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说省钱、省力、省时,专制政治是最简单、最节省的一种政制。它不需要民主选举、不需要民主管理、不需要民主决策、更不需要民主监督,只有执政者的独裁、专断。但这种政制从政治上看,是腐朽没落的;从经济上看,虽不需要投入,但其用人失当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害将会是更巨大的,是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
公选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的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扩大民主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它同样需要投入。当然,这种投入所产生的不会直接是经济方面的效益,而主要是社会政治方面的效益。但如果我们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这个理念上去思考,从"关键在人"、"以人为本"这个角度上去分析和实践,选出一批优秀领导人才,选好一个坚强领导班子,这将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是无可估量的。
2、一个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成本的投入。俗话说,十年树人,百年树木。一个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主要靠内因,也要靠外因,即组织的培养。组织培养就需要投入,如进党校学习、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通过学习,提高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素养,提高政策水平,增长业务知识,开阔眼界。这不仅需要组织上提供时间保障,而且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领导干部还要有协调、决断能力,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等,对此需要经受实践锻炼。组织上安排其上挂、下派、轮岗、交流等,让被培养者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和成长,这也是一种投入。应该讲,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最具有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生产性投入,是收益最大的一种投入。
自从实施公选以后,优秀领导人才可以在本地、本系统、本单位、本部门培养和选拔,也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广罗外地及社会上的优秀人才为我所用。虽然这一过程"公选"需要高投入,但这种投入与本地、本系统、本单位及本部门自己培养1名优秀领导人才的投入相比,公选仍不失为是一种投入少、产出大、见效快的好方法。我市培养1名市管领导干部的费用要远远高于公选1名干部的费用。6位公选干部,如果由我市选送去海外培训,其经费当在284万元。另外,在去年的公选中,我市在外地落选的优秀人员中又引进了12位处级干部,其中博士3名,硕士5名,大学本科4名,均为60年以后出生。而去年公选,是我市历次公选中费用开支最大的一次,近96万元,录用21个职位,平均每职4.6万元。即便如此,我们从成本核算的角度去分析,公选每个职位的平均投入与自己培养1名领导人才的投入相比,仍是产出远远高于投入的。
3、公选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政治效益。我市本级从1992年开始第一次公选以来,迄今已进行过4次,所辖13个县(区)也都进行了公选的尝试。通过公选,市、县(区)两级已有423名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公选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政治效益。
一是冲击了用人上的陈旧观念,促进了全社会用人上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任何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变革。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有力地冲击了用人上的各种保守观念,打破"才"不外露,静候"伯乐"的保守心态。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人才就是谦谦君子,不能轻易地显山露水,社会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对擅自冒尖的人和事持嘲弄和轻蔑的态度。公开选拔,鼓励自我表现,倡导公开竞争,我市本级4次公选,个人自荐2056人,占报名总数的51.6%。公开选拔坚持公正、平等,除了必要的基本资格条件限制,不讲论资排辈,更不讲迁就照顾,这是用人上正确的价值取向,顺应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
二是形成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公选作为一种干部选拔方式,敞开进贤之路,引入竞争机制,使一部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传统的选拔方式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而公选从过去的"暗箱操作"走向"阳光操作"。公选注重人才的自选性,让人才所在单位部门推荐、发动群众民主推荐、鼓励人才自我推荐,从而给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公选对所有被推荐的人选一视同仁,通过竞争一决高低,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公选给现职干部带来了压力,增强了忧患意识,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