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的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的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应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
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地区、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从后果上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
其三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的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呈条带状。
其四,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的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设计在聚落的主题之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举例也应中外兼顾。我国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等。其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通过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能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教法建议: 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等辩题,组织辩论。
第五章 地域发展差异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课标解读: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这里的发展水平差异最主要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同时也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当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往往与区域的自然条件以及开发历史等因素有关。所以,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经济与社会差异,同时兼顾差异原因。这里的“不同地域”可以是大
洲之间、大洲内部、大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等,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国家之间。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用数据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总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者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二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国家作个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类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为引起学生的兴趣,用实例来比较时,可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居住水平、收入、消费水平、教育状况等。
注意: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成果。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甚至还超过了发达国家。
(2)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有多种标准,因此教学时应介绍公认的发达国家,但又不能绝对化。“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的过程也是一个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哪些的过程,最终达到能够列举某些重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程度。
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北”,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突出“南”。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有利于学生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概念。以使学生能了解新闻媒体中经常提到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 教法建议:
开展讨论活动。例如,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的原因。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
课标解读: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
●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本条“标准”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实例剖析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和不足,体验和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这里教师必须要明确的是,国际合作不仅仅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
社会、贸易、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课标之所以提出“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对区域内其他各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教法建议:
开展讨论活动。例如,收集两个不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