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色彩基础知识
(一)工具与材料 (1)铅笔
是最常用的绘画工具,它主要用于草图设计及勾画轮廓。普通铅笔一般分为中性铅笔,硬性铅笔、软性铅笔三种。HB为中性, H-6H型号为“硬性”铅笔;B-6B型号为“软性”铅笔。铅笔杆上B、H标记是来表示铅笔芯的软硬和颜色深浅的,各种铅笔B、H的数值不同,起的效果不一;B数值越大,笔芯越粗、越软、颜色越深;H数值越大笔芯越细、越硬、颜色越浅。我们在练习和表现中常用的是HB型号的普通铅笔。
(2)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勾线笔,一般
笔头比较尖细,笔毛较硬、有弹性,常用叶筋笔、衣纹笔、小红毛等;另一类用于填色的笔,常用大、中、小号白云笔。
(3)绘图笔
主要指针管笔、勾线笔、签字笔、鸭嘴笔等。这类笔的特征在于笔头有不同的粗细,常见型号为0·1-1·0。我们在实际练习和表现中通常选择0·3、0·6、0·9型号的绘图笔。
(4)纸
A4和A3大小卡纸,水粉纸。
(6)硫酸纸
“塔图”练习,传统的专用绘图纸。
(7)圆规、橡皮、及相关辅助工具 有直尺、丁字尺、三角板、曲线、圆规或圆模板等。
1
(二)关于色彩画的一些基础知识
1、 什么是色彩
色彩对于我们来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从大自然中的天空、大地、山川、河流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它无时不有,它无处不在,可以说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了。但是,如果认真地问起来,请你准确、科学地讲讲色彩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形成的?可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出来的了。
原来,色彩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物体天生所固有的,自然界中所有物体的颜色都是物体本身吸收和反射光波的结果。
当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于1676年用一只三棱镜将太阳光分离出五颜六色的色彩光谱时,人们才第一次真正认清了色彩产生的原因;人们才知道白色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波组成的,见图(1)。当我们说:“这只杯子是红色的。”实际是杯子表面分子吸收了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而仅仅反射红颜色光波的结果。一个物体当它吸收了光波中的其它颜色,而唯独反射某一种颜色的光波时,这个物体就会呈现它反射出的颜色。全反射的呈现白色,而黑色则是对光波全吸收的结果。物体呈现颜色是光线照射的结果,光产生了色彩。光是色彩之母,展现在我们面前五彩缓纷的世界,实际上都是光的杰作。
2
2、色彩的情感象征
大自然中不同的色彩变化,能使我低着头生不同的观感。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与实践中,白色往往给人以纯洁、高雅的感觉;绿色象征生命、青春与和平;黄色、红色给人以华贵、热情、温暖的感觉;蓝色给人以宁静、清凉的感受;黑色则往往用业表现庄严、肃穆与深沉的情感。当然,这些象征性的具有丰富感情色彩的颜色观念也会随着民族传统、欣赏习惯、文化修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映。如:黑色、白色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是人们哀悼死者时所穿的丧服颜色;在欧美则被做为高雅、庄重的婚纱或礼服的颜色;在罗马,最有权威的教皇的礼服也是白色的;而在中国,黄色才是皇帝富贵与最高权威的象征;在许多原始部落,红色往往象征着天地之神。这些情感的产生,并不是色彩本身的功能,而是人们赋予色彩的某种文化特征。使某种颜色具备某些含义和象征,久而久之,这些因素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人们在观察色彩时往往是受着这些心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左右,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色彩感受。
色彩的这种情感,会使对颜色产生不同的好感。同时也给画家们利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和气氛提供了方便。世界著名大画家毕加索在运用色彩来表现情感方面就有“蓝色调时期”、“玫瑰色时期”、“黑人时期”等来体现自己的创作主题和表现风格。人们对于色彩的所谓冷暖的感受也是从这种色彩的情感象征中演变而来的。所以充分认识、理解和运用色彩的这种情感象征性,对于我们熟悉和掌握色彩的规律来进行绘画是十分重要的。
3、光源色与固有色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切物体的颜色都是由于光线照射的结果。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习惯地把物体在正常日光下呈现的颜色叫做 “固有色”,以此同在有色光线照射下所产生的“光源色”相区别。
固有色:指物体在正常日光照射下所呈现出的固有的色彩。如红花、紫花、黄花等等色彩的区别。
光源色:指某种光线(太阳光、月光、灯光、蜡烛光等)照射到物体后所产生的色彩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比如同是阳光,早晨、中午、傍晚的色彩也是不相同的,早晨偏黄色、玫瑰色;中午偏白色,而黄昏则偏桔红、桔黄色。
3
阳光还因季节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夏天阳光直射,光线偏冷,而冬天阳光则偏暖。光源颜色越强烈,对固有色的影响也就越大,甚至可以改变固有色。比如一堵白墙,在中午阳光照射下呈现白色,在早晨的阳光下则呈淡黄色,在晚霞的照射下又呈惜红色,在月亮下则呈灰蓝色。所以光线的颜色直接影响物体固有色的变化,光源色在色彩写生中尤为重要。
4、固有色与环境色(条件色)
环境色指的是物体周围环境对固有色的影响。比如一朵白色的花,周围有绿色和红色的环境,那么在白花的上面,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颜色的影响。白花向阳的一面是白色的,而暗面和反光则受周围红色和绿色的影响,呈灰绿色和灰红色。这种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产生的色彩变化,叫做环境色或条件色。
没有受过色彩训练的人,对物体的颜色往往偏重于它的固有色,而对周围环境、光源等因素的影响却视而不见。比如经常听到一些孩子在谈论颜色时说:花是红的,草地是绿的,天空是蓝的,雪是白的。这种对物体颜色笼统的认识,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则是不准确、不真实的认识,如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这种笼统抽象的色彩感觉,就会变成对物体色彩的固定认识,使人对物体颜色形成固定的概念。用这种固定的颜色概念去指导绘画,必然会使画面的色彩丧失真实生动的表现力。所以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任何一种物体的颜色,我们都应把它放在它所处的环境中去观察、分析,有意识地去分辨同围环境对物体色彩的影响,从而使我们的观察能力逐 渐细腻、敏锐起来。
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是写生色彩中三个重要环节。真正理解和弄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并能熟练准确地掌握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那么你就能真正跨迸色彩的大门。
5、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色度、色性
色相:即色彩的相貌和特征。自然界中色彩的种类很多,色相指色彩的种类和名称。如: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颜色的种类变化就叫色相。见彩图 (1)
色度: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比如,深黄、申黄、\淡黄、柠檬黄等黄颜色在明度上就不一样,紫红、深红、致瑰红、大红、朱红、桔红等红颜色在亮度上也不尽相同。这些颜色在
4
明暗、深浅上的不同变化,也就是色彩的又一重要特征——明度变化。
色彩的明度变化有许多种情况,一是不同色相之间拘叨度变化。如:白比黄亮、黄比橙亮、橙比红亮、红出紫亮、紫比黑亮;二是在某种颜色中加白色,亮度就会逐渐提高,加黑色亮度就会变暗,但同时它们的纯度 (颤色的饱和度)就会降低;三是相同的颜色,因光线照射的强弱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变化。见彩图(2)。
色性:指的是色彩的冷暖属性。这是色彩变化的另一特性。,我们这里说的色彩的冷暖并不是说色彩之间真的有什么温度上的差别,而是指不同的颜色所给我们带来不同冷暖的一种心理感觉。比如:青色、蓝色就结叭以清掠的感觉;红色、黄色则给人以热烈、温暖的感受。这种冷暖的感觉,实际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一种体验和联想,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反映。色彩的冷暖既然是一种心理感觉,那么对于每种颜色,只有通过具体的感受,才能确$它们之间的冷暖关系。
冷暖关系只有在感觉、比较之中才能够确定。比如,红颜色,我们一般认为它是暖色,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红颜色的种类变化很多,它们之间仍然有冷与暖的区别,紫红和深红比,紫红偏冷,深红偏暖;红和大红相比,深红偏冷,大红偏暖;红与朱红相比,大红偏冷,朱红偏暖;红与桔红相比,朱红偏冷,桔红偏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每种颜色,它本身都具备两种属性 冷和暖。那么在实际绘画中它到底能够表现出冷还是暖,就要看它和谁在一起比了。也就是说,要看它是处在什么样的色彩环境中,紫红色虽然在红颜色中偏冷色,但与青色、蓝色相比,它又是非常暖的颜色。
所以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是要在具体的环境中去具体分析比较才能确定的。切不可机械地把颜色分为一成不变的冷色和暖色。初学色彩的爱好者,要特别注意在目常生活中,去培养锻炼自己的色彩感受力;使你的色彩感觉变得越来越敏锐、越来越丰富精细。
6、色调
色调指的是一幅画中画面色彩的总体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在大自然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同颜色的物体或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之中;或被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似的、淡蓝色的月色之中;或被秋天迷人的金黄色所笼罩;或被统一在冬季银白色的世界之中。这种在不同颜色的物体上,笼罩着某一种色彩,使不同颜色的物体都带有同一色彩倾向,这样的色彩现象就是色调。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