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懈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2025-10-18

篇1:精神懈怠心得体会

自市分行开展“克服精神懈怠、提高工作能力”为主题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以来,我就活动中的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认真自查和总结,现将本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作简要汇报:

一、对活动主题的理解认识

古人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思就是仔细、谨慎地开始动手做某件事情,自始至终毫不怠慢,就不会有窘迫之患。精神懈怠是指由于理想动摇、信念滑坡、信仰缺失而使人的精神萎靡、意志消退、不思进取。精神懈怠具体表现在:缺乏主人翁精神、责任意识弱化、情绪上萎靡不振、工作上不求作为、工作打不开局面、理想信念不牢、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消极情绪大、彷徨观望等多个方面。要克服精神懈怠我个人认为: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我们始终保持旺盛主观能动性的源泉。

二要坚持不断学习。只要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就一定能够变为人生的乐趣,变成一种精神的享受。

三要有朝气、有魄力、有活力,在工作岗位上干出成绩,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质量”上,把全部本领用在“工作实效”上,切实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不良现象。

二、自身存在的几点不足:

1、在思想上曾存在过工作情绪不高的状况。在我所从事客户部综合工作的2年半时间里,面对大量的`各种报表和各类文字材料也曾存在认为工作太琐碎、工作永远干不完的情绪,通过本人自我疏导和科领导的关怀,及时调整了心态,认识到虽然综合工作枯燥单一,但只要报表质量高不被上级行扣分,就证明自己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没给市分行抹黑,这也是一种荣誉。

2、在学习上存在过学习主动性不强,遇到与本职工作没有联系的知识不会积极的去学习,吃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小亏。

通过这次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使我受益良多,深刻认识到自身在工作中的不足,今后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我都会坚定的扛起工作的责任,投入热情,投入真心,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克服精神懈怠,努力提高工作能力保持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以丰富的业务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向自己、向单位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篇2:砥砺初心克服精神懈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永葆初心生机活力,才能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先进分子注入了强烈的革命精神,给中国的无产阶级注入了自觉的阶级意识。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和掌握后,形成了强大理论动力,转化为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成果。

坚持人民立场使我们党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以坚定的信念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指明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把历史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进程、前途和命运,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初心和使命是形成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思想根源和逻辑依据。“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渊源关系。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红船精神”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不同时代的伟大精神都是对“红船精神”的不变追求和不懈追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想理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质、优良工作作风和积极精神风貌,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互促共进。

必须时刻警惕精神懈怠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一段著名的谈话。黄炎培说,“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历史性时刻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丢失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甚至产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把当干部作为一种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的手段。如何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保持初生年代的蓬勃和朝气,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大量事实证明,个别共产党员及共产党干部出现问题,首先是精神世界出了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道德坍塌、精神迷失造成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时刻谨记,充实精神世界,永远不忘初心使命。

实现初心使命和奋斗的内在统一

以首创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掌握克服精神懈怠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蕴含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理论品格,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内在要求与动力机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以奋斗精神砥砺初心品格,强化克服精神懈怠的实践导向。不忘初心,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精神要和实践结合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和意义。初心使命和奋斗目标都是人民幸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社会实践中努力奋斗,实现初心使命和奋斗的内在统一。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以奉献精神坚定宗旨意识,汇聚克服精神懈怠的不竭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列为自己的宗旨。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思想宣传范文】二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到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作为民族精神精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这一历史主体的内在统一,系统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要求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历经战火、分裂、入侵等种.种挫折,但仍然基本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版图的完整、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和谐以及传统的延续,形成了统一、连续、和谐的超稳定政治文化体,取得了世所罕见的文明成就。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上摆脱文明断裂的危险,实现“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持续发展,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既盛德日新又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使中华民族在追求宇宙、世界、国家、民族、文化、思想大一统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厚滋养。随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广度与深度上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向世人表明,它不仅是中国作为民族国家走向富强的发展之路,更是中国作为文明体走向繁荣的复兴之路。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深厚的文明土壤之中,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价值诉求,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显示出持久的力量。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更加充分地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更加自觉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指引。作为成熟开放的思想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人类发展与天下秩序,表现出超越民族与地域的思想特点。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些重要论述向世界再次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今天中国提倡“一带一路”正是如此,中国以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带动了沿线各国的和平发展,极大提振了世界经济活力。中国向世界展示出的和平发展、多元对话的姿态,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价值诉求,是对西方“大国必霸”“文明冲突”发展模式的质疑与超越,代表了人类更广泛的利益,受到了世界的普遍欢迎。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正是因为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给每个中国人打上了精神烙印,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首先要把握它独特的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关注整体、关注事物普遍关联、关注变化发展的思维倾向,成为区别于西方主客二分互相分离、关注个体的东方思维模式,体现了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其次,在与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注重整体价值与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展现出了高度成熟的道德文化形态。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于有宗教传统背景的文明,它在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以人为本、关心社会人生的人文精神,“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形成了务实、入世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体,是今天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

下一篇: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精选18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