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间文化题汇总(6)

2025-08-15

人类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奉献给人的却是羊奶、羊毛、羊肉和羊皮,连羊粪也是很好的肥料。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和牺牲的精神。 4、在六祖的学佛故事里,体现了哪些佛教文化?举例论述。

答:(1)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关于“幡动”的辩论体现了佛学的色空观; (2)惠能坠腰石舂米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讲求艰苦磨炼的精神; (3)惠能种菜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根基清净、心如止水的品格; (4)惠能吃早餐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悟性;(5)惠能显法的故事(惠明遗衣钵、向陈亚仙借地,行昌行刺等)体现了佛学中佛法无边的功能;

5、广东的盗宝故事的自然形态是怎么样的?它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答:从洋人识宝到洋人盗宝,从平等交易到强取豪夺。但广东的后一类故事较少,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激烈,大多数反归初期识宝故事的形态,识宝者与持宝者自愿买卖,重点表现的是宝物重金购不走,以宝物对乡土的依恋来反映人们爱乡爱国的心态,而不是识宝者与持宝者的矛盾斗争。更多的涉外故事都是歌颂中外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的传统友谊的,这在近百年来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压力下是难能可贵的。

6、结合实际,论述广州茶楼文化的特点。 1、趋时变奏,源远流长

(1)历史悠久。(2)讲究环境的气派和幽雅。 2、食艺结合,情趣盎然

(1)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节。(2)感受美食的乐趣和情趣。 (3)讲求艺术享受。 3.中西合壁,广采博收

(1)茶色多样。(2)点心多样丰富。(3)茶楼带来其他文化效应。 4、得天独厚,领导潮流。 7、论述潮汕功夫茶的特点

答: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此时潮州功夫茶已由潮州地区流传至东南亚各地。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8、试述佛山秋色的文化特点。

答:佛山秋色是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l425年)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当时佛山是一个商贾云集和小镇,异常发达的手工业,培养了不步能工巧匠。人们在秋季丰收之后,用手工业生产的边角废料和小商贩剩余下料,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参加游行,酬谢神明。报答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好年景,逐渐形成佛山著名的秋色赛会,佛山秋色工艺品也由此得名,后来,人们用各种材料制成各种祭供品参加游行,稍后,游行队伍中又增加了举旗、提灯、耍狮、文艺表演、杂技、武术等。

一般说“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它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始是为庆丰酬神,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佛山秋色工艺品种类繁多,主要门类有:扎作、纸朴、粘砌、批削、针刺等。扎作有狮头、龙灯、宫灯等;纸朴有仿古铜器、玉器、陶器、石雕等,这些利用废物巧手加工翻作的秋色工艺品,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并形成其独特的特点:

(1)以假乱真,出奇致胜。因为秋色艺术是手工业工人、农民、小商贩创作的,它主要表现平民的理想和情趣。比如秋色中的担头,就是由扮演小商贩的人将“水产鱼虾,水果花卉”等,肩挑车拉,沿街“叫卖”。

(2)特别有地方特色。使用的材料大多是下脚料和农副产品。瓜果、鱼鳞、稻秆等都是制作秋色艺术品的好材料。在佛山市工艺美术研究社的展厅里。就有鱼鳞灯和墨鱼骨灯、瓜仁灯以及用通草和灯芯草创作的秋色灯等等。

(2)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行业特征。制作秋色的人们总是将他们赖以生存的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当作制作秋色艺术品的主要项目,如仿陶瓷制品,令人真假难辨,仿酒菜佳肴令人垂涎。据老一辈的工艺美术师介绍,秋色赛会中制作的仿生水果,与真正的水果放在一起,就连那些经验丰富的评委们也分不清真伪,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曾有人在买到“水果”后,张口就咬,结果发现这水果竟然是泥做的。很多制作秋色的人都以自己的行业为创作对象,如经营玉器古玩的多以制作仿古工艺品见长。 9、试述“自梳”、“串隆闺”这两种婚姻风俗的文化意义。(请展开论述) 要点:

(1)显示妇女的社会地位加强,是现代社会中“母权制”的复归。

(2)“自梳”这一现象显示着中国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点星光。现代妇女的非婚现象 就是类似“自梳女”。

(3)“串隆闺”与现代社会的“同居”或“试婚”相似,其可看作是一种文明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的“同居”或“试婚”是文明社会的一种复归。

10、试述龙母信仰与西江民间文化的关系。

答:龙母本来是个传说人物,龙母的故事千百年来在西江流域广为流传,龙母传奇性的圣迹成为当地百姓信仰的支柱,不但深入人心,而且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当地人抓到鲤鱼要放生,遇到青蛇要礼拜,行船经过龙母庙必然要做三件事:鸣笛、放炮、敲锣鼓,没有一个敢违例的。这就是传说的力量。龙母信仰的发展,使得龙母传说不断丰富,信仰的内容也逐步世俗化,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并与释、儒、道相结合,形成了许多习俗,娱神娱人、娱乐竞技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11、试述岭南水神的演变有什么特点。 答:岭南的水神比中原的丰富。根据古籍的记载,中原原始水神的说法基本上都是由兽而变为鱼龙(蛇)的,传说中的龙王、共工、应龙、夔、无支邪等都是属于水神,它们的前身不是鱼就是兽,没有别的。岭南水神的来源与中原原始的说法差不多,也多是与鱼龙(蛇)有关。但因岭南地区开发比较晚,中原水神的原始形态的流入有一个过程,而本地面临的水患比中原地带还要频繁,急需这方面的权威出来治理,龙母、天后、洪圣等本地的水神便应运而生。同时随着中原文化的浸入。北帝南来也化为水神,火神祝融也变为水神。武将马援也得兼任水神之职,这一切也许是当时的应急措施,但他们却能扎下根来,说明水乡确实需要众多的水神,才能分工负责各方水域的工作。就象人间社会一样。这一点也正好反映了广东人讲求实际,善于变通的人文心态。

从水神的演变来看,可以看出,不管是人上天还是神下地,也不管是从星辰变为神,还是从动物变为神,都必须先向原始水神的形态靠拢,如天神祝融乘两龙,北斗七宿化龟蛇等,这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但这古老的文化思想要在岭南扎下根基。必须经过当地民众的选择和改造,祝融、北帝二神都与一个屠夫相关,变成了民间传说的洪圣大王,能使“海不扬波”。才能香火鼎盛。

《岭南民间文化》复习资料

一、 填空题:

1、岭南汉民族中,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三大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

3、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4、“凤凰民俗”是属于福佬民系。

5、黎族最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是“三月三”。 6、“牛王诞”是壮族的节日。

7、广东的瑶族分为排瑶、过山瑶两大支系,区分两大支系的标识是头饰。 8、水上居民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是“浮家江海”、“以舟为居”。 9、“五羊神话”是一则 史前拓殖 神话。 10、“五羊神话”源于《说郛》所收的《 广州记 》和《 广东新语 》。

11、门人法海收录六祖惠能当年法道之说成集之名《 法宝坛经 》。

12、惠能六祖在公元638年出生于 新州夏卢村 ,他的宣传观点是 “见性成佛” 。 13、广东唯一带有强抢性的传说是海幢寺《 猛虎石 》传说。 14、广东盗宝传说最著名是《 海珠石的传说 》,如今广州的海珠路、海珠广场、海珠桥、迎珠街均与之有关。

15、惠能六祖是我国 南宗教派 创始者,是佛教禅宗第 六 代继传人。 16、惠能六祖削发受戒在 广州法性 寺,开坛说法是在 韶关曹溪宝林 寺。 17、“岭海千年第一人”是指 张九龄 。 18、广东至少有两个“刘三妹”,一个在 新兴 ,一人是在 兴梅 。 19、广东最著名的“三妹山”在 阳春市 。 20、“击鼓报猜”是广东的 潮汕 的习俗。

21、最特色的“广货”谜语是“ 《吃田螺》 ”。 22、记录广东人与外国商人、传教士友好往来的事迹的故事有 《波罗庙的传说》 、《西来初地的传说》 、《光孝寺的传说》 等。

23、广东四大菜系是指 广州菜 、 潮州菜 、 东江(客家)菜 和 海南菜 。 24、享有“食在广州第一家”美誉是 广州酒家 ,实际是在 1935年 创建的。 25、广州的第一家现代化茶楼是在十三行街,诞生号为 “三元楼” 。 26、 竹筒屋 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存量最多的传统民居。 27、“四点金”和“下山虎”是 潮汕 的民居。

28、旗袍是一种“衣皆连裳”的长衫,初为 满族 妇女的服装。 29、广东的 动物 舞蹈千姿百态,堪称全国之冠。

30、民间的动物舞蹈中较为普遍的主题是“ 驱灾除祸 ”。 31、电白的“双凤舞”是一种典型的 祈祥 舞蹈。

32、 图腾崇拜 与分享神的福佑是古人对动物的两种崇敬方式。 33、潮汕乡间盛行“赛大标”是一种 春色 活动。 34、广东号称花城的市镇有 广州市 和 中山小榄 。

35、素馨花是 广州花市 开业之鼻祖,是古代 花田 的霸主。 36、广州人十分讲究“意头”,仙人掌上嫁接一干花,称为“ 福星花 ”。 37、澄海的纱灯,又称 花灯 。

38、秋色活动不可少的项目有“ 舞十番 ”、“ 大头佛 ”。

39、梅菉飘色多与游花桥、品泥塑在一起进行,并称“ 梅菉三绝 ”。 40、广东灯色最有名的是 佛山 和 潮州 。

41、广东马色分 纸马 和 布马 两大类, 纸马 又叫“竹马灯”。

42、广东著名的水色有两处,一处是 番禺市桥 ,一处是 中山小榄 。 46、岭南反抗封建婚姻的两种特殊方式是 “自梳” 和 “串隆闺” 。 44、广州、南海一带农村解放前有“ 生菜会 ”,时间是正月二十六。

45、广州、南海一带民间有两个盛大的节日,是正月 生菜会 ,另一个是五月 龙母诞 。 46、被誉为“世界灯王”是1978年佛山民间工艺社制作的一盏 稻草灯 。

三、简答题

1、简述广府民系的特点。(8分)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

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

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峙南民俗的显著特色。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童 歌”也是这样,“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面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 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袭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的位差。(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3)文化核心的位差。 5、在潮汕地区,猜谜有一种独特的规程,请简述这一规程。

答:潮汕猜谜的独特规程是击鼓报猜,猜谜开始时,主事者擂鼓一通,鼓声过后,即可开猜。猜射者先报谜笺编号,作者主鼓一声,再报谜面与谜底,又重鼓一声,再加解释,完全正确,主鼓三声。 6、在广东,对刘三姐的称呼各地不一样,从对他的称呼的变化中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风物圈? 答:民间对他的称谓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云南河口、屏边一带有刘三妹传说)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7、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

答:六祖是农家子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父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真的劈成了两半。 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碓房舂米破柴。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 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杖击三下。就离开了。

当夜三更时,惠能往五祖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农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槃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一风动一还是“幡动”的辩论。毫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渡,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

8、广东的涉外故事与传统的涉外故事有什么不同?

答:涉外传说故事中,以“洋人盗宝”型最多、其传统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某地有一宝物,外观平平,国人不识,后被某一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发现,重金购去,或以各种手段骗取,甚至武力抢夺,但由于宝物依恋故土,不愿出洋;或到了洋人手中失去灵性,不听使唤;或在争夺中损坏,变为废物。从此这个地方就衰败了,老百姓过着穷苦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洋人盗窃了我们的宝物所造成的。这些故事多出现在近代,表现出很强的锁国心理。

而广东的涉外传说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情调:与外国人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平等竞争。 9、简述广州菜的特点。

答:广州菜(又称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发祥地广州。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多而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之愿而烹制。食味重清、鲜、爽、滑、脆,讲究“锅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随季节而变化,酸甜苦辣咸,香酥脆肥浓,五滋六味俱全。 10、广州竹筒屋的结构特点是怎么样的?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简述之。

答: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他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进深视地形长短而定。竹筒屋由于面窄,进深大(两者之比为1:4至l:8),形似竹筒而得名。其产生的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粤中地区人多地少,地价昂贵,同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竹筒屋层次重叠,直线到底,有回肠荡气之势。目前竹筒屋比较集中的地方多见于市中心区,惠吉西路、盐运西、甜水巷和将军东、西街段更为集中和典型。

11、客家民居与潮汕民居有什么不同?

答: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是围龙屋,又称“土围子”,在我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客家人所创建的一种聚居形式,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南迁而来的民众,由于地理条件较差,生活艰苦,再加来自当地土著人的威胁,他们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求得生存,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筑也就一直保持着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独特建筑形式——土围子。 12、简述紫坭春色在出色时的特点。

答:紫泥春色分为两类:一类叫“树头色”,以大茶仔树桩插在桌上,其枝干上装扮两三个女孩童,扮演故事人物,出色时抬着桌子游行;另一类叫“锣鼓柜色”,用4根木柱扎成一个八音锣鼓架。扮演故事的小女孩置于其中,由4至8人抬着游行。

出色时,每坊一至两板,每晚20板左右,连续数晚,板色不同。紫泥春色十分讲究板面构思,要求做到一板春色一幅画图,画中有诗,耐人寻味,方为优胜;其次是人物扮相,包括长相和服装,都要得体,符合人物身份、性格;三是扎作工艺,布局要和谐,花草树木要逼真,楼台璀璨,庭院玲珑,对联亦很讲究。

13、简述“自梳”和“串隆闺”有什么不同?

答:“自梳女”视男女交媾为人生最丑陋之事,因而终生不肯嫁人,即使被迫出嫁也绝不和丈夫发生两性关系,“不落家”。

“串隆闺”则视两性关系如平常,男青年多交个朋友,到“布隆闺”去与姑娘对歌,谈情说爱,在封闭社会中自我调节,自娱自乐,也是一钟寄托;女性则可通过“串隆闺”来选择知己,比盖头盲婚,终身从一要幸福自由。

14、简述“不落家”风俗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答:(1)“不落家”是指妇女婚后不到夫家长住,也不与丈夫过夫妻生活。这种妇女,名曰已婚,实则仍为独身,俗称“不落家”。 (2)不落家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郎无法扯开。新娘还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厉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

15、龙母的神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龙母原是一个氏族的领袖,后来人们把她奉为水神,这是因为自然神龙的居所为水,而西江流域的水患又需要一个保护神,龙母这位宗族神自然也就变成了水抻,其神性一是通过她本身的法力,二是通过她的孝子五龙子来实现的。从她本身来说,一可解水旱之患,二能预测风云,平伏波涛,解覆溺之患;而五龙子,本身就是龙形,其行云作雨,兴风作浪的本领,都在龙母之上,只要龙母一声令下,群龙便可以为所欲为。

16、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举例说说在你所熟悉的生活中有哪些禁忌?


岭南民间文化题汇总(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混床的再生方法步骤和操作要点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