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是十分重要的。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你的作品,一切局部效果都要服从整体关系,要从画面的整体艺术气氛和效果上去调整,去收拾,去整埋,加强不够的,减弱太跳的。局部即使再精采,如果破坏和影响整钵效果,也要把它改回整体中去。这时总的艺术想法,总体气氛,总体感觉和效果才是第一位的。画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追求对于画面的最后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国著名雕刻大师罗丹在他雕塑 《巴尔扎克》像时,为了突出人物的主体而毅然去掉雕像非常精彩的双手,就是一个非常具有说明力的例子。
(五)构图知识
1、什么是构图
当我们面对所画物体,开始作画时,首先遇到的就是怎样正确构图,画面如何安排的问题。
物体画多大,空间留多少,上下、左石、高矮、疏密怎样安排4协调、自然,具有美感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图问题。
构图,在中国画中称为 \章法\,又叫\经营位置\。一幅优秀作品,不仅耍在内容、技巧、风格美感上是出类拔苹的,而且在构图方面也应有新颖的独到之处,才能称得上是埋想的作品。所以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绘画大师郡非常重视对于构图的研究。如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绘画大师席里柯,他的最著名的《美杜萨之筏》一画,在创作过程中就反复进行了大量的构图尝试,几易其稿,甚至还亲自实地考察访问当事人,并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做了木筏和泥人模型,反复进行构图的探索与研究,最后终于确定出最能表达画家意图的理想构图,使《美杜萨之筏》一画成为他的代表作。由此可见,一幅优秀作品的涎生,构图起着决定的作用。构图能力是一个画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
2、构图的一般规律
构图,做为绘画的一个垂要组成部分,有着它自身的变化规律。我们知道构图时,要涉及形体、结构、大小、高矮、长短比例;明暗、色彩对比、疏密变化和空间透视等多种绘画因素,画家根据自己的刨作意图,运用这些因素组织安排一个体现自己理想的画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画家是依据什么来安排组织画面与构图的。
(1)对称与均衡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对称现象是普通存在的,举一个最简
21
单的例子,如对生的树叶见图 (2)。从图申清楚的看到以叶茎为中心,在它的两边对生着同样的叶片。这是一种典型的对称形式。对称的东西给人稳定、和谐、庄重的感党。见图(3)人类很早就从自然界的启示中萌发出了付称意识。并逐渐形成人类早期的一种基本美感。这一点从人类初期的文化中得到亢介的证明。中古代器皿造型和图案装饰都是对称美的体现。古今中外。许多宫鼓庙宇、楼台亭阁,不管形式上有多少变化。对称的格局总是占着主导地位。就以古都北京的紫禁城来说,它的建筑风格就充分体现了对称的特点,甚至连整个都城的总体设计和建筑名称都体现出对称思想格局。如:天安门,地安门;东华门,西华门;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等。这种对称的安排,比比皆是\从这些现象中,可以充分说明,对称意识在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过程中占有对称虽然以它庄重、和谐、稳定的特点形成了人们审美意识和欣赏过程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图(2) 对称的树叶
图(4) 呈均衡形的树叶
图(3) 古代的彩陶纹图案
22
对称虽然以它庄重、和谐、稳定的特点形成了人们审美意识中的一个基本因素。但同时也表现出它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单调、呆板、缺乏变化和生气。人类永不满足的追求。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变化形式,从而在对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均衡意识。 均衡。是一种以对称为基础的变化。人们从自然界中也得到了许多启示,比如:互生的树叶见图 (4)。就是一种典型的均衡形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既保持了对称的稳定、和谐,又比对称富于变化。均衡打破了份量上僵 图(3) 古代的彩陶纹图案死的对称关系,追求的是一种视觉上物体之间力的平衡。比如三个物体,中间放一个,两边相等,距离各放一个,就形成了一种对称构图,画面显得单调,重复,缺少变化。见图 (5)A。
如把这三个物体重新组合一下,如图(5)B所示的那样,使画面形成一种均衡效果,就显得自然,活泼,富于变化。在变化时要注意,物体 不能在一条直线上排成一队,以免显得死板或偏离画面中心。
图(5)C中的物体之间虽有变化,但偏离了画面中心,构图就显得不舒服。
图(5)D中的物体,虽然在距离上有所变化,但由于它们同处在一条直线上,同样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在构图过程中,画面过于对称,显得死板,没有生气。变化不和谐,则显得杂乱,琐碎,没有规律。所以一幅完美的构图,既要变化,又需要统一。
(2)变化与统一
当我们已经掌握了对称与均衡的基本法则以后,要想在有限的画面中,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构图,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没有刨新,艺术的生命就要僵化和停顿。规则有限,而变化却是无穷的。构图的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它需要在创新和变化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构图变化的因素很多,初学者可以根据这些因素,去变化刨造出许多新颖、丰富的构图。构图的变化,概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儿种:
A、大小变化:在构图时,画面上的物体要注意有大小变化,要有主有次。如果画面中物体都是同样大小,就会出现一种并列、重复、死板的效果见图(6)A、B。大小有所变化,画面就显得轻松,活泼,看起来
23
也比较舒服。
B、高矮变化:除了大小变化以外,物体的高矮变化也十分重要。画面中物体有高有矮,给人一种起伏,错落之感,就像一首乐曲起伏的节奏和旋律,给人一种优美的享受。反之,如果只是一个音高,一种节奏,就会使人感觉平淡、乏味。如图(7)上大小虽有变化,但高矮接近,就不舒服;图(7)下在高矮、大小方面都有变化,就比较合适。
C、疏密变化:疏密处理在构图中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画在章法论述中就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说。意思是说,在构图时画面要有疏密对比,稀疏的地方可以跑开骏马,密集的地方连风都吹不进去。这是一种夸张的形容,但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疏密的对比关系。
如果在构图时,不讲疏密关系。洋洋洒洒,满纸遍布,那将给人一种没有中心,没有重点,杂乱无章的感觉,反之,构图过于紧密,物体部聚在一起。又会给人一种拥塞,压迫、不舒服的感觉,如图8 A、B。所以构图一定要注意物体的疏密变化和对比,既不能过疏 (过疏显得塞),也不能过密(过密显得堵),要有疏有密,疏密得当,如图 (8)C。
疏密变化得当,可以创造出许多有趣、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画面。见图 (9)。
24
A B
图(6) A 物体大、小一样,缺乏变化。
B 物体大、小有变化,看起来就比较舒服自然。
D深浅变化:构图中的深浅变化主要指的是画面中总体的黑、白、灰的布局安排。这对于一张画的整体效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应注意白饥 一是画面中的物体要有黑白灰色调的对比,这种明暗对比可以是所画物体本身固有色的深浅变化,也可以是经过光线照射所产生的明暗变化。最好是两者兼而有之。枷果画面在深浅上没有差别和对比(或对比极小),画面不是漆黑一团。就是苍白无力。我们所说画面太黑、太灰、太飘、没有份量。都是这一类问题。
二是要注意黑、白、灰的分布既不能太集中,也不要太分散。耍注意对比衬托的和谐与统一。画面中的黑白变化要考虑总体布局、物体的主次关系和明暗之间的相互衬托等多种因素,主动合理地进行黑、白组合与分布,能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明暗变化和多彩的艺术效果。见图 (10)。
E、颜色变化:在色彩画构图中,除了上面说的儿个问题之外,颜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