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2)

2025-08-01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需要根据图例和注记辨别地理事物,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图例和注记在表达地理事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的意识和习惯。

“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需要根据图例和注记辨别地理事物,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图例和注记在表达地理事物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的意识和习惯。至于具体的图例并不要求学生识记,因为学生在阅读各种地图的过程中自然会认识一些常见图例,刻意识记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照图例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其中,“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包括对不同主题地图的选择和不同详略地图的选择。当然,这里并不需要我们给地图进行系统分类,只要学生能在部分常见地图中做出正确选择即可;“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是要根据需要,对照图例进行查找;“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不是要求一节课达成,需要从现在开始,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

(3)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列举电子地图(电子技术呈现的地图)、遥感图像(高空拍摄的照片)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一方面要知道电子地图与遥感图像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呈现方式;另一方面要了解它们的部分常见的应用实例。 教法建议:

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例如,使用地图、手持定位仪等,进行 “定向越野”;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等;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绘制学校的平面图.

第二章 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 海陆分布

课标解读: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说出,是一种感性认识,而运用数据说出,则是理性分析。从用地图到用数据,隐含的是一种认知的发展。“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即地球表面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能够记住具体数据(71%海洋,29%陆地)更好。

“描述海陆分布特点”实际上是学生根据地图对海陆分布进行归纳所得出的具体结论。最基本的结论是海陆分布不均匀,还可以更详细的说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站比例;第二,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地;第三,陆地无论在东西南北哪个半球都是海洋大大于陆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可通过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的训练办法,让学生掌握。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首先,在说出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之前,要给学生进行大洲与大陆、半岛和岛屿,大洋与海、海峡的界定或区分。其次,这个“说出”,有几个层次。最基本的,是能够说出每个大洲和大洋的名字;再高一点是能够说出每个大洲和大洋的“邻居”及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最高层次是能够说出大洲和大洋所在的半球或者说出重要的经纬线所穿过的大洲和大洋。显然,这些并不是一课时就能达成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加深。 教法建议: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简单勾勒即可(三笔画世界:第一笔,从纸的左上方起笔向右到北美南美,再到亚洲南部欧洲非洲.第二笔大洋州,第三笔南极洲)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第二节 海陆变迁

课标解读: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首先,只有学生明确了各种海陆变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灵活举例和说明。也就是说,举例说明是学习成果的展现,而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才是关键。其次,因为海陆变化的原因包括地壳的变动(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的活动等方面,所以,举例说明也要关注这几个角度。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中的学说基本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着;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构造学说是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地壳变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应该能达到逐条说出的程度,这个“说出”不是要求死记硬背,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对即可。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表面上看,是要知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实际上是需要学生理解火山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基于这种理解,模拟演示就不能仅仅“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还应该模拟演示火山、地震的发生过程。 教法建议: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设计实验,模拟海底扩张、大陆漂移。

第三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

课标解读:

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包括3条“标准”。

①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这里并不是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具体文字定义,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生活体验,总结天气与气候的主要特征(例如,描述时间的长短和稳定性),最终能够对天气和气候进行区分并灵活运用。简单说,就是要理解而不是死记。本节课必须落实的是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对“气候”的理解可以在后面气候的学习中逐渐落实,也就是说,在本章内容(天气与气候)结束后,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灵活应用即可。

②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这里“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单的天气图”,是指电视、网络等媒体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因为媒体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不一定会和教材中的一样。所以,本目标,并不是要求一节课内达成,而是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应用中逐渐掌握。

③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目前,空气质量的高低,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农垦烧荒、森林失火、炊烟、尘土等。这也正是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这里旨在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全面、详实地列举和说明。师生可以共同收集整理尽可能多的“实例”,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的理解。 教法建议: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如有条件,让去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说明:

●让学生学会画常见天气符号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课标解读: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这里“阅读”和“归纳”,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气温分布特点”是成果展现,不是具体的知识要求,所以,将世界气温分布特点作为具体结论要求学生死记住是理解有误。在学生运用气温分布图进行归纳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为什么”的疑问。所以,在发现分布规律的同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成因解释,也就成了自然。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变化规律、海陆变化规律和随地势高低而产生的变化规律,所以,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对气温分布的影响也就成为研究重点。在探究成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收获分布规律。理解成因还可以为后面顺利达成“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会读气温分布图的前提是了解等温线图的绘制,所以,这也需要教师做必要的铺垫。当然,有前面等高线地形图做基础,学生理解等温线图的产生并不难。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降水和气温专题一样,“阅读”和“归纳”,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降水分布特点”是成果展现,不是具体的知识要求,所以,同样不能将世界降水分布特点作为具体结论要求学生死记。在学生运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进行归纳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为什么”的疑问。所以,在发现降水分布规律的同时,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成因解释,也是必须的。世界降水分布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变化规律、海陆变化规律和受地形影响而产生的变化规律。所以,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也同样是研究重点。学生在探究成因的过程中,会自然收获分布规律。理解降水成因可以为后面顺利达成“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是一项技能要求。将气温数据用图表的形式表达呈现会更直观,更易于“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程标准(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2024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