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优网
www.jyeoo.com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空气四种气体的性质不同来考虑它们的检验方法. 解答: 解: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根本没有什么特殊现象发生,无法鉴别它们;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照常燃烧的是空气,气体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所以B答案正确; C、分别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只能验证出氧气,其它不能鉴别; 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 故选B. 点评: 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氢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空气要用燃着的木条. 17.(1分)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B. C. D. 实验 现象 分子间有间隙 解 释 A. A、 考点: 专题: 分析: 解答: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常温时分子不运动, 小 动着 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B.B 、 C. C、 D.D 、 点评: 18.(1分)某物质经分析含有氢、氧两种元素,则下列对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纯净物 B.一 定是化合物 C. 一定不是单质 D.一 定是混合物 考点: 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某物质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不能确定该物质是纯净物或混合物,只有纯净物才能根据组成元素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解答: 解:A、该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是混合物,所以A错误; B、该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是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所以B错误; C、由单质的定义可知,单质中含有一种元素,某物质含有氢、氧两种元素,一定不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解:A、分子很小,需要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故A正确; B、将 品红溶液加入到水中液体变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B正确; C、分子在常温和加热时都运动,在加热时运动速度加快,故C错误; D、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隙,故不同的物质混合时体积减小,故D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分子的知识进行. ?2010-2012 菁优网
菁优网
www.jyeoo.com 是单质,所以C正确; D、该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例如,水中含有氢、氧元素,属于纯净物,所以,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分析物质的组成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点评: 19.(1分)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大量白色烟雾 C.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D. 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B、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D、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判断. 解答: 解: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不要说明固体是四氧化三铁,所以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白色烟雾,所以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出蓝紫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是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错误. D、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二者体积比约为1:2,所以正确. 故选D. 点评: 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烟”与“雾”,“光”与“火焰”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20.(1分)某同学观察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氯化氢分子和氨分B.氯 化氢和氨气能发生化学反应 子是不断运动的 C. 氯化氢和氨气D.两 瓶无色气体混合后瓶内压强增大 反应后有固体生成 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微观粒子运动型;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2010-2012 菁优网
菁优网
www.jyeoo.com 分析: 选用的两种药品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分别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和氨气,两者接触会反应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氯化铵,产生白烟.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本题就是让我们根据分子的性质来解释实际问题,要求熟练的掌握分子的三个性质和分子定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A、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空中相遇,也验证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条性质; B、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故发生了化学反应; C、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后的生成物为固体氯化铵. D、两瓶无色气体混合后,生成固体氯化铵,故瓶内压强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只有掌握了微观粒子的特征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1.(1分)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 不放出氧气 B.放 出氧气速率慢 C. 放出氧气总量D.放 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不变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催化剂的特点考虑本题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只能改变反应速度. 解答: 解: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物的速度,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有的反应中催化剂是加快反应速度,有的反应中催化剂是减慢反应速度. 故选BD.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物的速度,不能改变生成物的量. 22.(1分)科学家已经可以移走原子“画出”最小的中国地图(见图).根据这一事实,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原子的体积很小 B. 原子是客观存在的 C.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D.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原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解答: 解:A、原子的体积很小,说法正确,故A正确; B、原子是客观存在的,说法正确,故B正确; C、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说法正确,故C正确;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010-2012 菁优网
)
菁优网
www.jyeoo.com 的.了解原子的性质. 23.(1分)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证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B. 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 证明呼出气体中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D. 判断呼出气体中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 考点: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吸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就会使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变大,同时人体还通过呼吸排除一些水蒸气,氮气的含量基本不变,因为人体没有吸收氮气. 解答: 解: 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此项说法正确; B、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故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故此项说法错误;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此项说法正确; D、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故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此题是对呼出气体成分的考查,只要把握呼吸作用的原理即可正确解题. 24.(1分)把分别盛满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气体B.乙 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都易溶于水 C. 不可以用排空D.可 以采用排水集气方法收集丙气体 气方法收集甲气体 考点: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盛有可溶于水的气体的试管,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气体溶于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水性越强,试管内的液面越高;不易溶于水的试管内没有液体.所以观察图形可知,甲气体易溶于水,丙气体不易溶于水,乙气体处在甲气体和丙气体之间,据此判断ABCD的正确与否. 解答: 解:A、丙气体是不易溶于水的,故错误; B、应是甲气体比乙气体更易溶于水,而不是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故错误; C、甲气体易溶于水,我们只能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甲气体,而无法判断可否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故错误; D、丙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三种气体的溶水性,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根据现象判断结论的能力. ?2010-2012 菁优网
菁优网
www.jyeoo.com 25.(1分)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很多.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如下四组实验,比较两种物质的催化效果,其中观察效果较差的是( )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A. 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 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 C. 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 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根据对比实验的作用是能够很明显的对比出结果,比较出哪一种催化剂能明显看出催化效果考虑. 解答: 解: A、通过气球膨胀的快慢很明显的显现出哪一物质的催化效果好,故A正确; B、通过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很明显的看出反应速度的快慢,也就知道了谁的催化效果好了,故B正确;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由于分两次实验,如果都能复燃,根本无法判断哪一种物质的催化效果好,故C错误; D、第四组虽然也分两次实验,但通过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的话,很明显就能比较出反应速度的快慢,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同过回答本题知道了两种实验的对比效果的比较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时间、产生气泡快慢、气球膨胀快慢. 二、填空题(共4小题,满分29分) 26.(4分)根据下列信息写出对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要求所选反应不能重复)
(1)实验室用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制取氧气 氯酸钾(2)实验室研究氧气性质中,有黑色固体生成的反应 铁+氧气(3)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的反应 硫+氧气
二氧化硫 ;
氯化钾+氧气 ;
四氧化三铁 ;
(4)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物质进行分析; (2)根据验证氧气性质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010-2012 菁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