与孟子接近,所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性与天道的打通意味着“大心”境界的最后实现。由“大心”进达天心,站在天心的高度,已不再有“外”物。因而,“体物”实际上是在“体性”;正是因为体性,才能视天下万物无一物非我。

显然,不论是张载的“大心”还是孟子的“尽心”,说到底都是人在“大”在“尽”,

1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2页。

2张载:《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第266页。

3张载:《经学理窟·气质》,《张载集》,第266页。

4张载:《正蒙·大心》,《张载集》,第24页。

13

故天道的价值最终是需要人来弘扬的。孔子曾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张载解释说:“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1张载用孟子的“尽心”

解说孔子的“弘道”,将人与道的关系替换成了心与性的关系,心“能”尽性,所以人能弘道;但性作为客观天道的代表,却不知如何检束其心,所以道不能反过来弘人。换句话说,人只能“大心”而不能“大性”,人与天之间主客观的地位是不能够颠倒的。正是因为如此,“弘”或者说“大”,其实真正体现了心的价值所在。所谓“盖心弘则是,不弘则不是。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2。心大或心弘即“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所以是“百物

皆通”;心小或心不弘则是束缚于见闻之狭,“百物”无法为心所通贯,所以是“皆病”。

那么,张载心性论的理论重心,就放在了心的主体性上。在这里,张载提出了一个影

响深远的命题:“心统性情”。他说:

心统性情者也。有形则有体,有体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3

张载没有具体解释心如何“统”性情,但将其视为“大心”的实践还是可以的,只是其方

向不再向外而是向内。接下来的话,又可以分为两段:“有形则有体,有体则有情”一段,如果将“体”解释为性体,后面的话便容易理解,即性依于形,而有性必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一段,则依次说明情是性之所发,色则是情发的

外在表现。同时,这种由性到情、由情到色的性情色的依次外显,都是循其自身应有的性

质类别逐级表露和前后呼应的。在这两段话中,前一段明显是为后一段作铺垫,但这后一

段却不是张载的原创,一字不差的话,邵雍已先期讲过了4。张载的贡献,主要还是他提

出的“心统性情”的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是如何界定“统”字。张载对命题本身和“统”字都没有明确解释,但参看他的“仁统天下之善”5的“统”乃“总括”天下之善来说,“心统性情”可以理解为心“总括”性情,从而为后来人留下了性情工夫都在心上做的进一步扩展的话头。

二、“为天地立心”与“横渠四句”

“立心”即“为天地立心”,是张载提出的重要观念,它与其后的“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起,构成为后来所称的“横渠四句”6。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上,“横渠四句”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张载在继承儒家自强不息精神的基础上,又特别强化了治世救民的情怀和志士仁人所应当具有的宏伟抱负

Removed_中国哲学史2修改版31(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自考《室内设计》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