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当堂达标”是指当堂教学中教师“教”要达标,学生“学”要达标,整堂课教学要达标;从广义上这里的“标”有较深层的内涵,范围大致包括教学目标,方法目标,策略目标,实验目标,训练目标,复习目标,学习小组合作目标等等。“当堂训练”是检测“当堂达标”的一种手段,是指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让师生得到有效反馈;目的大概有两个,一是检测每个学生是否当堂达到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老师可以根据“学”情适当“降低”,“标”适合学生,也适合教师,适合就是恰当,恰当就是恰好,刚刚好,这符合目标施教原则。当然不一定非要设置纸质测验,有时通过堂上的表现,如问答、表演、总结性发言,板演等测试手段,都可以使教师了解达标情况。
六、本课题研究预期目标:研究内容,研究的创新点
1、总目标:提高教师教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成效目标:规范各科新授课、试卷讲评课与复习课的基本教学流程。推广文、理科各一种可学习借鉴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教师目标: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创新课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改变教师低效、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课堂”变“学堂”。
4、学生目标:使“要我学”变“我要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5、课程目标:探索、改进、改造学习方式,适应新时代和新课改的需要。 七、本课题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不同科模式构建,不同课型的构建。
2、行动研究法,通过运用计划、行为、观察、反思四个基本环节,建构适合新课程标准和符合高效课堂要素要求的,并适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并不断修正与完善。
3、调查法,主要采用问卷、访谈、测验等多种形式。通过在不同阶段对师生进行问卷、座谈等,对比研究成效,及时了解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实验法, 根据我校课堂教学现状,设立实验班,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先行一步,并在其他学科中相继跟进,在实践中形成切实可行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利于大面积的推广与运用。
5、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借用文献检索、收集、鉴别以及文献的研究与运用,积极吸收他人成果,及时了解当前其他地区对课堂模式研究进展状况,从而保证我们的研究,始终走在理论与研究的前沿。
八、研究流程图:
九、本课题实验思路、主要措施、进度和时间安排: 本研究自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为期三年时间。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
1、制定总课题研究方案、总课题研究制度、管理办法、奖励考核办法。
2、各教研组长通过调研,召开本科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会议后,拿出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具体方案及分工明细。大教研组可以以备课组为单位研究子课题,小教研组以科组为单位研究,还可以个人研究。每个教研组必须做好三年规划,从本教研组最薄弱环节作为切入点进行局部研究,基础好的教研组可从多个教学环节作为切入点进行全面研究。教学模式构建采用教师自创、学科自制、学校推荐三种方式相结合,提倡“百花齐放”,让有条件的教师个人、备课组、科组先行先试。
3、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国内外著名的教学模式(流派),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国内各地区、学校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范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4、各科组收集名校课堂教学的范例,认真研究分析,结合学校学生教师现状,初步形成本科组课堂教学模式,再进一步形成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5、各科组定好实验实施方案,经课题组批准后实施。 阶段成果名称:子课题中1到8项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2月)
1、研究制定各学科、各课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包括理论依据,高效课堂要素、评价标准,操作流程和具体措施。 2、应用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如利用“一课多轮课例研究”或“同课异构”方法,不断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模式。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直到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用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的评价标准的形成、研究过程。
3、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展示、交流、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交流,写好研究论文,案例分析,心得体会。
4、利用校刊《万江潮》、《春苗》、校园网,学科网等做好宣传和经验总结。
5、根据高效课堂要素或评价标准,对不同课例进行打磨、研讨、展示、示范,最后打造成典型案例课,建立典型课资源库,汇编典型课音像集、教案集等。
6、各科组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阶段成果名称:子课题中9到20项和中期成果总结。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进行评价反思,开展讨论与总结。 2、在全校范围内推广高效课堂模式。
3、根椐各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大面积推广典型课的教法打造优质课例,大面积推广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途径做法等。
4、收集、整理、研究优质课例,收集、整理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写出结题报告。
5、汇编优秀论文集,典型课例设计集,典型录像课例,优秀校本教辅资料,优秀学导案等,归入高效课堂工程汇编资料。
阶段成果名称:结题报告、高效课堂资料汇编。 十、本课题课题组主要成员的分工
1、学生课堂表现现状调查与分析——陈建文、刘玉莲
2、预习现状调查与分析(即“先学后教”中“先学”的研究)——陈鉴辉、贾洪坤 3、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的研究——王式莹、杨惠芳
4、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即当堂达标中“标”的研究)——张燕军、刘玉莲 5、学科核心知识的研究——吴松根、黄勇军 6、核心循环变式训练的研究——吴松根、王式莹 7、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杨惠芳、黄锡灵 8、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的研究——黄锡灵、付永怀
9、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陈鉴辉、王式莹、吴松根、贾洪坤、贾洪坤、刘玉莲、尹晓平 10、高效课堂要素的研究——王式莹、刘玉莲 11、高效课堂标准的研究——刘玉莲、王式莹 12、高效课堂评价的研究——吴松根、杨惠芳
13、高效课堂教学流程研究——黄勇军、陈建新、杨惠芳、付永怀 14、高效课堂中“导学案”的研究——黄锡灵、杨惠芳 15、高效课堂实录课例分析案例——贾洪坤、黄锡灵 16、高效课堂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案例——尹晓平、叶献红 17、高效课堂学生表现的研究——贾洪坤、尹晓平 18、高效课堂教学环节研究——黄勇军、王式莹 19、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黄勇军、刘志良 20、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行动研究——尹晓平、叶献红 注:1到20项前可加上某某学科。 十一、研究进度及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序号 1 2 3 4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2012.12-2013.2 2013.3-2014.4 2013.3-2014.4 2013.4-2013.7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我校学生课堂表现现状调查与分析 预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效课堂与教学目标的研究 成 果 形 式 报告 报告 报告 报告 承 担 人 何汉华 陈建文 叶献红 张燕军 刘玉莲 陈鉴辉 尹晓平 刘玉莲 5 6 7 8 9 10 序号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1 2 3 4 十二、预期价值
2012.4-2014.7 2012.12-2014.7 2012.12-2014.7 2012.12-2015.6 2012.12-2015.6 2012.12-2015.6 完 成 时 间 2015年9月-12月 2015年8月-10月 2015年8月-10月 2015年8月-10月 高效课堂流程研究 高效课堂要素研究 高效课堂评价研究 各学科典型课例收集 高效课堂与导学案的研究 高效课堂学生表现、特征研究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研究报告 高效课堂工程资料汇编(一) 高效课堂工程资料汇编(二) 高效课堂工程资料汇编(三) 论文 论文 论文 电子文档、 录像视频 论文 论文 成 果 形 式 论文 论文集 案例集 录像集 黎灼培 刘玉莲 付永怀 王式莹 杨惠芳 刘玉莲 吴松根 刘玉莲 陈建新 刘志良 杨惠芳 黄锡灵 贾洪坤 黄锡灵 尹晓平 承 担 人 陈建文 陈鉴辉 叶献红 陈鉴辉 张燕军 张燕军 陈鉴辉 刘志良 陈建新 刘志良 体现几点创新①理念创新: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尤其是教改成功学校的课堂模式构建理念和做法,找到普遍性规律性的策略途径:②从学生方面:建设和谐与互助,合作与探究,展示与交流的学习小组;培养勤于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培养课堂表现积极,求知欲强的学风。③从教师方面:量身打造优秀团队、打造优秀课堂,寻找适合我校“目标准”、“方法灵”、“效率高”的教学方法。④通过课堂建设,拉近师生关系,营造平等课堂,使“亲其师,信其道”等情感因素得到最大体现。⑤通过模式构建,提升教学薄弱的教师个人教学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总之,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将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有效校本教研,反思日常教学,更好地传承、整合、完善、创新和发展,避免教学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高水平的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使时间与效率、投入与效益达到最佳状态,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情感等多维目标实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构建的教学模式实际应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在同类型学校中,尤其是能在全校各年级铺开一定区域中有引领作用,能向本市兄弟学校推介。
十三、本课题研究已有的基础和条件
我校创办于1994年,多年来,学校紧跟现代教育发展新形势,坚持“育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强化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发展轨道,取得了显著成绩和办学效益,受到政府和家长的好评,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先后多次获得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市“初中教育质量奖”等奖项及荣获“东莞市无毒学校”、“东莞市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东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东莞市一级学校”、“东莞市绿色学校”、“东莞市德育示范学校”等荣誉。如2012年12月19日上午,我校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得到市教育局督导评估组的高度肯定,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估组的检查验收;2012年12月1日,我校被东莞市教育局认定为东莞市中小学第一批“高效课堂”工程实验学校;我校田径运动健儿参加2012年东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比赛,取得了我校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团体总分44分,全市37个代表队中排第九名;我校何汉华校长被评为万江区优秀校长;卢衬云老师被评为东莞市优秀教师;陈洁英老师获“东莞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我校陈志芳老师受聘为广东省徐日扬教师工作室指导老师,我校陈鉴辉老师受聘为广东省张璞教师工作室指导老师。2013年被评为教研先进分子。
1、教师队伍日趋成熟
学校现有35个初中教学班,学生共1963人,公办专任教师149人,其中高级教师30人,中级教师119人,本科学历140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目前学校有市名校长培养对象1人,市学科研究会理事3人,市名教师培养对象2人,市学科
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5人。万江区学科带头人3人,市教学能手2人,市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2人。
2、教学设备齐全
(1)学校专业教室齐全,能够满足全校各类活动和教学的使用需要。其中,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间,学科电教实验室6间(物理电教实验室2间,化学电教实验室2间,音乐室1间;生物电教室1间),多媒体综合电教室2间,网络管理中心1间。
(2) 近年来,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共投入 200 万元,进行校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以“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指导原则推进教育信息化,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大力加强硬件配置,创设优良的信息化环境,目前学校正积极申报“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A、我校校园网站(10.153.132.133)由信息技术科组自主编写和开发,并已经于2007年完成,主要由二中内网、FTP资源库二大模块组成。而各模块栏目的设置,我们主要是以学校品牌特色的创建为指引方向,着力建设能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系列专网,让校园网真正成为网上二中。负责校园网站管理的黄松炳老师通过了市网络安全管理培训认证。
B、利用网络资源,做好校本培训
教师培训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培训的形式具有多样化,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具有时效性,信息量大的优点。教师可即时了解教育教研动态,广泛收集信息进行对比与思考,我们在课程通识培训、新课标学习等方面利用网络资料,获得好的效果,这是传统做法无法达到的。
C、利用学科网页,开展教育教学交流
各教研组开辟了网页,提供大量的学科教研信息、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以便教研组内的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研讨,可不受备课组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影响。学校定期对教研组网页进行评比,促进网页的更新及点击率。
D、针对本校教研实际,利用校园网及时报道本校教师的教研成果、课题研究的进程、教研热点问题及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诊断性意见。我们利用校园网及时报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的成绩,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我们注意收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开展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3)建立了万江二中教师QQ群10个:尝试网上评课、网上研究教学专题、网上分享资源等,目前有一百多位教师加入Q群,入群率达100%.
3、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我校秉承现代科学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品德良好、身心健康、能力出众、富有特长的有用之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近年中考成绩总平均分、总及格率均超市平均水平。其中2007年中考平均分超全市平均分24.1分,超全市合格率10.65个百分点;2008年中考总平均分超市17.2分,超全市总合格率6.7个百分点,总分600分以上61人,有7人次取得单科满分。
2011年中考我校总成绩平均分、合格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面向全市招生民办中学除外),总成绩平均分超全市平均分6分,与入学水平测试成绩对比提高了27分;总成绩合格率超全市平均水平1.76个百分点;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历史、生物、地理七科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数学平均分超4.62分、化学平均分超3.68分、历史超3.23分、地理超3.18分;高分段人数突出,全区公办学校总分700分以上的学生有12人,我校占9人;全区公办学校总分前3名均为我校学生,其中张鹏同学以735分获全区总分第一名、贾银博同学以730分获全区总分第二名,陈创业同学以717分获全区总分第三名;全校600分以上的学生共有198人。
2012年中考我校总成绩平均分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面向全市招生民办中学除外),总成绩平均分超全市平均分1.84分,与入学水平测试成绩对比提高了21.84分;数学、英语、政治、化学、体育、历史六科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化学平均分超3.48分、英语平均分超2.22分、数学平均分超1.76分;高分段人数突出,全区公办学校总分700分以上的学生有21人,我校有14人,全区公办学校总分前10名学生中我校有7人,其中柴婷同学以730分获全区总分第一名,全校600分以上的学生共有229人。
4、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发挥效益
几年来,学校着力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一条新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构建了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四级校本教研网络构架。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来研究教学,形成了稳定的教研队伍。
(1)建立有效科研管理办法和机制
为了保障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开展,学校制定了《万江二中中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安排了课题专门研究时间,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严格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进行。学校还设立专项课题实验经费,有效地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学校还规范了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建立实验档案,收集并整理了丰富的过程性资料。
(2)结合校本实际,开展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