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用水浪费又十分严重。农业用水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大户,虽然农业总用水量,国家已明确在基本维持现有用水总量基础上,通过节水求发展,但农业节水的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的农村经济体制束缚了节水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经济杠杆和计量设施与管理体制又很不到位,不少先进典型表明,就目前的农村经济体制,如果措施到位,不仅每亩耕地可节约一半的用水量,而且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因此农业节水任务相当繁重。工业用水从总体来看,可能是波动式增长,有些地区增幅可能要高一些。而城镇生活用水则肯定是呈稳定增长趋势,但目前城镇生活用水浪费却十分惊人。据有关报道资,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仅自来水管网饮用水的总流失量就愈3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生活总用水量的50%左右。有关资料还表明,目前城市供水,由于水表精度和供水设备的不完善其输水损失至少占供水总量的15%(国家规定的漏损率为8%),多数城市在20%以上,按此推算,每年城镇生活用水损失量至少50亿-60亿立方米(如果考虑农村生活用水其损失量可能上百亿立方米),其中80%是水龙头滴漏或人为滴漏。我国一些城市特别北方城市供水损失率多在30%左右,如果加上漏计量,有的甚至高达50%。主要原因:一是管网质量低劣,加上老化失修,二用水户严重缺乏节水意识,三是维修管理不到位,缺乏责任感,四是计量设备质量差,五是有些用水大户偷盗自来水,六是有些公共用水不计量,用水十分浪费。因此必须从工程、技术、经济、行政、法律、宣传全方位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尤其是严格的管理措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认为水危机主要是管理危机。总之要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建立节水型的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供用水体系,需要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确立节水减污为先的战略地位,提高单位水量的效率和效益;二是技术改造,更新管网,严格控制管网漏失率;三是改进供水设施及设备,限期淘汰落后的、耗水量高的工艺、设备和;四是加强管理,综合运用经济杠杆,改善经营,提高运行质量;五是严格计量,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六是健全执法体系,建立约束监督机制,打击偷盗用水;七是建奖惩、激励机制,鼓励节水;八是控制污染,处理废水,按不同用水,建立分质供水体系;九是社区管理,公众参与,定期公示,加大宣传力度;十是制定相关法规,发布节水法规条例。
总而言之,面对中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我国有限的淡水资源又受资源条件、工程条件、技术条件、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必须从水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干旱缺水问题,尤其是城市缺水已经制约城市的发展,汪恕诚部长早在2000年就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新的治水思路,坚决贯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针,向有序、科学、综合开发、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其相应用水需求量将呈快速增长的势头,由此将引发用水的调整和变化。经济发展、规模和生产力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都要充分考虑降雨和水资源条件,必须以科技为动力,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节水减污”优先原则,解决好开源节流与保护的关系,协调好生活、生产与生态用水,处理好供水与用水、水量与水质、水与生态的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之一,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它具体担负着保障饮水安全、保障社会安全、保障经济安全、保障食物安全、维护生态与环境安全等五个方面。从总体来看,我国前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