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歌颂中外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的传统友谊的,这在近百年来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压力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简答题
1、简述广州菜的特点。
答:广州菜的特色是选料博杂,菜式丰富,既可独树一帜,又可协调众口,收到雅俗同趣的饮食效果。再者制作精细,在配料、刀工、器皿、火候、油温、原料入锅的次序、烹饪的时间、起锅、包尾、上菜方式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粤菜口味咸淡适宜,富于季节变化,口感爽脆,百吃不腻,善于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取国内其他菜系和西餐的精华,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2、广州竹筒屋的结构特点是怎么样的?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简述之。
答:(1)竹筒屋是广州近代传统住宅形式之一,其平面特点是单开间,且开间小、面窄, 门口临街的宽度通常只有3~4米, 但其进深却很大,多为12~15米,也有达30~35米的,宽与深之比由1:4至1:8,甚至1:10以上,由前到后排列成多个房间,形似竹筒,故名竹筒屋。它多见于广州西关和市中心区一带,尤以霞飞坊、盐运西、将军东、西街一带更为典型和集中。竹筒屋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为大门和门头厅;中部为大厅,为较高的单层,内设神楼;后部为卧室和厨房、厕所。三个部分用天井分隔,以廊道联系,竹筒屋与竹筒屋之间形成的街巷非常狭窄。(2)其产生的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粤中地区人多地少,地价昂贵,同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 3、客家民居与潮汕民居有什么不同?
答:客家围龙屋的整体平面基本上是一个大的椭圆形,接近现代的田径体育场。中间主体部分为房屋建筑,屋前为长方形禾坪,再往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是半圆形的山坡或林地,种有翠竹树木,称“花台”、“茔背”;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下山虎俗称“厝尘”,平面布局为三合院形式。四点金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 4、简述海西坭春色在出色时的特点。
答:紫泥春色分为两类:一类叫“树头色”,以大茶仔树桩插在桌上,其枝干上装扮两三个女孩童,扮演故事人物,出色时抬着桌子游行;另一类叫“锣鼓柜色”,用4根木柱扎成一个八音锣鼓架。扮演故事的小褒贬不一置于其中,由4至8人抬着游行。
出色时,每坊一至两板,每晚20板左右,连续数晚,板色不同。紫泥春色十分讲究板面构思,要求做到一板春色一幅画图,画中有诗,耐人寻味,方为优胜;其次是人物扮相,勾手长相和服装,都要得体,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三是扎作工艺,布局要和谐,花草树木要逼真,楼台璀璨,庭院玲珑,对联亦很讲究。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广州茶楼文化的特点。
答:(要点)广州人的朋友约会,亲戚聚会,情人约会,家庭团聚,文人论稿,商务洽谈等经常都是在茶楼完成的。现代广州茶楼不仅是商业服务场所和社交场所,还是文化活动场所、家庭自娱场所,广州茶楼社会功能之多,远非其他地方所能企及,广州茶楼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特色之一。 2、论述潮州功夫茶的特点。
答:““和、敬、精、乐”。 从采造、鉴别、用具、用火、择水、烤炙、碾末、烹煮、饮用等九个方面,都应力求其精。精,正是功夫茶最突出的特点,它体现在烹制、品饮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器具更为精致”而已。功夫茶的冲罐有单杯至四杯等规格。一般是:三人用二杯壶,四人用三杯壶,五人以上用四杯壶。这样,当每一轮茶洒罢,总有一位座客要轮空。因此在斟完首轮茶之后,小辈必敬长辈,主人要让客人,便成为不成文的品茶规范。其后,则主客互让、长幼互让,谦让之声不绝于耳,和融气氛充溢茶座,“和敬”的精神得到最充分又非常自然的体现。功夫茶既是可登大雅之堂的饮茶艺术,又是跳出了狭隘的文人圈、扎根于大众沃壤的民俗。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赏,大雅而大俗,这正是它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人们从它身上既可寻求理趣,更可得到愉悦与怡乐。 3、论述佛山秋色的文化特点。
秋色又名\秋霄\、\秋景\。秋色盛会一般称为出秋色或出秋景,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活动。秋色的兴起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与佛山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手工业的发达,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也为佛山秋色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每年秋收过后,佛山人以店铺或行业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农产品或手工业剩余材料如芝麻、蚕茧、瓜果、薯类、刨花、废纸、棉絮等,信手拈来,用泥塑、蜡铸、纸扑加工成以假乱真的艺术品,以\担头\、\台面\的形式挑着、推着穿街过巷,供两旁群众观赏、评议,再配以舞龙、舞狮、十番、锣鼓助兴,各展其能,成为名叫\秋色会景\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三、简答题
1、简述“自梳”和“串隆闺”有什么不同?
答:“自梳女”视男女交媾为人生最丑陋之事,因而终生不肯嫁人,即使被迫出嫁也绝不和丈夫发生两性关系,“不落家”。“串隆闺”则视两性关系如平常,男青年多交个朋友,到“串隆闺”去与姑娘对歌,谈情说爱,在封闭社会中自我调节,自娱自乐,也是一种寄托;女性则可通过“串隆闺”来选择知己,比盖头盲婚,终身从一要幸福自由。 2、简述“不落家”风俗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答: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娘无法扯开。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厉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不过,不落家妇女,在夫家仍是主妇名分。夫家如有红白喜丧之事时,还要派人回去以示关照。若是翁姑或丈夫过世,必须亲自回去“上服”尽孝执丧。本人要是病危将逝时,不能留在娘家办丧,必须回到夫家去待终。弥留期间的饮食、医药及身后费用,均由女家负责。夫家要以主妇之礼仪进行办丧。遗产留给妾侍或庶出子女。也有不回夫家而死于“姑婆屋”或尼姑庵的。 3、龙母的神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龙母作为水神的神性,一是通过她本身的法力,一是通过她的孝子——五龙子来实现的。从她本身来说,一可解水旱之患;二能预测风云,平伏波涛,解覆溺之患;三导引航船,执钺助仗。至于五龙子,本身就是龙形,其行云作鱼,兴风作浪的本领,都在龙母之上。只要龙母一声令下,群龙便可为所欲为。 4、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举例说说在你所熟悉的生活中有哪些禁忌?
答:1、年初三是穷鬼日,不去串门。初七是人日,不可说凶话。初九是天地生日,那天决不可把水倒在地上,否则将有报应。正月十六“忌不安”,那天不准外乡人进村,若有冒犯,则把他涂黑脸游街。2、送给新人的礼物不要有钟。3、和渔民共餐不能把鱼翻转过来。一定要翻也不能说“翻”,叫“同心合力”。4、龙山龙神门前不能大小便;灶前不吐口水,不能脚踩灶台。5、不能蹲在桌子上吃饭。 四、论述题
1、试述“自梳”、“串隆闺”这两种婚姻风俗的文化意义。
答:1、显示妇女的社会地位加强,是现代社会中“母权制”的复归。2、“自梳”这一现象显示着中国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点星光。现代妇女的非婚现象就是类似“自梳女”。3、“串隆闺”与现代社会的“同居”或“试婚”相似,其可看作是一种文明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的“同居”或“试婚”是文明社会的一种复归。
2、试述龙母信仰与西江民间文化的关系。
答:龙母文化是西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并不亚于海神妈祖。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淀积而形成的龙母文化所孕育和产生的强大文化力,已经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1)龙母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激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孕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劳动者创造了社会。回顾西江流域的历史,尤其是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正是龙母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西江流域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继承和发扬龙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西江流域的社会
财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社会进步。(2)龙母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效应和丰富的经济内涵打造了西江流域的经济品牌,推动了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3)龙母文化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淀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品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龙母文化这张响遍西江流域的品牌,自觉和不自觉地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效应和丰富的经济内涵,这是文化创新经济竞争力、以文化力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历史必然。 3、试述岭南水神的演变有什么特点。
答:岭南的水神比中原的丰富。根据古籍的记载,中原原始水神的说法基本上教师由兽而变为鱼龙(蛇)的,传说中的龙王、共工、应龙、夔、无支邪等教师属于水神,它们的前身不是鱼就是兽,没有别的。岭南水神的来源与中原原始的说法差不多,也多是鱼龙(蛇)有关。但因岭南地区开发比较晚,中原水神的原始形态的流入有一个过程,而本地面临的水患比中原地带还要频繁,急需这方面的权威出来治理,龙母、天后、洪圣等本地的水神便应运而生。同时随着中原文化的浸入。北帝南来也化为水神,火神祝融也变为水神。武将马援也得兼任水神之职,这一切也许是当时的应急措施,但他们却能扎下根来,说明水乡确实需要众多的水神,才能分工负责各方水域的工作。就象人间社会一样。这一点也正好反映了广东人讲求实际,善于变通的人文心态。
从水神的演变来看,可以看出,不管是人上天还是神下地,也不管是从星辰变为神,还是从动物变为神,都必须先向原始水神的形态靠拢,如天神祝融乘两龙,北斗攻、七宿化龟蛇等,这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但这古老的文化思想要在岭南扎下根基。必须经过当地局外人的选择和改造,祝融、北帝二神都与一个屠夫相关,变成了民间传说的洪圣大王,能使“海不扬波”才能香火鼎盛。 1、简述广府民系的特点。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 (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
(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
4、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袭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的位差。
(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 (3)文化核心的位差。
5、在潮汕地区,猜谜有一种独特的规程,请简述这一规程。
答:潮汕猜谜的独特规程是击鼓报猜,猜谜开始时,主事者擂鼓一通,鼓声过后,即可开猜。猜射者先报谜笺编号,作者主鼓一声,再报谜面与谜底,又重鼓一声,再加解释,完全正确,主鼓三声。 6、在广东,对刘三姐的称呼各地不一样,从对他的称呼的变化中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风物圈? 答:民间对他的称谓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云南河口、屏边一带有刘三妹传说)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7、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
答:六祖是农家子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父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真的劈成了两半。
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发现六祖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碓房舂米破柴。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 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杖击三下。就离开了。
当夜三更时,惠能往五祖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农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槃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一风动一还是“幡动”的辩论。毫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渡,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
8、广东的涉外故事与传统的涉外故事有什么不同?
答:涉外传说故事中,以“洋人盗宝”型最多、其传统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某地有一宝物,外观平平,国人不识,后被某一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发现,重金购去,或以各种手段骗取,甚至武力抢夺,但由于宝物依恋故土,不愿出洋;或到了洋人手中失去灵性,不听使唤;或在争夺中损坏,变为废物。从此这个地方就衰败了,老百姓过着穷苦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洋人盗窃了我们的宝物所造成的。这些故事多出现在近代,表现出很强的锁国心理。
而广东的涉外传说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情调:与外国人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平等竞争。 9、简述广州菜的特点。
答:广州菜(又称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发祥地广州。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多而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之愿而烹制。食味重清、鲜、爽、滑、脆,讲究“锅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随季节而变化,酸甜苦辣咸,香酥脆肥浓,五滋六味俱全。
10、广州竹筒屋的结构特点是怎么样的?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简述之。
答: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他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进深视地形长短而定。竹筒屋由于面窄,进深大(两者之比为1:4至l:8),形似竹筒而得名。其产生的原因是: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粤中地区人多地少,地价昂贵,同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竹筒屋层次重叠,直线到底,有回肠荡气之势。
11、客家民居与潮汕民居有什么不同?
答: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是围龙屋,又称“土围子”,在我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客家人所创建的一种聚居形式,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南迁而来的民众,由于地理条件较差,生活艰苦,再加来自当地土著人的威胁,他们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求得生存,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筑也就一直保持着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独特建筑形式——土围子。 12、简述紫坭春色在出色时的特点。
答:紫泥春色分为两类:一类叫“树头色”,以大茶仔树桩插在桌上,其枝干上装扮两三个女孩童,扮演故事人物,出色时抬着桌子游行;另一类叫“锣鼓柜色”,用4根木柱扎成一个八音锣鼓架。扮演故事的小女孩置于其中,由4至8人抬着游行。
出色时,要求做到一板春色一幅画图,画中有诗,耐人寻味,方为优胜;其次是人物扮相,包括长相和服装,都要得体,符合人物身份、性格;三是扎作工艺,布局要和谐,花草树木要逼真,楼台璀璨,庭院玲珑,对联亦很讲究。
13、简述“自梳”和“串隆闺”有什么不同?
答:“自梳女”视男女交媾为人生最丑陋之事,因而终生不肯嫁人,即使被迫出嫁也绝不和丈夫发生两性关系,“不落家”。“串隆闺”则视两性关系如平常,男青年多交个朋友,到“布隆闺”去与姑娘对歌,谈情说爱,在封闭社会中自我调节,自娱自乐,也是一钟寄托;女性则可通过“串隆闺”来选择知己,比盖头盲婚,终身从一要幸福自由。 14、简述“不落家”风俗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答:(1)“不落家”是指妇女婚后不到夫家长住,也不与丈夫过夫妻生活。这种妇女,名曰已婚,实则仍为独身,俗称“不落家”。
(2)不落家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有的女子,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因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嫁时秘密请知己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郎无法扯开。新娘还自带一把剪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以暴力相逼,即厉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
15、龙母的神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龙母原是一个氏族的领袖,后来人们把她奉为水神,这是因为自然神龙的居所为水,而西江流域的水患又需要一个保护神,龙母这位宗族神自然也就变成了水抻,其神性一是通过她本身的法力,二是通过她的孝子五龙子来实现的。从她本身来说,一可解水旱之患,二能预测风云,平伏波涛,解覆溺之患;而五龙子,本身就是龙形,其行云作雨,兴风作浪的本领,都在龙母之上,只要龙母一声令下,群龙便可以为所欲为。
16、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举例说说在你所熟悉的生活中有哪些禁忌? 1、 年初三是穷鬼日,不去串门。 2、 送给新人的礼物不要有钟。
3、 和渔民共餐不能把鱼翻转过来。
4、 龙山龙神门前不能大小便;灶前不吐口水,不能脚踩灶台。 5、 不能蹲在桌子上吃饭。 四、论述题
1、 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之。 答:岭南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
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等等。
第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抻。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之敝端。
第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与珠江三角洲的商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髟响,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2、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形成的原因。
答:广府民系由于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客家民系,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与土著居名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徒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畲族部分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3、“五羊神话”中的仙人是骑羊的,请谈谈其中有什么寓意?
答:羊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也有人认为羊是广州古越族人的图腾崇拜物。羊字古和祥通,中国古代的铜器的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汉元嘉刀铭有“宜侯王,大吉羊。”羊又是美好的象征、瑞祥之物,自古以来就是六蓄之一。有人认为,汉字的“美”拆开来就是“羊大”,即羊肥大的就是美;汉字的“鲜”,拆开来就是“鱼和羊”,而美好的白玉,则用洁白莹润的羊膏来比喻,美其名曰羊脂白玉。羊性格温驯又富有博爱的精神,自古以来,羊与人类就和睦相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