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培训稿(初稿)
前言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当代教育、教学思想,展示素质教育观下的地理教材新体系;不刻意追求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课标》规定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注重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教材内容的选择、结构的编排、问题的提出、活动的设计,难易程度有层次,以利于不同教育水平地区的使用。
教材编写的背景:以学生自身的经验为背景 编写教材的主线:问题——情境——素材。 学生的学习空间:思考——活动——结论 教师的教授空间:启发——指导——评价
教材的组成:学习行动、正文、图像和阅读四个模块组成。 教材的主要性: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已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本教材时所处的位置,所处的角色。教师应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指点迷津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引线就是把教材和学生连成一块儿,充分体现编者的思想、教材编写的意图。
如何指点引导学生在快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是教学的艺术。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引导法,有的章节抓住一个关键字或词来作文章,有的可抓住一条线索来学习,但无论那一种方法或指点学生学习的方法,都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上规定的内容。
绪言 打开地理知识之门
课标未作具体要求
知识重点:野外辨别方向 教法建议:
活动一:1、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收集地理信息? 活动二:2、学习地理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 活动三:3、野外如何辨方向?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课标解读: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而且一幅地球卫星照片可以让学生直观观察到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时,直接观察得出结论即可,不用再通过实例说明。然而,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求索真理的历程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祖先们为摸索地球的形状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标准”将学习重心落在“过程”,重在勾画历史过程。学生通过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学过,到了高年级,学习此内容的要求要有所提高。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可见,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述看,这里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而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像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上需要介绍的内容很多,如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的经纬线等,课程标准只是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经纬线和经纬度。本条“标准”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没有必要介绍人们是如何划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至于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的经纬线等,学生在观察经纬线和经纬度划分的过程中,可顺带观察出来。进一步,可让学生观察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经纬网定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本条“标准”明确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
经纬网定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本条“标准”明确要求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练。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在训练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把经纬度写明确(东西经、南北纬、度数)的重要性。 教学法建议: ● 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 给出(40度和30度)让学生探讨能找到几个地点(地理坐标分别是什么)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1.地球的运动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里的行为主体都是学生,是要求学生(而不是教师)能简单“演示”和“说明”,教师不能取代学生进行演示和解释(必要的示范和多媒体展示是应该的)。
第一条标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即让学生在自己参与演示的过程中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演示地球自转、公转的教具和学具。同时,很多地理老师摸索出一些因地制宜、即兴演示地球运动的方法。如:
课桌为太阳老师为地球,同桌为太阳自己为地球等这都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标准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第二条标准: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获得更为明确和更为完整的理解,即如果学生分别能用地理现象(哪怕是一种)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讲,昼夜交替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地理现象,用它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学生很容易理解。由昼夜交替而产生的不同地点的时间差异,可以说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地理现象,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解决这个难题从昼夜交替开始,然后说明同一时间有的地方日出,有的地方日落,或者有的地方是白天,有的地方是黑夜。
在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差异,是学生容易理解的地理现象,而对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如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等,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内容,一般不作深入分析,这些概念在教学中也应设法避免。 教法建议
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对于地球自转,教师一定要明确地用地球仪演示指出:在北极上空看地球(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顺时针旋转)。 ●对于地球公转,一定要利用公转示意图让学生明确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和日期。
第三节 地图
课标解读: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度和纬度,量算距离。 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
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标志的地图,其中的 “判读经纬度”和前面“地球仪”中“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判读经纬度应该在前面“地球仪”的研究中已经落实。其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在本节知识中,无须教给学生极地图上方向的判别,内容可放在后面的分区地理中学习。
在地图上量算距离,一是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二是要会进行图上距离的测量以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换算;三是要知道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详略的关系。尽管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习过比例尺,但是这里仍然要作为重点,而且依然会是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并不是要求只认识山地的这三个部位,像鞍部和陡崖也是等高线地形图中常见的地形部位,尤其像鞍部,尽管容易识别,若不给学生指明,常会被看成山谷。这里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山谷和山脊的区分则相对较难,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是学习难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同样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立体与平面之间的思维转换,能对照地形模型或景观图片自己总结出规律,而不是让学生死记住等高线疏密与坡度陡缓之间关系的具体结论,这个处理不好也会是难点。
“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重在理解概念,概念理解了,具体估算就是简单的数学加减运算了。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包括识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既要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也要在素描图上识别。
对于五种地形,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一些。本条“标准”学习的目的,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教学时,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要去讲述。“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2)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