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保存六祖遗迹最多的一是他的家乡新兴县集成镇,二是他削发受戒的广州光孝寺,三是他开坛说法的韶关曹溪南华寺。 8、广东民间的“牛王诞”、“出水龙”是与四月八的“浴佛节”同一天进行的。
9、十九世纪中叶,在广州的十三行街诞生了第一间现代化的茶楼,号称为“三元楼”。
10、建于地面的半地穴式窝棚建筑和高于水(地)面的干栏式建筑是岭南先民走出洞穴之后的主要居住形式。
11、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其他居民大多以四点金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发展而成。 12、飘色是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菉一带的一种民间游艺。一般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北帝诞时表演。 13、历来被人们视为岭南婚姻风俗的两大奇事是指“自梳”和“串隆闺”。 14、专门为显贵培育妾氏的行业叫捻妹花。
15、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16、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17、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他们的节日是“三月三”。
18、我国南宗教派的创始者,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继法人是慧能六祖。 19、潮汕灯谜的体裁种类繁多,其中最富有文学艺术价值的是诗谜。 20、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商业城市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结果。 21、一般说“佛山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俗称“出秋色”,它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始是为庆丰酬神,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22、南海神诞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信仰风俗,又称波罗诞、南海波罗诞。 23、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岭南人把它称作水神。
24、天妃,又称天后,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奉为海神,国外则称之为“中国的女海神”。 25、广州的生菜会是以芳村的坑口为最。
26、在广东,原火神祝融被称为水神,供奉于广州东郊南海神庙。 27、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
28、民间对刘三妹称谓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
29、慧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充满了佛法的“色”“空”观念。
30、潮汕功夫茶的“八步法”是指治器、纳茶、候茶、冲点、刮沫、淋罐、烫杯、筛茶。 31、唐天宝元年(742年),置潮州郡,这是潮州文化繁荣的重要起点。 32、“臂粗,臀大,脚板宽,腰板硬”是水上人的特点。
33、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海南菜等四大菜,而以广州菜为代表。 34、每年的三月初三是北帝诞,在佛山又称为“真武会”。 35、雷州是我国著名的雷区。
36、历史上中原人入粤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37、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传说源于北方的饺子。
38、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他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进深视地形长短而定。 二、简答题
1、简述广府民系的主要特点
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的特点
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
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1) 古老而又年轻,处处并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方式,风习礼仪,使人从中领略起悠久
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岭南民俗的显著特色。
(2) 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堂歌”也是这样,
“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画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
(3) 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
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简要说明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文化背景的位差 (2) 文化交融式的位差 (3) 文化核心的位差 (4) 举例
5、在潮汕地区,猜谜有一种独特的规程,请简述这一规程。
潮汕猜谜的独特规程是击鼓报猜,猜谜开始时,主事者擂鼓一通,鼓声过后,即可开猜。猜射者先报迷笔笺编号,作者主鼓一声,再报谜面与谜底,又重鼓一声,再加解释,完全正确,主鼓三声。
6、在广东,对刘三姐的称呼各地不一样,从对他的称呼的变化中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风物圈? 答:民间对他的称谓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云南河口、屏边一带有刘三妹传说)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7、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
六祖是农家子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舅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真的劈成了两半。
六祖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柴房舂米劈柴。八个月后,五祖遵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仗击三下,就离开了。
当三更时,惠能到五祖的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筹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风动”还是“幡动”的辩论。惠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度,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
8、广东的涉外故事与传统的涉外故事有什么不同?简述之。
涉外传说故事中,以“洋人盗宝”型最多,其传统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某地有一宝物,外观平平,国人不识,后被某一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发现,重金购去,或以各种手段骗取,甚至武力抢夺,但由于宝物依恋故土,不愿出洋;或到了洋人手中失去灵性,不听使唤。或在争夺中损坏,变为废物。从此这个地方就衰败了,老百姓过着穷苦的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洋人盗窃了我们的宝物所造成的。这些故事多出现在近代,表现出很强的锁国心理。
而广东的涉外传说则表现出另一种情调:与外国人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平等竞争。
1、简述广州菜的特点。
答:广州菜(又称广府菜)是粤菜的代表,发祥地广州。广州菜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多而巧,善于在模仿中创新,依食客之愿而烹制。食味重清、鲜、爽、滑、脆,讲究“锅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随季节而变化,酸甜苦辣咸,香酥脆肥浓,五滋六味俱全。
2、广州竹筒屋的结构特点是怎么样的?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简述之。
答:竹筒屋又称直头屋,竹竿厝。它的平面特点是正立面单开间,面宽较窄,进深视地形长短而定。竹筒屋由于面窄,进深大(两者之比为1:4至1:8)形似竹筒而得名,其产生的原因:19世纪上半叶,随着工商业发展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粤中地区人多地少,地价昂贵,同时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竹筒屋的通风、采光排水,交通可以依靠开敞的厅堂和天井,廊道得到解决,竹筒屋层次重叠直线到底,有回肠荡气之势,目前竹筒屋比较集中的地方多见于市中心区、惠吉西路、盐运西、甜水巷和将军东、西街段更为集中和典型。
3、客家民居与潮汕民居有什么不同?
答: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是围龙屋,又称“土围子”,在我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客家人所创建的一种聚居开式,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南迁而来的民众,由于地理条件较差,生活艰苦,再加来自当地土著人的威胁,他们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求得生存,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筑也就一直保持着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独特建筑形式——土围子。 4、简述紫坭春色在出色时的特点。
答:紫坭春色分为两类:一类叫“树头色”以大茶仔树桩插在桌上,其枝于上装扮两三个女孩童,扮演故事人物,出色时抬着桌子游行;另一类叫“锣鼓柜色”,用干根木桩扎成一个八音锣鼓架,扮演故事的小女孩置于其中,由4至8人抬着游行。
出色时,每坊一至两板,每晚20板左右,连续数晚,板色不同,紫坭春色十分讲究板面构思,要求做到一板春色,一幅画图,画中有待,耐人寻味;方为优胜,其次是人物扮相,包括长相和服装,都要得体,符合人物身份、性格;扎作工艺、布场要和谐,花草树木要逼 1、简述“自梳”和“串隆闺”有什么不同? 答:“自梳女”视男女交媾为人生最丑陋之事,因而终生不肯嫁人,即使被迫出嫁也绝不和丈夫发生两性关系,“不落家”。“串隆闺”则视两性关系如平常,男青年多交个朋友,到“布隆闺”去与姑娘对歌,谈情说爱,在封闭社会中自我调节,自娱自乐,也是一钟寄托;女性则可通过“串隆闺”来选择知己,比盖头盲婚,终身从一要幸福自由。 2、简述“不落家”风俗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答:“不落家”是指妇女婚后不到夫家长住,也不与丈夫过夫妻生活。这种妇女,名曰已婚,实则仍为独身,俗称“不落家”。
“不落家”风俗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有的好,因决心要过独身生活,虽瞒着父母已秘密自梳,但终拗不过父母的逼迫而出嫁,所以只好采取婚后“不落家”的办法来应付父母。蓄意不落家的妇女临时秘密请知已的大嫂大姐们传授洞房花烛之夜的应付办法,并请金兰姐妹特制一套防卫衣服,衣服制成上下相连,夹口处缝得特别牢固,让新郎无法扯开,新娘还自带一把刀作自卫,不让新郎贴近其身,如新郎暴力相逼,即厉声呼救,以金兰姐妹扮演的大妗,闻声后便集体前往救护,帮助新娘解脱,在夫家住至三日,“回门”后就不再返回夫家了。 3龙母的神性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龙母原是一个氏族的领袖,后来人们把她奉为水神,这是因为自然神。龙的居所为水,而西江流域的水患又需要一个保护神,龙母子这位宗族神自然也就变成了水神,其神性一是通过她本身的法力,二是通过她的孝子五龙子来实现的。从她本身来说,一可解水旱之患,二能预测风云,平伏波涛,解覆溺之患;而五龙子本身就是龙形,其行云作雨,兴风作浪的本事,都在龙母之上,只要龙母一声令下,群龙便可以为所欲为。
4、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举例说说在你所熟悉的生活中有哪些禁忌?
答:1、年初三是穷鬼日,不去串门。初七是人日,不可说凶话。初九日是天地生日,那天决不可把水倒在地上,否则将有报应。正月十六“忌不安”,那天不准外乡人进村,若有冒犯,则把他涂黑脸游街。
2、 送给新人的礼物不要有钟。(送钟谐“送终”,不吉利) 3、 和渔民共餐不能把鱼翻转过来。一定要翻也不能说“翻”,叫“同心合力”。 4、 龙山龙神门前不能大小便;灶前不吐口水,不能脚踩灶台。 不能蹲在桌子上吃饭。 简答题
1、客家民居与潮汕民居有什么不同?
答: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是围龙屋,又称“土围子”,在我国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客家人所创建的一种聚居开式,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地区南迁而来的民众,由于地理条件较差,生活艰苦,再加来自当地土著人的威胁,他们只有依靠集体才能求得生存,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房屋建筑也就一直保持着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独特建筑形式——土围子。
潮汕民居平面类型很多,最基本形式为下山虎和四点金,其他民居大多以四点金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发展而成。潮汕人主要在靠近海滨之地,生活较丰裕,因些其民居无论是“四点金”和“下山虎”,都十分注重豪华、典雅装饰,与皇宫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有相似之处。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是门楼、屋面和厅堂。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和石雕等,雕工精细、别致配以漆画和嵌瓷等,金碧辉煌,美仑美奂。整座建筑富有艺术气氛,如同进入艺术殿堂。 2、简述“自梳女”产生的背景。
答:自梳女产生于清朝后期。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身不嫁,于是产生了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的自梳女情况与顺德相似。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蚕丝衰落,这一带的年轻女性听说到南洋打工收入丰厚,遂结伴前往,许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来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为了自梳女。而她们也就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梳女。 3、广东民间娱乐圈的主要色相及分布。 答:广东民间娱乐圈的主要色相及分布: (1)春色,分布广东各地。 (2)秋色,佛山特有。
(3)飘色,流行于番禺沙湾和吴川梅录一带。 (4)火色,增城、龙门、连南等。 (5)水色,番禺市桥、中山小榄。 (6)马色,新丰、龙门一带。 (7)灯色,佛山、潮洲最有名。 4、何谓潮汕“四点金”?
答:潮汕的民居,多是以“四点金”为基本形式发展变化而来的,“四点金”类似北京的“四合院”,整体为一方形,中轴线为前厅→天井→后厅。前后两厅各有东西两间旁房,占据整座庭院的四角,故谓“四点金”。
5、传说中移居羊城的先民带羊南迁,有何依据? 答:先民带羊现迁的依据有三点:
(1)古代神羊圣明的形象,一向得到人们尊重。 (2)羊的繁殖力强,适应性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羊的行动快速,便于驱赶,是当时南迁的先民携带的理想家畜。 论述题
1、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之。 岭南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第一, 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旋
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饮誉世界的粤菜的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在文化思想方面,他们极为主张“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取之。”广东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 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
是大胆革除传统之弊端。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冯如、詹天佑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出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第三, 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夏”,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与
珠三角的商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铸造了岭南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2、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形成的原因
广府民系由于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客家民系,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与土著居名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徒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畲族部分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3、“五羊神话”中的仙人是骑羊的,请谈谈其中有什么寓意?
羊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也有人认为羊是广州古越族人的图腾崇拜物。羊字古和祥通,中国古代的铜器的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汉元嘉刀铭有“宜侯王,大吉羊。”羊又是美好的象征、瑞祥之物,自古以来就是六蓄之一。有人认为,汉字的“美”拆开来就是“羊大”,即羊肥大的就是美;汉字的“鲜”,拆开来就是“鱼和羊”,而美好的白玉,则用洁白莹润的羊膏来比喻,美其名曰羊脂白玉。羊性格温驯又富有博爱的精神,自古以来,羊与人类就和睦相处,为人类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奉献给人的却是羊奶、羊毛、羊肉和羊皮,连羊粪也是很好的肥料。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和牺牲的精神。 2、在六祖的学佛故事里,体现了哪些佛教文化?举例论述。 答:(1)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关于“幡动”的辩论体现了佛学的“空”、“色”观。 (2)惠能坠腰石舂米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讲求艰苦磨炼的精神。 (3)惠能吃早餐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悟性。
(4)惠能种菜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根基清净,心如止水的品格。 (5)惠能显法的故事,(惠明追衣钵、向陈亚仙借地、行昌行刺等)体现了佛学法力无边的功能。 3、广东的盗宝故事的自然形态是怎么样的?它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答:从洋人识宝到洋人盗宝,从平等交易到强取豪夺。但广东的后一类故事较少,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激烈,大多数反归初期识宝故事的形态,识宝者与持宝者自愿买卖,重点表现的是宝物重金购不走,以宝物对乡土的依恋来反映人们爱乡爱国的心态,而不是识宝者与持宝者的矛盾斗争。更多的涉外故事都是歌颂中外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交往中的传统友谊的,这在近百年来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思想压力下是难能可贵的。
1、结合实际,论述广州茶楼文化的特点。 答:一、趋时变奏,源远流长。
(1)历史悠久——广州人的饮茶风俗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的。 (2)讲究环境的气派和幽雅。 二、食艺结合,情趣盎然。 (1)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节。 (2)感受美食的乐趣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