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力资源丰富,藏量与可开发资源均居世界第一位。六十年来先后建成葛洲坝、三峡等大型水电站。近年来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有序开发了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流域的水力资源。到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达1.7亿千瓦,年发电量27793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水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提高到7.4%。
核电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核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做出了发展核电的决定,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08年,我国已建立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全国已投产的核电站装机容量达885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84亿千瓦时。
近年来,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我国风电发展迅速,风电装机规模连续实现翻倍增长,到2008年底,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21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同时国内风电机组制造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基本掌握了大型风电机组制造技术,已能够批量生产单机容量1.5兆瓦级的风电机组。
太阳能利用在光伏产品制造、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08年,我国多晶硅材料总产量超过6000吨;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占全球产量15%;太阳能光伏发电容量1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12500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能力达4000万平方米,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居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在一次能源中比重的显著增加使我国的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8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76%下降为69%,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17%提高为2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9%。
(四)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能源节约。通过广泛推广各项节能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改进工艺技术、更新改造用能设备力度。2006—2008年,全国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421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06年降低1.79%,2007年降低4.04%,2008年降低4.59%。
2008年与2005年相比,年耗能1万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中,炼焦工序能耗降低32.1%;原油加工单位综合能耗降低22.9%,烧碱、纯碱、乙烯单位生产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9.1%、4.9%、5.4%,合成氨单位综合能耗降低9.0%,水泥、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3.0%、20.8%,吨钢综合能耗降低6.9%,铜、铝、锌冶炼综合能耗分别降低27.4%、9.7%、16.3%,火力发电煤耗降低6.6%。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大大缩小;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2008年各种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余热余能利用能力不断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2008年,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回收利用能量7176万吨标准煤,回收利用率为2.0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回收利用率为10.66%,回收利用能量6230万吨标准煤。
改革开放30年,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2%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8年的1.10吨标准煤,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节能率3.22%。
二、中国能源发展六十年光辉历程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以及能源工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能源供应短缺一直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