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李淑娟 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表: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 加减混合计算的推广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竖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推广到小数中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1
五、教学策略
1、对于小数加减法,因为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就已经通过元、角、分的加减初步认识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且在第四单元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及意义和计数单位。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应是让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和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及法则。本单元意图让学生学会把知识的特殊性向一般性转化,遵循小学生由浅入深的渐进式学习特点,把小数加减法剥离具体情境抽象出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本学期第一单元学生就已经学了整数混合运算,本单元让学生理解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同时学生已经在本册书第三单元学了整数运算定律,本单元主要是将整数运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推广到小数中应用。通过推广,帮助学生拓展定律的使用范围拓宽自己的知识框架,产生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联系特性。
3、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数位不容易对齐。特别要注意数位不一一对应的加减法,小数部分不够减的情况,不少学生则容易把这种不够减的减法计算做成加法,特别是整数减小数的情况。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六、教学时间
5课时
第1课时 小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这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刚学完小数的意义和性
2
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爱好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了整数加减法的算理,并且已积累关于元、角、分的知识。在本册教材中学生还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些都为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打下了扎实有效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 2、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景中。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法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充分利用71页的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寻找其中隐含的数学信息,然后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 课前预习案:
1、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收集几张超市购物小票,算一算这些物品总价。 3、关于小数加减法计算你了解多少?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直切主题(3分钟)
教师检查预习案,引入课题 。
【设计意图】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复习导入为学生后面利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扫清了障碍。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2分钟)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71页主题图。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预设:两个同学到图书大厦去买书,女同学想买2本书,男同学要买1本字典。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由主题图过渡到例1中的情境图,分别呈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
教师:这里是两本书的价钱,谁来读一读?
教师:根据你们读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购物引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不仅培养了学生采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开展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小组互助合作交流,探究小数加法算法(10分钟) 教师:问题(迁移经验,1)如何列式? 生: 6.45+4.29
4
教师:大家估算一下,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教师:用竖式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3、交流汇报,说清算理
每个小组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方法是正确的?你们的方法跟哪种方法一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时说清理由。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讲清算理。(只有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会对齐。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和加数对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由具体到抽象,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特别是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4、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的3道加法题,并且用加法交换律验算(3分钟)。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抽3名代表板演,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12.53+4.67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大家讨论一下,得数末尾是“0”,这个“0”可以怎么办?
引导比较:6.07+4.89,整数部分相加后是10,整数部分个位上也是“0”,这个“0”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教师:刚才在计算小数加法时除了小数点要对齐以外,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小组互助合作,自主迁移,探究小数减法的算法(5分钟) 教师:小数加法同学们都会算了,那(2)题怎么列式? 生:6.45-4.29
教师放手让学生小组互助合作,独立试算,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例子(包括错例)板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对于出现的错例,要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评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让学生完成“做一做”第1题的3道减法题,并且验算。 6、引导比较,深化算理(3分钟)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研究小数加、减法的过程,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教师:我们借助整数加法 计算的经验来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又借助学习小数加法与整数减法的经验来探究了小数减法,通过回顾我们研究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你们又有哪些新发现呢?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