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为军工行业和地方服务,4年来完成业务收入1.2亿元;依托安徽省国防科技情报研究所,经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批准,成立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与应用中心”;经安徽省国家保密局批准,设立了“安徽省军工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初步实现了服务安徽国防科技工业能力不断提升,技术技能培训有序开展,服务社区功能逐步完善。
与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相比,学校在社会服务上虽然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十分突出,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建设内容
深入开展校政、校企、校校合作,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全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发挥安徽军工集团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集成优势,与企业共建“电气与控制设计所、数字化工厂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模具设计研究所”等4个左右技术工艺研发平台;将“安徽省军工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建成“国家国防军工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安徽国防科技情报研究所”服务能力建设,高质量完成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安徽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任务;加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设,五年内实现各类培训和鉴定20000人次以上;主动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与扶贫开发战略,开放校内各种优质资源,为老区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技能培训服务。
3、建设措施
(1)社会服务平台建设
校政联合,加强培训与鉴定平台建设。创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运行机制,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办法,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和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增加职业技能鉴定工种,扩大鉴定规模,提高鉴定等级和质量;扩建创业培训基地,扩大创业模拟培训规模,增加创业意识培训、创办企业培训和改善企业培训项目,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需求;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资源与鉴定平台,继续为当地院校师生开展培训与鉴定,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强化“产学研”平台建设。完善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依托安徽军工集团,共建“电气与控制设计所、数字化工厂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模具设计研究所”等5个左右技术工艺研发平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
面向区域,加强岗前培训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的国家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省级“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实训中心”
18
和“建筑工程实训中心”等基地(中心),积极开展面向社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
发挥院所优势,强化行业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加强“安徽省工业工程设计院、安徽省国防科技情报研究所、安徽省工业工程设计院工程咨询所、安徽省电气与自控设计所和安徽省军工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加大开放力度,进一步提升服务国防科技工业能力。
(2)教科研能力建设
充分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重新组建教科研团队,强化教科研团队建设;完善科研管理办法,依托技术工艺研发平台,以服务企业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为切入点,加大横向课题立项建设力度;以校内专业领军人物和企业能工巧匠为主体,推进“名师工作室”和“大师工作站”建设。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校企融合,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深化与行业、地方合作,完善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科技创新活动。
创新驱动,融入科技创业园。在“六安大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入驻六安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类别组建更多的创新团队,进驻六安市科技创业园,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
依托基地,打造省级创新平台。以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基地为依托,主动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瞄准行业和区域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先进制造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打造省级创新平台,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能力。
(五)就业创业能力建设
1、现状分析
多年来,学校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先后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系列课程纳入全校公共必修课,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模拟招聘、就业创业咨询、创业模拟等),为学生就业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创业培训;强化了就业创业课程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和职业咨询师培训班,获取职业指导师证书或职业咨询师证书。学校为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出台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创业孵化基金管理办法,成立
19
了学生创业社团,建立了六安市创业培训基地。学校为提升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在积极开拓就业市场的前提下,实现进校招聘企业准入制度,精心组织校园招聘会。
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查显示,2013届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月收入平均高出200-400元。从调查数据分析,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较高,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高。学校因此获得“安徽省高校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2014年,学校代表队获得“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金奖)”荣誉称号。
对照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要求,我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鼓励、引导和扶持学生创业的政策还需进一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还需进一步扩大;就业质量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
2、建设内容
(1)职业素养教育工程。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为主要内容,系统谋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做到“全员覆盖,全程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就业质量提升工程。理顺就业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促进就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企业及岗位,实现“好就业”到“就业好”的过渡。
(3)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工程。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教育与实践,从硬件、师资、制度、文化等方面予以支持;规划建设创意创业大厦,推动学生创意创业发展,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与模式。
3、主要措施
(1)实施职业素养培育计划。一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确保学生系统接受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精神培养、职业道德养成、职业规划设计、就业指导培训等。二是充分发挥班级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开展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实践训练。三是利用“军魂育人”的校园文化优势,通过国防展览教育、军工人物示范教育、国防讲堂系列讲座等活动,教育学生继承安徽军工优良品质,形成以军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职业精神。
(2)实施就业质量提升计划。一是建立全程就业指导机制,完善“领导主抓、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强化就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二是推动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
20
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是深度挖掘安徽军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推选优秀毕业生进入军工企事业单位服务;同时主动对接安徽大型优质企业及小微科技创新型企业,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宽广的舞台。四是继续开展订单班、校企共建班、企业冠名班、校企共建二级学院等,开展“入学即就业”试点。五是实施就业“红地毯”服务工程,依托校友总会和分会,跟踪服务广大毕业生,将学校的关心与服务送到每一位校友的面前,为他们再就业及创业提供帮助。
(3)实施“企业家”培养培训计划。一是落实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完善创业孵化基金管理办法,鼓励、引导和扶持学生创业;二是扩大创业模拟培训面,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辅导制,鼓励引导学生组建虚拟公司,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探索多种投融资渠道,规划建设创意创业大厦,推荐成熟的优秀创业团队进入六安大学科技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全方位支持。
(六)校园文化建设
1、现状分析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军工精神,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军魂育人”的办学特色;建立了以军工魂广场、军工人物长廊、军品陈列室为主线的军工特色物质文化基础,以大学章程为引领的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了国防教育大讲堂、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系列活动品牌;“军工精神、军工标准、军工质量”正在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对照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整体文化育人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形象标识体系还未完全建立;校园精神文化还需进一步凝炼与提高;具有军工特质、校本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还需进一步打造;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2、建设内容
凝炼精神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爱国旗织,崇尚开拓创新,彰显敬业奉献,倡导诚信友善。提炼校训内涵,升华军工文化传统,构筑核心价值,培植健康向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大学文化根基。
升级物质文化。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具有鲜明军工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高水准的学校形象标识体系。扩大军品展示规模,新建国防科技教育体验馆,建成
21
可面向师生和社会开放的国防教育基地。形成富有“军工特质、时代特征、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
提升行为文化。建立建全“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文化育人体系,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统筹规划,突出对保密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建成行业特色鲜明、具有自身风格、体现大学精神、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3、建设措施
(1)精神文化建设:依托军工文化协会,加强“军工精神”、“三线精神”的发掘、研究、保护和传播,总结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完成《校志》、《校友风采录》编写工作,弘扬军工精神,彰显敬业奉献。依托安徽军工文化和皖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学风活动月活动,加强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勤学、善思、诚信、务实”的良好学风。
(2)物质文化建设:引进战斗机、火箭炮等军事装备,扩大军品展示规模,进一步丰富校园军工文化元素;新建国防科技教育体验馆,把学校建成可面向师生和社会开放的国防教育基地,提升国民的国防意识。对校园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建设具有鲜明军工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形成“绿、净、亮、美”的优雅环境。加强教学场所文化环境建设,发挥教学场所的文化陶冶功能。加强学生公寓的寝室文化建设,营造“洁净舒适、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应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空间。完善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将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制度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塑造出独特的学校形象。
(3)行为文化建设:把以“忠、毅”为代表的军工精神、“严、细”为代表的军工标准、“精、优”为代表的军工质量,全方位融入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以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为平台,按照校级活动精品化、系级活动特色化、班级活动大众化原则,统筹规划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实施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定期举办“国防教育大讲堂”,加强对国旗护卫队、军事爱好者协会等社团的管理,形成特色、办出精品。根据行业特点,突出对保密文化、安全文化、质量文化、创新文化等军工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培养“信得过、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