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7)

2025-04-27

  水旱灾害影响面广,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安全保护、人员转移、安置、卫生防疫、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以及险情的抢护、物资保障、治安维护等各个方面,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因此,要在科学合理地明确部门分工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协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整合各部门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共同应对突发水旱灾害。

  为适应快速抢险、抢大险的要求,必须建设反应能力军事化、抢险技术专业化、队伍装备现代化、平战结合的应急抢险救灾队伍。要把应急抢险救灾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当作水旱灾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使每一支应急抢险救灾队伍都建设成熟悉情况、掌握技术、装备优良、纪律严明、反应快捷,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提高抢险人员素质和专业抢险能力。要建立良性运行机制,使防汛机动抢险队建设尽快迈上新台阶。

  3、加强信息监测、报送,提高水旱灾害处理能力

  信息是水旱灾害预警、预防和科学决策指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对充足可靠的信息的分析判断,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和应对措施。因此,要建立完善信息监测报送网络和机制,建立信息交流和发布制度,确保信息监测、报送和发布渠道畅通。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紧急上报制度,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决策与紧急处置赢得时间,及时做出灾害预警,并向社会发布,通知有关区域、部门做好相关准备,有效防控水旱灾害。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坚持用高新技术对防汛抗旱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对防汛工作的洪水预测预报、洪水调度、汛期查险抢险三个主要工作环节和抗旱工作的旱情监测分析、抗旱行动等工作环节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以信息化为先导,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加强雨情、水情和旱情的监测,强化预测预报,提高预报精度,尽可能延长预见期。建立水旱灾害模拟仿真与灾害评估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研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大气施加影响,进行人工增雨或人工减雨,以达到减轻水旱灾害的目的。结合我国国情,综合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理论,对自然、社会、经济诸因素全面考虑,综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引进风险分析理论,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和灾后评价等方面的科技水平;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改造传统的防汛抢险和抗旱工作,在北方旱区研究推广抗旱型农作物新品种。

  4、加强宣传,提高群众防灾意识

  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一是加强防灾减灾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依法防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环境意识。在有防洪风险的地区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来规范土地开发利用行为,规范人的生产和生活行为,主动防范和适应洪水风险。要逐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洪参与意识,让每个人都知道人类有着承担洪水风险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加强自然灾害的警示宣传教育。认真总结近年来各地遭受自然灾害的惨痛教训,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性,增强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举办防灾减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普及防御水旱灾害的基本常识,帮助群众掌握和认识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懂得如何防灾避险,提高群众应急自救、抗灾减损能力。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群众灾后恢复能力

  在加强政府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同时,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构筑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政府救灾,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和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储备必须的救灾物资,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难;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制度,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三是建立完善合理的补偿制度,使为减轻水旱灾害做出牺牲的群众得到合理的补偿;四是研究建立水旱灾害保险,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城乡居民和社会团体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提高承受洪涝风险和灾后自我恢复的能力。

下一篇:关于**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