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西合璧,广采博收。
(1)茶色多样,粤茶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海南菜四大系列,以广州菜为代表。 (2)点心多样丰富,这些点心都吸取了中西美点之长,形成了自家的风格。 (3)茶楼带来其他文化效应。 四、得天独厚,领导潮流。 2、论述潮汕功夫茶的特点
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此时潮州功夫茶已由潮州地区流传至东南亚各地。潮州功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与以茶寄情为特点。茶具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体现潮州茶文化中的高品味的价值取向。功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潮州功夫茶的烹法,有所谓“十法”,即活火、虾须水、拣茶、装茶、烫盅、热罐、高冲、盖沫、淋顶与低筛。也有人把烹制功夫茶的具体程序概括为:“高冲低洒,盖沫重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或称“八步法”。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二者之异首先在于非同一般喝茶那样,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3、论述佛山秋色的文化特点。
答:佛山秋色是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5年)就已经出现,距今有500多年历史,当时佛山是一个商贾云集和小镇异常发达的手工业,培养了不少能工巧匠,人们在秋季丰收后,用手工业生产的边角废料和小商贩剩余下料,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参加游行,酬谢神明,报答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好年景,逐渐形成佛山著名的秋色赛会。佛山秋色工艺品也由此得名,后来,人们采用各种材料制成各种祭供品参加游行,稍后游行队伍中又增加了举旗、提灯、耍狮、文艺表演、杂技武术等。
一般说“秋色”是指秋色工艺品,“秋色赛会”又称“出秋色”,这是佛山民间工艺及其展览的一种特殊形式,开始是为庆丰酬神,后发展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群众游艺。
佛山秋色工艺品种类繁多,主要门类有:扎作,纸朴粘砌、批削、针刺等,扎作有狮头、龙灯、宫灯等。纸朴有仿古铜器、玉器、陶器、石雕等,这些利用废料巧手加工制作的秋色工艺品,常常令人叹为观止,并形成其独特的特点:
(1)以假乱真,出奇制胜。因为秋色艺术是手工业工人、农民、小贩商创作的,它主要表现平民的理想和情趣,比如秋色中的担头,就是由扮演小贩商的人将“水产鱼虾,水果花卉”等,肩挑车拉,沿街“叫卖”。
(2)特别有地方特色,使用的材料大多是下脚料和农副产品,瓜果、鱼鳞、稻秆等,都是制作秋色艺术品的好材料,在佛山市艺术美术研究社的展厅里,就有鱼鳞灯、瓜仁灯以及用通草和灯芯草制作的秋色灯等等。
(3)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显著的行业特征,制作秋色的人们总是他们赖心生存的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当秋色艺术品的主要项目,如仿陶瓷制品,令人真假难辨,仿酒菜佳肴令人垂涎,据老一辈的工艺美术师介绍,秋色赛会中制作的仿制水果与真正的水果放在一起,就连那些经验丰富的评委们也分不清真伪。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曾有人买到“水果”后张口就咬,结果发现水果竟然是泥做,很多制作秋色的人都以自己的行业为创作对象,如经营玉器古玩的,多以制作古玩仿古工艺品见长。 1、试述“自梳”、“串隆闺”这两种婚姻风俗的文化意义。 答:(1)显示妇女的社会地位加强,是现代社会中“母权制”的复归。
(2)“自梳”这一现象显示着中国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点星光。现代妇女的非婚现象就是类似“自梳女”,
(3)“串隆闺”与现代社会的“同居”或“试婚”相似,基可看作是一种文明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的“同居”呀“试婚”是文明社会的一种复归。 简述“自梳”和“串隆闺”有什么不同?
“自梳女”视男女交媾为人生最丑陋之事,因而终生不肯嫁人,即使被迫出嫁也绝不和丈夫发生
两性关系,“不落家”。“串隆闺”则视两性关系如平常,男青年多交个朋友,到“布隆闺”去与姑娘对歌,谈情说爱,在封闭社会中自我调节,自娱自乐,也是一钟寄托;女性则可通过“串隆闺”来选择知己,比盖头盲婚,终身从一要幸福自由。 2、试述龙母信仰与西江民间文化的关系
龙母本来是个传说人物,龙母的故事千百年来在西江流域广为流传,龙母传奇性的圣迹成为当地百姓信仰的支柱,不但深入人心,而且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当地人抓到鲤鱼要放生,遇到青蛇要礼拜,行船经过龙母庙必然要做三件事:鸣笛、放炮、敲锣鼓,没有一个敢违例的。这就是传说的力量。龙母信仰的发展,使得龙母传说不断丰富,信仰的内容也逐步世俗化,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并与释、儒、道相结合,形成了许多习俗,娱神娱人、娱乐竞技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试述岭南水神的演变有什么特点。
答:岭南的水神比中原的丰富,根据古籍的记载,中原原始水神的说法基本上都是由兽而变为鱼龙(蛇)的,传说中的龙王、共工、应龙、无支邪等都是属水神,它们的前身不是鱼就是兽,没有别的。岭南水神的来源与中原原始的说法差不多,也多是与鱼龙(蛇)有关,但因岭南地区开发比较晚,中原水神的原始形态的流入有一个过程,而本地面临的水患比中原地带还要频繁,帮急需这方面的权威出来治理,龙母、天后、洪圣等本地的水神便应运而生。同时随着中原文化的浸入,北帝后来也化为水神,火神祝融也变为水神,武将马援也得兼任水神之职,这一切也许是当时的应急措施,但他们却能扎下根来,说明水乡确实需要众多的水神,才能分工负责各方水域的工作,就像人间社会一样,这一点也正好反映了广东人讲求实际,善于变通的人文心态。 从水神的演变来看,可以看出不管是人上天还是神下地,也不管是从星辰变为神,还是从动物变为神,都必须先向原始水神的形态靠拢,如天神祝融乘两龙,北斗七宿化龟蛇等,这是中原文化影响的结果,但这古老的文化思想要在岭南扎下根基,必须经过当地民众的选择和改造,祝融、北帝二神都与一个屠夫相关,变成了民间传说的洪圣大王,能使“海不扬波”,才能香火鼎盛。 1、结合实际,论述广州茶楼文化的特点。 答:一、趋时变奏,源远流长。
(1)历史悠久——广州人的饮茶风俗大约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的。 (2)讲究环境的气派和幽雅。 二、食艺结合,情趣盎然。 (1)是一种身心的自我调节。 (2)感受美食的乐趣和情趣。 三、中西合璧,广采博收。
(1)茶色多样,粤茶包括广州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海南菜四大系列,以广州菜为代表。 (2)点心多样丰富,这些点心都吸取了中西美点之长,形成了自家的风格。 (3)茶楼带来其他文化效应。 四、得天独厚,领导潮流。 (1)从历史上看,广州开城早。(公元前2世纪)
(2)从经济上看,广州早在秦始皇统一岭南之前,就已是一些珠宝的集散地。明代后期,已经建立了贸易机构十三行等。外商的云集,华侨等促进了广州饮食业的繁荣。
(3)广州地处南海沿岸,气侯温和,物产丰富,蔬菜瓜果繁多,山珍海味俱备,加上交通方便,商业繁荣,为饮食业提供多样化选择的可能。 2、述客家民居中的建筑特点。
答:客家民居中的建筑有六个特点: (1)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布局; (2)因地取舍,改选和利用环境; (3)大屋顶、高台基和玲巧的屋身; (4)以木材为主的结构; (5)绘画复杂,色彩浓重;
(6)每一点要求展开说明,表述清楚。 3、述造成广东涉外故事开放心态的原因。 答:造成广东涉外故事开放心态的原因有四点
(1)广东地处南疆,离传统文化圈的内核较远,又濒临沿海,海岸线长,地缘上就形成一个开放的格局易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2)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历代封建王朝一向对广东实行灵活的经济政策,促进广东商业贸易的发展,广州最早成为我国对外通商口岸和手工业基地。
(3)广东人的祖先多是由于逃避中原战乱或在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受到打击、排挤而南来的,他们对中原故土无多依恋。广东人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导向现代文化的变通心理。 (4)广东华侨遍布全国各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沟通作用。
一、填空题
1、岭南三大民系是指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
2、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征的是广府民系,这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居民共同体,是由古越和南迁的中原移民整合而成的。
3、历史上中原人入越较大规模的有四次。
4、最能体现广府民系市井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和除夕花市。
5、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的是客家民系的风俗。
6、现在居住在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是西晋 时期中原地带的“家冠望族和朝廷命官。 7、喝功夫茶是福佬民系的风情。
8、原广东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黎族,主要居住在现海南省五指山区,即古百越族的一个支系------骆越族人聚居之所。
9、壮族是丙广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是由古代百越族中的西瓯、骆越人发展而来的。 10、壮族较有特色的节日是四月初八的“牛王诞“。 1、 谷精
2、 海珠石传说 3、 惠能 4、 色空 5、 尊重舅舅
6、 新兴县集成镇 7、 浴佛
8、 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 9、 舆地胜记 10、诗谜峒溪题 二、选择题
1、年初一“行大运”是(B)。B、阳江人的习俗 2、三月三是(A)人的节日。A、黎族
3、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C)融合而成的。C、中原移民
4、汉族粤方言是一种以(A)为主,融会了中原古汉语成分的方言。A、古越族语 5、客家人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B)的特质。B、中原文化
6、壮族四月八的节日给(D)披红挂彩,反映了以农耕为主的社会习俗。D、牛 7、畲族同胞自认是(A)的后代。A、盘瓠
8、古代外国文化通过(D)传入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融。D、海上丝绸之路 9、(B)的风俗,最能反映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变异。B、农家民第 10、瑶族的盘古王诞要举行隆重的(B)活动。B、耍歌堂
二、选择题
1、 C2、 B3、 D4、 A5、 B6、 A 7、 C 8、 D 9、 C 10、A 三、简答题
1、简述广府民系的特点。(8分)
答:广府民系的特点主要是不怀旧,不拘泥于历史,富于冒险,勇于开拓,容易接受外来的新事物,又善于融合,消化,吸取,商品意识浓,价值观念强。精明能干,善变兼容,淡薄政治,讲求经济实效。这与其地理位置有关。 2、简述客家民系特点。
答:客家民系的特点:宗族观念强,富团结心。喜爱唱山歌。有刻苦耐劳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念念不忘祖宗盛德。他们尊师重教,崇尚诗书,秉承了中原文化“书香门第”的特质。他们一向以读书为荣,以读书识字为“一技之长”。梅县被称为“文化之乡”。 3、简述岭南民俗有哪些主要特色。
答:岭南民俗的特色,归结起来,主要有三:
(1)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中西撞击的火花。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习礼仪,使人从中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日常生活、饮食、服饰、人际交往等方面,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构成了峙南民俗的显著特色。(2)活泼多样,充满水乡浪漫情调。那轻歌曼舞的节日风情,“三月三”是这样。“耍童歌”也是这样,“游花街”更是这样,那轻快活泼的调子,就象花街上播放的广东音乐一样清新明秀,轻微淡远,在人们面前展示一幅明媚阳光沐浴着春天万物的面卷,使人轻松舒坦,又催人奋发,这正是岭南民俗的主旋律。(3)极富人情韵味,带有浓郁的市井风情。春节大人给小孩“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分柑”,以物结缘,以花传情,送花祝愿等,都带有浓重的人情味。广州的茶楼,与其说是饮食天堂,还不如说是人情交往的大观园。
4、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位差主要袭现在哪些方面?
答:(1)文化背景的位差。(2)文化交融方式的位差。(3)文化核心的位差。 四、论述题
1、 岭南文化有哪些特质?试述之。
答:岭南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第一,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例如,广东音乐大胆采用了外来乐器,以其音域宽广丰厚,旋律优美嘹亮而逗人喜爱;饮誉世界的粤菜的风味,不但吸取了国内八大菜系的技艺,也吸取了西菜烹饪之精要;在文化思想方面,他们极为主张“博考各国民族之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广东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第二,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抻。一方面,表现在对固有文化传统精华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大胆革除传统之敝端。孙中山、康有为、粱启超、冯如、詹天佑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出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第三,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潮州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与珠江三角洲的商人遥相呼应,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本地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的髟响,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2、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广府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形成的原因。
答:广府民系由于珠三角一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水系纷繁,作物丰茂,为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构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有得天独厚的贸易大港广州作依托,所以在两宋时代,珠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南宋时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基地,明代后期已开始向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客家民系,开始他们生活在四面封建割据的小王朝包围之中,基本上与土著居名交往,长期过着以家族为核心的集体生活,宗族观念很强,多次迁徒和重建家园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刻苦耐劳的性格和一定的“山地意识”,后与当地土著畲族部分融合,构成了客家民系。福佬民系,是指操闽南、闽北方言的群体,地域分布为潮州、汕头以及海南岛一带,并有一部分由福建迁入广西。福佬民系的形成,是由当地土著居民闽越族人与两晋以来移入该地区的中原汉人融会而成的。 三、简答题
1、在潮汕地区,猜谜有一种独特的规程,请简述这一规程。
答:潮汕猜谜的独特规程是击鼓报猜,猜谜开始时,主事者擂鼓一通,鼓声过后,即可开猜。猜射者先报谜笺编号,作者主鼓一声,再报谜面与谜底,又重鼓一声,再加解释,完全正确,主鼓三声。 2、在广东,对刘三姐的称呼各地不一样,从对他的称呼的变化中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风物圈? 答:民间对他的称谓都是为我们提供了她传歌的路线,她的行迹又给我们划出了一个风俗圈。即岭南民俗峒溪文化圈。它的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乃至云南东部(云南河口、屏边一带有刘三妹传说)的部分地区,它明显区别于珠三角洲及潮汕平原地区的风俗文化,这是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 3、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
答:六祖是农家子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父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真的劈成了两半。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碓房舂米破柴。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杖击三下。就离开了。夜三更时,惠能往五祖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农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盘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一风动一还是“幡动”的辩论。毫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渡,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 4、广东的涉外故事与传统的涉外故事有什么不同?
答:涉外传说故事中,以“洋人盗宝”型最多、其传统的基本模式是:我国某地有一宝物,外观平平,国人不识,后被某一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发现,重金购去,或以各种手段骗取,甚至武力抢夺,但由于宝物依恋故土,不愿出洋;或到了洋人手中失去灵性,不听使唤;或在争夺中损坏,变为废物。从此这个地方就衰败了,老百姓过着穷苦日子,似乎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洋人盗窃了我们的宝物所造成的。这些故事多出现在近代,表现出很强的锁国心理。而广东的涉外传说则表现出另外一种情调:与外国人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平等竞争。
四、论述题
1、“五羊神话”中的仙人是骑羊的,请谈谈其中有什么寓意?
答:羊是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也有人认为羊是广州古越族人的图腾崇拜物。羊字古和祥通,中国古代的铜器的铭文中“吉祥”多作“吉羊”。汉元嘉刀铭有“宜侯王,大吉羊。”羊又是美好的象征、瑞祥之物,自古以来就是六蓄之一。有人认为,汉字的“美”拆开来就是“羊大”,即羊肥大的就是美;汉字的“鲜”,拆开来就是“鱼和羊”,而美好的白玉,则用洁白莹润的羊膏来比喻,美其名曰羊脂白玉。羊性格温驯又富有博爱的精神,自古以来,羊与人类就和睦相处,为人类作出了无私的贡献。它对人从不要求什么,吃的是草,奉献给人的却是羊奶、羊毛、羊肉和羊皮,连羊粪也是很好的肥料。在羊的身上,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和牺牲的精神。
2、在六祖的学佛故事里,体现了哪些佛教文化?举例论述。
答:(1)惠能离家学佛的故事、关于“幡动”的辩论体现了佛学的色空观;(2)惠能坠腰石舂米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讲求艰苦磨炼的精神;(3)惠能种菜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根基清净、心如止水的品格;(4)惠能吃早餐的故事体现了佛学要求的悟性;(5)惠能显法的故事(惠明遗衣钵、向陈亚仙借地,行昌行刺等)体现了佛学中佛法无边的功能。
3、广东的盗宝故事的自然形态是怎么样的?它又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试述之。
答:从洋人识宝到洋人盗宝,从平等交易到强取豪夺。但广东的后一类故事较少,矛盾也没有那么尖锐激烈,大多数反归初期识宝故事的形态,识宝者与持宝者自愿买卖,重点表现的是宝物重金购不走,以宝物对乡土的依恋来反映人们爱乡爱国的心态,而不是识宝者与持宝者的矛盾斗争。更多的涉外故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