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6)

2025-04-27

  四是其他保障。如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应急队伍保障,供电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医疗保障,治安保障,资金保障,社会动员保障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7、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发生水旱灾害后,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水毁修复、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善后工作。2003年淮河发生大洪水,灾区人民政府立即成立了救灾指挥部,组织、协调和指挥灾后救助工作。民政部门及时调配救灾款物,组织安置灾民,保证灾民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切实解决灾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卫生部门负责调配医务技术力量,抢救因灾伤病人员,对污染源进行消毒处理,对灾区重大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理,防止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部门抓紧修复遭到毁坏的设备设施,恢复功能。财政、水利部门按照《蓄滞洪区补偿暂行办法》对分洪运用的蓄滞洪区进行补偿。

  三、强化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

  1、调整水旱灾害管理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安全等宏观形势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迫切需要调整防汛抗旱工作思路,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理念。

  洪水和干旱至今还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但只要处理方式、对策和措施得当,灾害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因此,如何“减灾”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要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防汛工作要理性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我国人口众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所以既不允许让大多数河流湖泊都恢复到天然状态,也不可能投入巨资修建防御所有量级洪水的工程。实行洪水管理,适度承担风险是合理的,要靠标准适度的防洪工程和严格的管理,把洪水风险减轻到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程度。要规范人的活动,加强对人的管理,强调人与水的和谐,在控制洪水的同时,给洪水以出路。

  抗旱工作要从主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转变为为包括生态在内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注重农业效益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被动抗旱转变为主动防旱。积极推广农业高新节水技术,发展管灌、喷滴灌;工业企业配置节水设施,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中水回用等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用水的考核监督,限制和取缔不合理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积极探索城市防洪抗旱的新模式。城市要以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为重点,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搞好水环境建设,美化城镇人居环境。

  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科学合理调控洪水既可以补充地下和地表水资源,改善河流和水库天然淤积或冲刷状况,延长堤防和水库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为湿地、滩地等输送水沙改善水生态环境,稀释污水提高受污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尤其在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可研究探索水库、蓄滞洪区运用方式,利用洪水自身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挖掘洪水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落实责任,团结协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按照《防洪法》规定,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社会管理和公共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水旱灾害这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的公益事业,无疑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职责。各级政府应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切实履行职责,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范围和部门分工,层层落实和分解责任,制定行之有效的决策指挥机制、督察检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责任制落到实处,以有效应对水旱灾害。

下一篇:关于**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