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净化了选人用人的环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实行的是平等竞争,择优选用,重视真才实学,坚持以能力取人,以实绩取人,体现了良好的用人导向,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干部工作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落实。公选使广大中青年干部的求知欲望大大激发,许多有大专文凭的进修本科,有本科学历的进修研究生课程。据统计,从1994年到2000年的6年间,我市县(局)级领导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增加了28个百分点。同时,过去那种凭资历、熬年头或拉关系、走后门,甚至于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不良风气已越来越没有市场。而踏实工作,勇创业绩,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已成为许多中青年干部的共识。
四是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选拔了一批优秀的领导人才,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促进了领导班子的高效运转。我市本级4次公选,从资格审查后的3985名报名者中选出副局级领导干部53人,35岁以下15人,占公选干部的28%。35岁至40岁的27人,占5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1人,其中硕士、博士及有高级职称者34人,占64%。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也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发挥了作用,做出了成绩,赢得了好评。其中,在92、94两批公选的24人中目前已有9人担任了正职。当然,我们在看到公选成本的投入和产出比较功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确实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因公选的成本较高而影响其推广和推进的问题。即使在一个财政宽裕的地方或单位,要想经常性开展公选工作,在人力、精力和时间等方面也难以承受,这是一个困扰和制约公选工作推进,并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公选成本的要素构成
"公选成本",是授引了经济学上"成本"的概念,但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所扩张。经济学上"成本",指的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付给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货币表现。而"公选成本",是指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整个过程中,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两方面投入的财力和消耗的精力、物力、人力及时间等全部。(物力成本:指公选工作的办公场所、设备、纸张、物质、能源等项目的消耗。因为比较难计算,暂不作分析)。根据定义,公选成本大体由下列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1、公选工作精力的投入。主要指领导精力的投入。公选工作与日常选拔工作比较,领导投入的精力大大增加。特别是组织部门的领导必须全身心投入,不但工作任务重,而且精神压力极大,各个环节不得出现差错,人选更要选准选好。调查中,我们查找了原始资料,在公选中涉及市委和组织部主要领导的会议至少有下列19个:
A、召开书记办公会议或市委常委会,对公选工作动议酝酿和提出;
B、召开部委会,研究提出公选职位及工作方案;
C、召开公开选拔目标单位负责人会议,通报市委有关公选的决定;
D、召开中央驻杭及省、市新闻单位负责人会议,通报市委有关公选的决定;
E、召开县(区)和市直部门分管书记、组织部(处)长会议,进行公选动员;
F、各县(区)和市直部门分别召开公选动员大会;
G、召开公选新闻发布会;
H、召开公选工作人员会议,部署任务,提出要求;
I、召开部委会议,听取推荐报名情况汇报,研究确定参加笔试的人员和笔试命题有关情况;
J、召开笔试阅卷工作人员会议,提出任务和要求;
K、召开部委会议,研究确定参加面试人选;
L、市领导和目标单位领导分组参加面试评委工作;
M、部领导参加面试人员座谈会,考察了解面试人员的素质;
N、召开部委会,研究确定进入考察人选;
O、召开考察组人员会议,提出任务和要求;
P、市委、部委领导逐个听取考察组的考察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