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中国哲学史2修改版31(4)

2025-09-20

聚散升降,气化流行不息,这样一种性质对立双方相互作用、循环不止的气化运动,其内

涵的正是作为决定者的“性命之理”。“理性命”作为北宋学者的通行概念,均属于形上本

体的范畴,但与此同时,它们都为气化本身所内含,并不能离气而独立存在。换句话说,

是性统一于气而非气统一于性,气是最后的基础和根据。

虚性与形象的相互发明,本来是张载要求“尽性”的目的所在。只是在“尽性”的过

程中,始终应当牢记虚性是不能离开实气的。所谓“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 3也。这段话前半句讲“虚而神”,后半句换用“神与性”,说明张载是将“虚”与“性”视作为同一的范畴的。事实上,“虚空即气”的命题,从纯存在的角度言,本来就是将佛老的虚空性体与儒家的气化世界结合在一起的产物,说明清虚神妙的虚空之性是不能离开气

而独存的。一切都统一于气化流行的过程之中。张载总结说:“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4天德就是天性,性与天道、本体与作用都统一于气。作

为对以空寂、虚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的佛教性空说的批判,张载始终是以虚性内含于实气

的结构建立自己的性与天道观的。

四、一物与两体

中国哲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提出了“物生有两”的著名观点,后来更有经典的一分

为二之说。从此出发,张载围绕他的虚气观,提出和阐发了“一物两体”的思想。

张载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此天之所

以参也。”张载作为气本论的奠基人,首先要肯定“一物两体”都是气的属性。从此出发,不论是一还是两,都是相对于对立方而获得己方的解释的。即事物统一体(一物)所以能

神妙不测,乃是因为有对立面(两体)的存在;反之,对立面所以能够相互作用和变化,

乃是因为推行于同一统一物的缘故。这种统一物中有对立两体、对立两体又维系着统一物

的“一物两体”的格局,便是所谓“参”。“参”的意义,在于确认一和两均不可或缺。张

载发明说: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5

“两体”作为事物的对立双方,在性质上是互相反对、相互发明的。“两不立则一不可见”,说明一本是两的一,缺了本来并立的任何一方,不论是虚是实、是动是静,都意味着同时

取消了对立方,从而瓦解了统一物。“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则说明统一物不存在,两已

不成其为两,也就更谈不上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了。

张载接着分析两之所以能够统一的内在机制,他把这概括为“感”,由感而有合。他说:

“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所谓性即天道也。”6

性即天道,可以说也就是太虚即气,说明双方的互不可离。但这种不离从方法上说,乃是

1张载:《正蒙·诚明》,《张载集》,第21页。

2张载:《正蒙·参两》,《张载集》,第12页。

3张载:《正蒙·乾称》,《张载集》,第63页。

4张载:《正蒙·神化》,《张载集》,第15页。

5张载:《正蒙?太和》,《张载集》,第9页。

6张载:《正蒙·乾称》,《张载集》,第63页。

9

通过一两感合的机制去实现的。在这里,天性存在于乾坤、阴阳两端的对立作用之中,交感便是对立作用的一种主要形式。既然是对立两端,乾坤、阴阳间必然发生交感;既然乾坤、阴阳同属一天之性,两端又统合为一个整体。天地所生万物,其所禀固然有差,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都禀赋有交感合一的特性。从而,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只能从对立交感的角度去予以发明。他称:

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1

天下事物绝无孤立存在的道理。张载一物两体观的中心,就是反对孤立片面的观点,要求了解事物的同异、终始、屈伸等正反两个方面的完整情况。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完整情况,就能够从同异相感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成就发展,由此才能带给人们以福利。这可以说是从发展的立场上来看待对立交感的原则。

从而,对“一物”与“两体”双方,张载虽然都十分注重,但细较起来,他显然要更为重视两体的方面。所谓“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2。立足于发展,则有两必有感,有感必有通,故两比一更为重要。圣人立“本”亦是立刚柔、乾坤之两,两是统一易道实现的前提条件。两若毁弃,整个的易道变化也就不存在了。在张载眼里,宇宙现象为人们所认识,正是在其两端。所谓“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3一切运动变化都只是二端的

变化:

当然,强调两端的重要,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开统一体。一两之间,从时间的序列看,通常表现为一个由一到两,由两又合一的辩证统一过程。张载说: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合而解。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4

在这里,气的变化始于湛一无形的太虚,因为内含的对立面的相互交感而成象成形,并引起动静、聚散、升降、屈伸等“两体”间的相互争斗;然两体的争斗本来“中涵”于“太和”流行之中,宇宙的运动造成由隐而显以至“广大坚固”的现象世界的出现;但“广大坚固”的世界不可以长久,有形物由“始条理”走向“终条理”时必然消解而返回到太虚之本。在张载,由于始终条理的相互呼应,所谓“仇必和而解”,不过是“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的另一种表述。接下来的“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5,则将这种“反而仇”与“和而解”的相对关系继续向前推演,绝不存在终极矛盾消解的意义。

就是说,从发展过程看,一旦有合一,必然同时产生新的对立,这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且,从推动事物统一体的生长变化来说,内在的对立两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不有两则无一”也。

第四节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宋代理学人性论的特色是天地(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分,而这首先便是从张载开始的。张载从气本论出发来说明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是“湛一无形”的太虚之气和有象可感的阴阳气化相合而成的产物,故将原本浑沦为一的人性一分为二:反映太虚本性的称为天地之性,反映阴阳气化并构成为人的形体的则称为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因其来源于本然之气,故纯善无恶;气质之性由于禀受阴阳气化的清浊不等而有善恶之分。但问题的关

1张载:《正蒙·动物》,《张载集》,第19页。

2张载:《正蒙?太和》,《张载集》,第9页。

3同上。

4同上。

5张载:《正蒙·太和》,《张载集》第10页。

10

键不在客观的禀性受命过程,而在于人能否作自觉的道德修养而变化气质。

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概念

作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概念的提出者,张载对这“二性”尤其是天地之性的解释虽然并不十分清晰,但从他的相关论述中,仍可以知晓其基本的含义。他说: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嗅)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1

“气之本”的“湛一”之性就是天地之性,攻取之性即是气质之性,它反映的是人的口腹鼻舌的物质欲望。“知德者”即有德行的君子对待欲望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限,决不会过度追求而陷溺其清纯本性或天地之性。在这里,“小”与“末”指口腹鼻舌的感官欲求,属于攻取的气质之性;“大”与“本”即指源于清虚本体的天地之性。人所应当做的,是以大统小、以本统末而不是相反。

气质之性既然反映的是人的口腹鼻舌的物欲,那就是人与物所共有的自然属性,与天地之性来源于湛一气本不同,它是生命体在有生之初因禀受清浊不等的气化流行所造成的。由汉以来的气禀说可知,清浊不等的气化决定了善恶不齐的现实人性。所以,在道德属性上,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在新儒家的观念系统中,人总是有气质形体的和仁义道德的双重需要,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在人也就均不可缺,但是,作为君子,人应当有更高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可以说,张载是气质之性概念的提出者,但同时是这一概念在价值上的否定者。张载的名言就是:“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2

君子不以气质之性为性,在于气质之性“以嗜欲累其心”的陷溺于物欲的性质。所以他要求“善反”,即返回到清虚湛一的天地本性上去,这体现了张载自觉的“反本复性”的意识。而其手段,便是张载着重强调的“变化气质”的工夫及其实施的过程,以摒除物欲对人心的影响。他强调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3变化气质突出了人在道德选择上的自觉努力和责任意识,对整个宋明

理学的修养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当然,“变化气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工夫,由善恶混杂的气质之性走向纯粹的天地之性可能是一生一世的过程。但正因为如此,过程比结果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既有由气质之性到天地之性的质的变革,也有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相互间的力量消长。从量的角度来说,“二性”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全与偏的关系。他云: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4

性之刚柔、缓急、才与不才,都是一偏,所谓除气质之恶,其实就是去偏,它的正面表述就是自孟子以来的养气,以最终回归天道本来的参和兼通。如此便是反本,便是尽性、成性。这样一条进路,可以说是通过形而下的养气修身去成就形而上的本体、性体。

当然,不论是“善反”还是“变化气质”,只是就气的道德价值而言,并非从实体上否定气质的存在。气质为人性生成之基,否定气质等于否定人之存在本身,因而是无意义的论断。“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的意义,就在于君子不能因其气质有恶而安于现状,而必须积极自觉地改造变化之。但如何才得以改造变化呢?根本的手段就是守礼得礼。故又说:

Removed_中国哲学史2修改版31(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年自考《室内设计》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