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 王守仁 (1472—1529)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今浙江绍兴县东南20 里处),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又曾创建阳明书院于越城,故世称阳明先生。王 守仁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金都御史、 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 卷。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堪称有明思想界泰斗、心学的 杰出代表,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集我国心学之大成。由他创立的阳明学派, 与朱子学派分庭抗礼,成为明代中后期一个体系庞大、门徒众多、思想活跃、影响 深远的新儒家学派,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儒学世家
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业儒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据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及《王文成公全书·世德纪》等史料记载:王家先世相传为东晋大书法家、右军将 军王羲之,后世徙居余姚。守仁的先祖王纲,字性常,文武兼资,善于识别人才, 明太祖洪武年间因刘基举荐,拜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高祖王与准,字公度,自 号辶豚石翁,早年闭门力学,尽读先世遗书,精通《礼》、《易》,著有《易微》 数千言。曾祖王杰,字世杰,自号槐里子,学者称为槐里先生,幼时即有志圣贤之 学,年14尽通“四书”、“五经”以及两来诸位大儒的学说,后以明经贡太学,未 得大用而殁,著有《易说》、《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数卷。祖
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其家虽环堵萧然,而雅歌豪咏,胸次洒落,穷年口诵心 惟,于书无所不观,尤其喜读《仪礼》、《左传》以及司马迁《史记》等,为文简 古有法,赋诗援笔立就,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若干卷。 守仁的父亲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 泉山中,学者称为龙山先生。王华生性聪敏,刚会说话时,其父教他读诗,经耳便 能随口吟诵。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30岁那一年,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其 文,大加赞叹,并以状元及第相许。由此,王华名闻遐迩,故家世族争着前来礼聘 他为子弟师。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赴京参加廷试,名列第一甲第一人, 果然应了张提学之言,考取了榜首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后历任日讲官、东宫侍 读、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王华立朝刚正,剀切敢言,终因不附宦官刘 瑾而被勒令致仕。其学一出于正,恪守儒家法度,写诗作文专求辞达,不以雕琢为 工,著有《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 等,凡46卷。
王家这样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自然使王守仁受到上等的文化教养,从而 决定了他必然走上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其先辈们的言行趣尚,无疑给王守仁以直 接的熏陶和感染,促进了他的个性气质乃至学说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王家祖辈几代 都喜欢研读《易》、《礼》、《春秋》、《左传》、《史记》等典籍,而对官方十
分重视的《四书》似乎不太感兴趣。这大概是因为“四书”中充斥着空洞的说教和 刻板的训诫,而《礼》、《春秋》、《左传》、《史记》等书往往将说教、训诫之 类寓于具体事物之中,显得比较生动、形象、自然。《易》虽说理玄奥,但随象寓 意,强调事物变化无定,对人较少束缚,读者便于自由发挥。他们特别爱读这些书,
与其不媚世俗,乐于保持个人天性大有关系。譬如守仁的高祖王与准,为学自称 “吾无师承”,曾拒绝为县令卜筮,因取筮书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 奔走公门,谈祸福。”曾祖王杰宁愿放弃大比考试的机会,也不曾受“散发袒衣” 之辱,他曾对门生说过:“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 动于中,不足言也。”祖父王伦,曾每日啸咏于竹轩,漠视人间繁华势利,唯以淡 泊自守,被人比为陶渊明和林和靖。父亲王华不阿权贵,宦官刘瑾独揽朝政,土大 夫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独自不往。他对于守仁放任不羁的性格也未太多地加以约 束,即使在守仁行为过分出格时,也只是喝止而已,并未给予严厉惩罚。王氏家族 的这种家学和家风,对王守仁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教条。藐视外物、尊重自我、不 随流俗、狂放不羁的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守仁的父亲王华曾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其制心功夫颇硬。14岁时,家乡龙泉 寺闹鬼甚是厉害,人们谈鬼色变,这儿的人全都吓跑了,唯独王华无所畏惧,照常 在寺中用心读书,即使到了深夜,依旧正襟危坐,吟诵不绝。事后有人问他:“向 妖为祟,诸人皆被伤,君能独无恐乎?”他回答说:“吾何恐?”又问:“请人去 后,君更有所见乎?”他回答说:“吾何见?”问者叹曰:“君天人也,异时福德 何可量!”王华不听别人传闻,而以鬼是否存在于我心来判断其有无,这明显地反 映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说的影响,对王守仁“心外无物”说的形成当有启迪 作用。
王华因忤刘谨而致仕之初,有一位客人劝他学道家神仙之术,他毅然拒绝说: “人所以乐生于天地之间,以内有父母、昆弟、妻子、宗族之亲,外有君臣、朋友、 姻戚之懿,从游聚乐,无相离也。今皆去此,而槁然独往于深山绝谷,此与死者何 异?夫清心寡欲,以怡神定志,此圣贤之学所自有。吾但安乐委顺,听尽于天而已, 奚以长生为乎?”这种摒弃道家出世的态度,崇尚圣贤之学的思想观点,对王守仁 彻悟释道之非,立志做圣贤大有影响。
王华致仕归乡以后,辛辛苦苦攒钱修建了一座小楼房,峻工未久,不幸被一场 大火化为灰烬。当亲友、邻居纷纷前来救火的时候,他一一从容款待,谈笑行行如 平时,略不见有仓遽之色”。面对家遭火灾,王华能保持从容不迫,镇静如常,足 见其制心功夫非同一般。王守仁在父亲教养下,后来善于制心,谪龙场至闽界,夜 宿深山,不畏猛虎;陷龙场困境,艰苦备尝,仍谈笑歌诗。由上述可知,王守仁受 家庭影响很深,特别是他曾就学于父亲王华(王守仁《送德声叔父归余姚》),得 其教益尤多。
二、颖悟夙成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诞生于浙江余姚。 相传王母郑夫人怀孕达14个月之久,方才生下他。比起一般人来,他在娘肚子里足 足多逗留了4个月,这可是人世间稀奇罕见的事情。而当王守仁降生的时候,据说祖 母岑大夫人正做着一个神奇的梦,梦中见到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的神仙,在漫 天瑞雪笼罩和鼓乐吗奏之声中,从太空冉冉降临王府,专程送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 小儿,双手捧给了岑太夫人。霎时,岑太夫人一梦惊醒,恰恰听到了王守仁呱呱坠 地的啼叫声。为此,祖父王伦便根据这一吉祥梦兆,为新生小孙儿取名为“云”。 这事随后被同乡人和亲友们广泛宣传,大家都指着王守仁诞生的那座楼叫“瑞云楼”。 这两则美妙的传说,旨在表明王守仁为上天所授,不同常人。如此一来,王家的人
上上下下对守仁十分钟爱,百般袒护,使他从小自命不凡,放任不羁,得到良好的 自由发展。
可惜王守仁生来语音器官发育不大健全,直到5岁时还不能说话。有一天,他正 在和一群小孩玩耍,忽然看见一个癞头和尚来到面前,指着他大声说道:“好个孩 儿,可惜道破!”祖父王伦刚好从旁听见,不禁恍然大悟,便将王云改名为守仁。 据说从那以后,王守仁就能开口说话了,而且日渐显示出他的非凡智力。一天,他 突然背诵起祖父曾经读过的书文来,王家的人大为吃惊,问他怎么能够背诵这些书 文。他回答说:“曾经听祖父朗读这些书文,我在一旁便默默地记在心里了。”众 人听了,无不叹服其记忆力之强。此后,王守仁被送入家塾,正式开始了他的读书 生活。
10岁那一年,父亲王华进士及第,高中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第二年,王华 将父亲竹轩公和儿子守仁一同接往京城(今北京市)官邪。竹轩公为人洒脱,向有 名士风度,现在又因儿子考取新科状元,胸次更加豪爽、超迈。赴京途中,与文士 相遇,往往即兴题咏,吟诗作赋。一日路过金山寺,与客饮酒半酣,诗兴大发,本 想信手草成一篇,不料微吟半晌,迟迟未就,只得在那里默默发窘,这时,聪明而 自负的王守仁从祖父身边一下子站了起来,脱口吟成一首七言绝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顿时,四座皆惊,众人喷喷称叹。有人想再试一试守仁的诗才,又以《蔽月山 房》为题,令其吟诗一首。守仁不假思索,随即应口诵道: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两首七绝诗,既有气吞环宇之概,而又富含哲理,竟出自11岁孩童之口,充 分显示了王守仁少年天才,颖悟夙成。
次年,王守仁在京城就塾师受学,仍旧豪迈不羁,自由放任。父亲王华时时为 此而忧虑,但竹轩公却认为守仁孙儿天性使然,必有所成。一次,守仁与同窗学友 在长安街游玩,偶然遇到一位相士,面对着他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诧异地说道: “我为您看一个相,您一定要紧记我的话,当您胡髯飘拂衣领的时候,就会进入圣 贤之境;当您胡须长达上丹田的时候,就会结成圣贤之胎;当您胡须长达下丹田的 时候,就会修满圣贤功果。”守仁听了,深感其言,自那以后每每对书静坐凝思。 他曾经向塾师问道:“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塾师答道:“只是读书举进士而已!” 守仁听后不以为然,当即辨驳道:“举进上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而读书学做圣贤 才是头等大事。”不看重登第做官,而有志于读书学做圣贤,这表明一个12岁的少 年已经开始关注学习目的,探索人生价值了。
13岁时,王守仁的母亲不幸去世,他从此失去了母爱,感到人生的莫大痛苦。 传说王守仁曾一度饱受继母的残酷虐待,为了改变自己的痛苦处境,他煞费心思, 想出一个惩治继母的好办法。有一天,他去街市买回一只长尾林鹗,悄悄藏在继母 卧室的被子里。当继母晚上睡觉打开被子时,长尾林鹗猛然飞出,在屋子里一边扑 腾,一边怪叫。按传统风俗,最忌野鸟入房。继母当下感觉到这是不祥之兆,十分 担忧大祸临头。趁此机会,守仁便从街市请来了一个早被收买的巫婆,假装守仁生 母附体以恐吓其继母说:“你虐待我儿子,我今天要你的命!那长尾林鹗就是我的 化身,你要放明白一点!”继母顿时浑身直打哆嗦,随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个 劲地向巫婆磕头求饶,并发誓从此不再虐待守仁。后来,继母“于是遽改其行,一 朝而为贤母。”(清·唐甄《借书》第4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三、泛滥词章
王守仁人生观和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前、后“三变”的曲折过程。 对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中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
先生(王守仁)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 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 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 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滤,出之自有天则?? 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 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
王守仁之学,以“龙场悟道”为界线,分为前、后“三变”两个时期。第一时 期始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是为前三 变;第二阶段始由“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以默坐澄心为学的”, 到专门倡导“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讲学,“所操益熟”,是为后三变。以下结 合王守仁的生平活动进行分述,先叙其“泛滥于词章”阶段的情况。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守仁年满15岁。他怀着尚武抱国的雄心,出游居 庸三关。居庸关旧指军都关、蓟门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部。此地为长城要 口之一,控军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关,与紫荆关 (位于河北易县紫荆岭,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马关(位于河北 唐县西北部,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称“内三关”,形势险要, 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守仁在这里察看山川地形,访问少数民族,打听备御方策,又 与胡人追逐骑射,胡人没有谁敢欺侮他。经过一个多月的漫游考察,守仁“慨然有 经略四方之志”。一天,他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词庙,醒后有感于马 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的名言,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句: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诗中表达了对马援为汉朝中兴而戍马边障、建功立业的景仰之情。其后,守仁 “屡欲为书献于朝”,却被父亲斥之为“狂”而阻止,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人生价值 的领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17岁。这一年秋天,他遵照父亲的吩咐,前 往兴都(今江西南昌市)迎娶表妹诸氏为妻。诸氏是守仁的舅父诸养和(时为江西 布政司参议)的女儿,似乎守仁不太热衷于这门兄妹姻亲,以致于正式结婚那一天, 他闲游铁柱宫,遇着一位道士盘腿坐在榻上,于是相与对坐,款款交谈,喜闻养生 之说,竟将婚礼置诸脑后,忘了归去。家里人四处找他未见,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回 家。
婚后数月,守仁一直呆在舅父官署潜心学习书法,每日练字用力甚勤,乃至耗 纸数箱之多,其书法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后来他讲授“心学”,常常引此事为例启 发弟子们说:“吾尝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 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 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 亦在其中矣。”(《阳明先生年谱》,以下从略。)可见,那时心学已经在王守仁 早年的思想中开始萌芽了。
次年暮冬,王守仁偕同夫人诸氏返归余姚,一路乘船到达广信(今江西上饶), 特地拜谒了年近古稀的理学家娄谅。娄先生字克贞,号一斋,曾师事崇仁吴与粥, 其学“以收敛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早年出任成 都训导,从事地方官学的教育工作,不久告归,专以讲学著述为事。平生著有《春 秋本意》12篇、《日录》40卷、《三礼订讹》40卷。守仁进见娄先生,相谈十分契 合。娄谅“语宋儒格物之学,谓圣人必可学而至”,守仁大为信服,深受影响。因 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中说:“姚江之学(王学),先生(娄谅) 为发端也。”自此,守仁始慕圣贤之学,发愤研读宋代诸儒著作。 弘治三年(1490年),守仁祖父王伦在故里逝世,父亲王华因奔丧归余姚,便 吩咐从弟王冕、王阶、王宫及妹婿等人,为守仁讲析经义,磨勘八股,以应科举考 试。守仁白天随众课业,夜晚则搜取诸经子史勤奋攻读,泛滥于词章,往往深夜不 寐。由此,王守仁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使王冕请人诚心佩服,愧莫能及。在 待人接物上,守仁一改过去的“和易善谑”,变为“端坐省言”,以仿效“圣人气 象”。王冕诸人怀疑守仁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守仁郑重其事地对他们说:“吾昔 放逸,今知过矣。”此后,王冕诸人也正襟敛容,随时随地注重自己的举止言谈。
四、究心朱学
弘治五年(1492),21岁的王守仁参加浙江乡试得举,随即奔赴京师,在父亲 官署用功准备来年会试。其间“为宋儒格物之学”,四处寻求朱熹遗书精心研读。 ‘一天,守仁忽然想到先儒所谓“衣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的话, 于是就按照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特邀学子钱友同来官署“格竹”。据《传习 录下》记载,“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守仁认为钱友同精力不足,难穷格竹之理,便由自己亲身去格,然而“早夜不得其 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守仁经过这次格竹的失败,认为格物穷理以成圣贤的途径实在走不通,又转而“随 世就辞章之学”。
次年春会试,王守仁名落孙山,士大夫相识者都纷纷前来安慰和勉励。当朝宰 相李西涯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 王守仁听了,当即提笔,一挥而就。在场的土大夫见之大惊,异口同声地赞叹道: 一天才!天才!”一些心怀妒忌的士大夫却在一旁悄悄地说:“此子取上第,目中 无我辈矣!”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再次参加会试,果然为妒忌者所抑,又一 次落第。有些同来参加会试的人因未能考中而感羞耻,守仁安慰他们说:“世以不 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闻者无不叹眼。虽然两次会试都不得中,但王 守仁并不因此灰心失意。他退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优游度日。
弘治十年(1497)夏五月,鞑靼小王子攻潮河川(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 继而又攻大同。其时边报紧急,京师震动,“朝廷推举将才,莫不遑遽”。王守仁 为了报国立功,由结社吟诗转而留心军事,他深深感到:“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 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王守仁又主攻兵法,凡兵家秘籍,无一 不精心研读。他“好言兵,且善射”(《明史》本传),研究军事简直入了迷,乃 至“每遇客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这样,王守仁在军事韬略方面有了较深的 造诣,虽然未被朝廷录用为镇守边关的将才,但为他后来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宸濠 之乱奠定了基础。
次年,王守仁27岁,开始感到自己久不得志,前途渺茫。他“自念辞章艺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