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为1967—1996年间获奖者的专利情况,在这30年间共有65名获奖者,其中32位可检索到专利,约占该阶段总获奖人数的49%。1968年的获奖者科拉纳(H.GobindKhorana)于1957年取得专利“核苷多磷酸的合成”;1971年由于对遗传学的卓越贡献获奖的本则尔(SeymourBenzer)和布雷内(SydneyBrenner)分别于1997年和2002年获得专利;1974年获奖的斯皮格尔曼(SolSpiegelman)于1983年获得专利,特明(HowardM.Temin)于1987年取得专利;1975年的获奖者吉尔曼(RogerC.L.Guillemin)和沙利(AndrewV.Schally)分别于1981年和2008年获得有关生长抑素的专利,同年由于对创立免疫病毒学的卓越贡献而获奖的迪克森(FrankJ.Dixon)在1982年获得了专利;1977年的获奖者贝里斯特罗姆(K.SuneD.Bergstr?m)、萨米尔松(BengtSamuelsson)和文(JohnR.Vane)分别于1962年、2002年和1980年获取了与前列腺素相关的专利;1979年获奖的吉尔伯特(WalterGilbert)在1982年获取了关于DNA快速测序的首项美国专利;1980年的获奖者伯耶(HerbertW.Boyer)和科恩(StanleyN.Cohen)在同年取得了关于重组DNA方法的专利;1982年因鉴定并阐明了癌基因蛋白产物的功能特性获奖的艾瑞克森(RaymondL.Erikson)于2002年获得首项相关美国专利,同年获奖的花房(HidesaburoHanafusa)和高卢(RobertC.Gallo)分别于1995年和1997年取得专利;1983年获奖者坎德尔(EricR.Kandel)于2000年获得了关于一种测量神经元退化方法的专利;1984年米尔斯坦(CesarMilstein)于2012年取得与获奖研究相关的专利;1985年的获奖者布朗(MichaelS.Brown)和戈尔斯坦(JosephL.Goldstein),于1988年共同获得专利“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检测的方法和组合物”;1986年的获奖者科恩(StanleyCohen)于1976年取得首项关于表皮生长因子的专利;1987年的获奖者利德(PhilipLeder)和利根川进(SusumuTonegawa)分别于1985年与1987年取得专利;1988年的获奖者切赫(ThomasR.Cech)于1993年取得专利“单链DNA的位点特异性裂解”,夏普(PhillipA.Sharp)于1987年取得专利;1989年获奖者克雷布斯(EdwinG.Krebs)和西冢泰富(YasutomiNishizuka)分别于1997年和1993年获得关于蛋白激酶的专利;1994年的获奖者普鲁西纳(StanleyB.Prusiner)于1996年取得关于测定转基因动物朊病毒方法的专利;1995年的获奖者尤南(EmilR.Unanue)于1991年取得了关于增强肽免疫原性的专利,同年斯楚敏戈(JackL.Strominger)也取得了相关专利;1996年的获奖者穆拉德(FeridMurad)于1995年获得专利,阐述了EDRF和NO的关系。
表3为1997—2016年间获奖者专利情况,在这20年间共有45名获奖者,其中32名可检索到专利,约占该阶段总获奖人数的73%。1997年塔什(MarkPtashne)因发现了调节蛋白控制基因转录的机理获奖,于1989年取得专利;1999年的获奖者麦克凯农(RoderickMacKinnon)于2003年取得有关通道蛋白的专利,西尔(BertilHille)于2014年取得专利;2000年的获奖者西坎诺瓦(AaronCiechanover)、赫什克(AvramHershko)和瓦沙斯基(AlexanderVarshavsky)分别于1995年、2001年和1996年取得与泛素蛋白相关的专利;2001年的获奖者卡派克(MarioCapecchi)、伊文斯(MartinEvans)和史密斯(OliverSmithies)分别于1995年、2002年和1995年取得专利;2002年的获奖者鲁斯曼(JamesRothman)于2003年取得专利;2003年的获奖者洛德(RobertRoeder)于2001年取得专利;2004年获奖者皮埃尔·尚邦(PierreChambon)、罗纳德·伊万斯(RonaldEvans)分别于2003年和2002年取得了关于核激素受体的专利;2006年获奖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Blackburn)和卡罗尔·格雷德(CarolGreider)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取得有关端粒酶研究的专利;2007年获奖者拉弗尔·斯坦曼于1997年获得关于树突状细胞研究的专利;2008年因microRNA获奖的布鲁斯.Ruvkun(GaryB.Ruvkun)和鲍尔库(DavidC.Baulcombe)分别于2006年和2002年取得专利;2009年的获奖者山中伸弥于2005年取得有关细胞核重编程的专利;2010年因发现瘦素获奖的科尔曼(DouglasColeman)和弗里德曼(JeffreyM.Friedman)分别于1985年和2006年取得与该研究相关的专利;2011年的获奖者哈特尔(FranzUlrichHartl)和亚瑟(ArthurL.Horwich)分别于1998年和1995年取得首项与蛋白质折叠机制研究相关的专利;2012年的获奖者斯普迪赫(JamesSpudich)和韦尔(RonaldVale)分别于2007年和2002年获得与细胞骨架马达蛋白研究相关的专利;2013年的获奖者施勒(RichardH.Scheller)于1997年取得与获奖研究有关联的专利;2013年的获奖者托马斯(ThomasC.Sudhof)于2008年取得与神经递质相关的专利;2014年获奖者和俊森(KazutoshiMori)和彼得沃尔特(PeterWalter)分别于2003年和2014年取得与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的专利;2015年因发现DNA损伤反应获奖的埃利奇(StephenJ.Elledge)同年取得专利;2016年的获奖者雷克利夫(PeterJ.Ratcliffe)和西门扎(GreggL.Semenza)分别于2004年和1999年取得专利,同年获奖的威廉.凯林(WilliamG.Kaelin,Jr.)于2005年获得专利。
4专利数据的解读与启示
4.1专利数据的历史趋势
从总量上看,在1946—2016的71年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共有154位获奖者,其中有73位获奖者可检索到与获奖研究相关的专利,可检索到专利的人数几乎占据了总获奖人数的一半。从获奖成果的角度来看,仅有24年的获奖成果未形成专利。在这73名可检索到专利的获奖者中,有29名为2000年以后的获奖者,这意味着近年来大部分基础医学奖获得者都拥有相关专利。
为清晰观察起见,绘制拉斯克基础医学奖得主70年间的专利持有分布图。图1为1946—2016年间拥有专利的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占比情况。横轴为时间轴,以10年为一个区间。纵轴为占比数据,统计单位时间区间内拥有专利者占该区间内获奖者总数比率。
拥有专利的获奖者比率呈增长趋势,在1946—1956年间仅有四名获奖者拥有专利,至1957—1966年间,这个比例增加到23%。及至1967年前后,专利拥有者比例跃升,之后较为平缓发展,一直持续到1996年前后。自1997年左右开始,专利拥有者比例再次有一个跃升,2007—2016这十年间拥有专利的获奖者比例已达77%。可以判定,越来越多的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拥有专利,且该趋势正在不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