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率平均为3.9%,则南昌县人口增长率2005年采用4.9%,2010年采用5.3%,2020年采用4.9%。
则2005年全县城镇人口为29.94万人,2010年为38.76万人,2020年为62.54万人。
(2)非农业人口比重法 公式R=R0(1+K)t÷M
R0――基准年城镇人口数,2000年城镇人口为14.56万人。 K――城镇人口增长率,90-2000年年均递增率为3.56%,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非农业人口会持续增长,预测规划期内非农业人口增长率近期为4.0%,中期为3.8%,远期为3.5%。
M――非农业人口所占城镇人口比例,一般老镇非农业人口比重较高,而新镇所占比重较低,经加权求平均值,近期确定为0.54,中期为0.52,远期为0.48。
则2005年全县城镇人口为33.43万人,2010年为41.56万人,2020年为63.68万人。
(3)剩余劳动力转移法
根据《南昌县土地利用规划》(1997-2010),确定2005年、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分别为80300公顷、80603公顷,结合未来的发展,预测2020年全县耕地面积为79580公顷。根据劳动力耕作生产的效率,确定2005年、2010年劳均耕地为6亩,2020年劳均耕地为7亩,则2005、2010年、2020年需要农村劳动力分别为20.80万人、20.15万人、17.05万人,农村带眷系数取2.2,则2005年、2010年、2020年最理想状态的
农村人口分别为45.76万人、44.33和37.51万人,而原有城镇人口按自然增长计算,则2005年、2010年、2020年原有城镇人口分别为24.38万人、25.43万人、27.27万人,可转移为城镇人口2005年、2010年、2020年分别为38.66万人、43.74万人和56.92万人,但考虑近远期劳动力耕作水平不同,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第三产服务水平的不同,农村多余人口转移到城镇的转化率大大不同,确定2005年、2010年、2020年转化率30%、50%和75%,则2005年、2010年、2020年农村人口转化城镇人口分别为11.60万人、21.87万人、42.69万人,这样2005年、2010年、2020年城镇人口分别为35.98万人、21.87万人、69.96万人。
分别通过以上三种方法,取平均值,则2005年、2010年、2020年全县城镇人口分别为33.0万人、43.0万人、65.0万人。
此外,由于大学园区、工业园区及为南昌市服务的住宅区建设,县外外来暂住人口会越来越多,初步预测2005年、2010年、2020年县外外来暂住人口分别为5.5万人、11.0万人、20.0万人左右。
2、城市化水平预测
通过全县城镇人口的预测,则可确定全县的城市化水平。
以本地居民计算,2005年、2010年、2020年全县总人口分别为106.20万人、110.50万人、117.92万人,城镇人口2005年、2010年、2020年户籍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1-32%、38-39%、55-57%。
如外来暂住人口计算在内,则2005年、2010年、2020年全县总人口分别为112.0万人、122.0万人、138.0万人,全县城镇人口2005年、2010年、2020年,分别为38.5万人、54.0万人、85.0万人,则2005年、
2010年、2020年全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4-35%、44-45%、61-63%,高于全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
四、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1、发展战略
鉴于南昌县域城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首位中心城市对各乡镇的吸引力薄弱,各建制镇和乡集镇低水平均衡发展,规模小、凝聚力和辐射力弱。充分考虑南昌县域特殊的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县域城镇体系的发展策略是:依托市区,三心带动,轴线拓展,分区发展,整体推进,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以产业非农化带动城镇化,走集中型、内涵发展为主之路,在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镇化双向推动下,达到城乡融合和整体优化的目的。
“依托市区”即指依托南昌市区的发展,利用自身的区位条件,积极接受南昌市的辐射,吸引南昌市区的第二、三产业向南昌县扩散,带动南昌县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又利用自身广大的腹地为南昌市区提供更好的旅游、农副产品供应等服务,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目标。
“三心带动”指莲塘、向塘、昌东三个县域中心城镇,三者迅速发展,增强集聚功能,壮大城市规模,增强城镇的综合能力,莲塘、向塘人口规模达到中等城市,昌东人口规模达到小城市,成为县域中北部、南部、北部的经济中心,更好地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
“轴线拓展”指以交通走廊为轴线,通过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轴线上的流动,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轴
线集聚而形成新的增长极核,形成城镇发展轴线。城镇发展较快的轴线向纵深拓展,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
“分区发展”指根据各个区域不同的发展条件,分别对待,以不同的发展策略分类指导各个城镇的发展,避免各个片区城镇不顾客观条件,一味攀比要求做大、做强,造成城镇的无序发展,要根据客观规律,推动各级、各类城镇的发展和时空上的有序结构。
2、发展方针
本着“强化中心,点轴扩张和分区发展”的总体思路,确定县域城镇的发展方针是: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积极培育中心镇,大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1)加快中心城区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集团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演化成区域和城市之间的竞争,区域城镇体系中首位城市的作用日益重要。一定区域的首位城市往往代表着该区域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其发展水平既影响着该区域在上一层次宏观区域中的地位高低和竞争力大小,又是带动该区域发展的主要中坚力量。从整个县域来看,莲塘、向塘和昌东交通条件最为优越,毗邻南昌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条件好,因此,应积极加快三地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增强凝聚、辐射能力,使之连为一体,成为南昌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南昌市作为现代化省会城市和重要的跨省域中心城市目标的实现。
(2)积极培育中心镇
本县受市区的吸引与辐射,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
圈层结构,受市区的袭夺与屏蔽,县城对各乡镇的吸引力有限,同时县域城镇体系现状不完整,缺少1-2万人和2-5万人两个规模档次,存在明显的衔接缺陷,难以使大、中、小城镇各显其能和最大限度发挥分工协作的整体优势。因此,应在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塘南(泾口)、蒋巷、三江等中心城镇,促进其所在区域的产业、人口向中心镇集聚,使城镇布局不断趋向完善、合理。
(3)大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首先是从现状看,县域多数城镇远未达到门槛发展规模,使城镇设施建设不经济、难以配套,城市文明不能有效辐射乡村,因此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应首先从扩大规模入手。其次是加强工业小区建设和居住小区建设,以改善乡镇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促进小城镇居民充分享受城市文明。第三,为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应适当增加高中档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优化、美化城镇环境。
五、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区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的,而区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是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南昌县紧邻南昌市,是南昌市的“南大门”,因区内交通条件、产业布局的不同,各类城镇发展差异非常明显,中西部紧邻国道、铁路主干线,主要城镇均分布在此,东北部均是小型城镇,城镇发展才刚刚起步。因此,规划期内要把南昌县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依托南昌市主城区,接受主城的辐射和影响,带动沿交通干线指状分布各类城镇发展,同时又根据自身的各自条件,对各类城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