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文化的历史、概念及历史
1.1安全文化的发展历史
在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提出了核安全文化,1986年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逶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正式出版,它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开始。1993年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的高度来认识”。安全文化从核安全文化、航空航天安全文化等企业安全文化,拓宽到全民安全文化,由此发展到了由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质文化组成的全民安全文化的新时代。
由于安全文化的重要性,INSAG-4中介绍的安全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已广为人知,也由于安全文化原则的实际应用和特征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总结或广泛的传播,因此为了使组织能正确地认识现有安全文化的现状和渴望达到的状况来指导安全文化的发展,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1998年出版了第11号安全报告丛书。在这份报告中,根据人对核安全的行为和态度的不同认识和接受水平,把安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以规则和条例为基础的安全;
第二阶段-----良好的安全绩效成为组织的一个目标;
第三阶段-----安全绩效总是持续改进的。安全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总体特征
安全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总体特征
阶段对核安全事项上的行为和态度的认识水平每个阶段安全文化的典型表现特征
第一阶段意识淡薄,安全视为外部要求,是技术问题,不愿意考虑不对问题加以预料,各部门交流协作很差,只遵守规则,讲安全被看作令人讨厌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