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预设性 E.自主性
8.学生在学校中被开水烫伤,学校应该(C D )
A.先查明原因,再告知家长 B.查明职责,再救护
C.及时救护,查明职责 D.及时告知家长
三、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_《大教学论》_______。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教书育人______。
3.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_班级授课制_______。
4.范例教学的倡导者是 瓦.根舍因 。
5.首次提出了六三三学制,在我国至今仍在采用的是 壬戌 学制。
6.德育教学的中心途径是 。(思想道德和其他学科)
7.因材施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 个别差异性 特点。
8.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共同点是 。(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目的)
9.“六艺”是指 礼、乐、射、御、书、数 。
1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多样化 。
1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作品《爱弥尔》是由 卢梭 所著。
1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京师同文馆 。
13.讲授法可分为讲述、__讲解_______、_____讲读_____和___讲演_______四种方式。
14.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__教育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15.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 遗传素质 。
1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其社会条件是 社会主义制度 。
17.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自觉性 、 独立性、创造性 三个方面。
18.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是中小学教学的 。辅助形式
19.“平行教育原则”是由 马卡连柯 提出的。
20. 小组活动 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21.《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_学校_____三级课程管理。
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内容是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________。信息技术教育
23.新课改下,小学阶段以___综合_____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_分科与综合相结合_______课程。
24.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_转变学习方式_______,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5.新课程改革在目标上,强调__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 、_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 ___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26.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________。促进者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方面依法享有__平等的______权利。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______生产劳动__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_当地公务员_______的平均工资水平。
3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_2006_______年9 月1日。
31.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和_内容_______,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32.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 县级________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33.1995年制定的_《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_______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
34.2010年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__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次教改的战略主题是_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______________,战略目标是到_2020___年, ______。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四、判断题
1.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 (╳ )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 × )
3.西方最早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是柏拉图。 ( ╳ )
4.卢梭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 (╳ )
5.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 )
6.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是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 ( × )
7.学习者的需要、社会需求及学科体系是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因素。 ( √ )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
9.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 )
10.中小学“双基”教育是指基础知识、基本素养。 (╳ )
11.“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学生。”这种做法体现了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 )
12.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 (╳ )
五、名词解释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3.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4.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5.课程
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6.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7.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六、简答题
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或意义?P8
2.如何树立教师威信?P46
3.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P50
4.简述中小学教学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P80
5.简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P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