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3)

2025-08-01

特点”。“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包括日变化、月变化和年变化。其中,日变化在进行天气预报时常用(如网络中的天气预报),年变化在研究区域气候特点的时候常用,绘制气温曲线图时,可用这两种气温曲线图作为案例。绘制曲线图,学生在小学数学课中已经学习过,所以,这里不会是难点。但是,学生经历了绘制的过程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很有帮助,所以,不能因为不难而将绘制过程忽视。

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时,可以先学习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然后再学习气候直方统计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学习也可以采取先阅读后绘制两个步骤进行。绘制时主要步骤如下:

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A.绘制坐标轴,把它平分为12段,逐段标上月份。 B.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

C.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

D.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

实际绘图时,不一定事先将绘制的办法详细介绍给学生,可在学生绘图遇到困难是给予指导和帮助。

教法建议:1、在学习气温变化时一定要提到一天和一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

2、在学习降水一定要提到一年内不同月份的降水量变化。 3、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要让学生从分析中归纳,

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节 主要气候类型

课标解读: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重点: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其中,“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是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具体的学习成果。理解本条课标,既要关注学习成果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对于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

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做解释。第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起分布地区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及景观特点等。

这是一部分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结合上条“标准”要求,可安排学生读某种气候气候直方统计图,让学生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所以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归纳气候特征的能力。

描述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粗线条的描述,重在说分布规律,如,分布在热带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再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等。另一种是具体的位置描述,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马来群岛和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

注意,由于本部分知识学习时,学生尚未学习分区地理,因此在描述气候分布区域时,不要出现东南亚、南亚、西欧等分区词语,而应该用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和大陆东岸、西岸、内部等。

(2)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通常是学习难点。气候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倘若在气温和降水专题中将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这里将二者进行恰当的组合即可。这里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既可以理解为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了区域的气候特点,也可以理解为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了区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无论哪一种理解,归根结底都是这三大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简单说,就是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了区域的气温和降水,而区域气温和降水特点又基本决定了区域的气候类型。

本条“标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例如,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使得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存在降水差异,山上和山下存在气温差异。

(3)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影响的延伸,这里可以具体到某种气候类型下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特色以及气候异常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

起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所举实例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生活方面,气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而对穿衣、住房的影响接受容易;生产方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较为适合的例子。

气候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的异常变化所带来的灾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涉及一些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问题,以加强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教法建议:要求学生从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主要气候类型,培养读图能力以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课标解读: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本条“标准”中的中“三大人种的特点”这里主要是指生理特点,所以在探究人种分布的同时,还要揭示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人种没有优劣之分,所以这里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除了与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还与后期的人口迁移有重要关系,所以,人种分布也是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现。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本条“标准”中的“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是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是具体的学习成果。同样不能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本条标准实际上可以分解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和“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其中,“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既要关注世界总人口增长特点,也要关注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差异。在“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的同时还要揭示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社会经济因素。

(3)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本条“标准”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里的“人口数量过多”是人口问题的表现之一,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快或者过慢同样也会成为人口问题。

本条“标准”中的人口问题侧重于人口过多过快所带来的问题,这是因为这是目前世界上面临的最主要的人口问题,但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也可适当的介绍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的影响,“标准”要求“举例说明”。所举实例,最好具体。例如,可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人口对环境压力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可从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不同的,因此也可适当的介绍不同的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制定的相应政策。 教法建议: 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人口多好,还是人口少好”“住乡村好,还是住城市好” “计划生育好还是不好”等辩题,组织辩论。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课标解读: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之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这六种语言的分布,是因为这六种语言是联合国使用的工作语言,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这里要求的是“运用地图说出”(而不是记住),学生在运用地图说出的过程中是会有疑问的──为什么这种语言会在这里被广泛使用?即,说出的前提是知道为什么。这样,伴随着人口迁移而产生的语言扩散就成了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语言扩散的原因,不需要学生掌握,却需要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说出主要语言的分布,而且在说出的同时会自然记住一些重要的分布区域。 (2)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本条“标准”中的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同语言的分布类似,之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说出这三大宗教及其分布,是因为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传播范围广、影响深刻、信徒众多

的三种宗教。学生能够说出的前提是对三大宗教能够正确区分,而不是仅仅能够说出三大宗教的名称,所以,关于三大宗教的信徒、服饰、经典、活动场所等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另外,宗教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简单说,就是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教法建议:

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信教多好,还是不信教好”“英语重要还是汉语重要”等辩题,组织辩论。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标解读: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的图片资料,配合地图进行展示。 ●收集聚落景观图片,辨别某一景观及其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本条“标准”中的“图片”只是认识城乡差别的载体之一,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倘若有视频资料可用,效果也许更好;假如能利用学生资源,让有亲身体会的学生亲自谈感受就更有说服力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建筑、交通、绿地等,这些景观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别引起的,所以,在认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差别的同时,对城市和乡村进行景观以外的其它方面(如,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空气质量等)的比较也是必需的。

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大类型。在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 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要扩大到其它的方面。景观是在照片上看到的,并且比较宏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里的“聚落”包括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等,这里的“自然环境”最主要的是指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要素。所以,本条标准可以分解为:举例说出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以及传统民居风格等与地形、气候和资源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在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中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