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大明劫》观后感400字
这个暑假,我在华夏观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大明劫》。
《大明劫》主要讲了:1642年,李自成的闯军猛攻开封,崇祯被迫起用关在牢里的孙传庭,命其率五千精锐至潼关整顿各路官军,准备出关解围。不料,孙传庭到了潼关后,发现粮草不继,装备亦残破不堪,更要命的`是军中还爆发瘟疫,被药局提领赵川当作普通伤寒来治疗;赵川并非庸医,只是顽固地认为应当遵循延续上千年的传统医法。
瘟疫四处横虐。军医死的死、逃的逃,孙传庭只得任用游医也是赵川的学生吴又可,以多年行医经验所发明的异于传统医家的新法治疗,情况方稍有好转。但孙传庭在出关前将不能随军的病患集中烧死,此举令吴又可带着失望回到了故乡苏州,并于同年撰成了传世着作《瘟疫论》,孙则于次年战死,明王朝随之灭亡
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医生的责任和谨慎的重要性。
我一定要向张仲景学习坚持自己的观念遵循自己正确的理念,不要把东西学的太死,要活灵活用,证明自己是对的。
篇2:《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观后感
近两年来,在讲述明朝那些事的众多影片中,《大明劫》是一部上乘之作。
首先,剧情构思精良-----在大的历史背景(明朝末年)的小切口(抵抗闯军前的准备)下,集中关注各色人等的人性善恶。
比如,临危受命的大将孙传庭在国库空虚、军队钱粮短缺、在崇祯帝多次苍白无力的催促,向众豪绅求救无效的情况下,怒杀豪绅头子,强抢豪绅的家产财物,以备出关讨伐闯军。孙传庭在临近出征前,把患瘟疫的众多将士活活烧死。为的是维持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和避免瘟疫蔓延后方。我们很难说清楚孙传庭是善或是恶的,但我们可以说他是“舍弃小我为了成全大我”。
比如,明末的土强豪绅们,他们宁可花重金为博驻军都督孙传庭一笑,也不愿意捐款给朝廷军队用于抵抗闯军。难道他们不懂得无国就无家?其实他们心里很清楚:明朝是强弩之末了,已到积重难返的境地。他们自认为只要固守自己的些许家产,谁成王败寇,和他们又有何关系!其实,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强抢豪夺贪图享受,明朝才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
又比如,剧中的男主人公游医吴又可,身处**年代的小人物,他的生存哲学是“遇事走为上策”,曾供职太医院的他因道德底钱,他出走当游医;因为与恩师对瘟疫病症治疗的意见有所分歧,他半夜悄悄出走;因为与孙传庭对于人生价值有严重分歧,他以出走的姿态拒绝了孙传庭的聘任。但是最后,他的出走使他完成了中医传世之作《瘟疫论》。
其次,尽力的真正的还原历史原貌,还原人物的'本性。
编剧没有把崇祯帝刻画地昏庸无道,而是真正还原他帝王该有的品性-----对重臣武将的猜疑,对闯军欲亡国的畏惧,对大将拥兵自重的厌恶。
编剧也没有对李自成的闯军歌功颂德极尽吹捧,而是暗示起义军的滥杀强抢及其所到之处即变满目疮痍的丑恶。
编剧没有把临危受命的大将塑造为救国的大英雄,而是还原他作为一名武将凡事权衡、只问结果的性格。编剧也没有把游医吴又可吹捧为悬壶济世的良医,而是还原他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年代无法安身立命的无奈与悲哀。
最后借用本片的主题曲中一句歌词做结:秋草难遇春光,大明在劫难逃。
篇3:《大明劫》观后感
《大明劫》观后感
在连续三部现实题材影片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后,编剧谢晓东和导演王竞再接再厉,联手推出第四部作品。这次,他们把笔触放到了历史上的明末时期,以一场瘟疫切入了当时社会的悲剧性。转战历史题材,二人依旧保留了写实的风格,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史书中对明末时期的各种细节记载,让整部影片的历史风味达到了教科书和馆藏的级别。正是在这样写实的历史氛围中,片中的两大主人公孙传庭和吴又可跃然银幕之上。通过这两个人的内心挣扎,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历史洪流中,即便是看清时事的人,也终究摆脱不了身不由己的宿命。
王竞导演之前的作品,女性主角和女主演的表现都十分亮眼。《我是植物人》中的冯波、《万箭穿心》中的颜丙燕,都是影后级的表现。而《大明劫》中的角色设置则更像香港双雄片。戴立忍饰演的孙传庭和冯远征饰演的吴又可之间,有着鲜明的角色对立和戏剧矛盾。孙传庭的史料记载较多,戴立忍则着重表现该角色在历史事件中的内心世界。吴又可的史料记载很少,冯远征便将其独特的性格和对疾病的新认知凸显出来。一收一放,相得益彰。两位演技派大咖的碰撞,令人赞叹不已。
谢晓东编剧的作品,往往注重悬念的铺设和照应,以及细节上的社会深意。《无形杀》和《我是植物人》,都是看到结局后才恍然大悟到让人脊背发凉的真相。《大明劫》也不是温情的作品。尽管这部戏中没有悬疑的戏份,但是谢晓东依旧用了很多暗示来讲述一些残酷的现实。在他细研史料后,已经了解到明末时期,当社会积弊已久,历史洪流已经不可逆地像下一个时代涌去,个人的悲剧就已经无法避免。孙传庭为了保证出关作战,最后对军营中的传染病采取了根除性解决,是一种取短痛免长痛的悲情。谢晓东曾提醒来观影的朋友“这部戏会很冷”,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态度。
如果大家只是注重了影片的故事,那么会误以为《大明劫》是中医名家吴又可的'传记片。因为影片几乎详尽完整地叙述了吴又可发现传染病、提出瘟疫传染的理论、以及用理论去实践救治、最后将起初不被认可的理论总结成了流传后世的《瘟疫论》。其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角色鲜明的个性表现,都是一部优秀传记片所应该包含的。不过王竞和谢晓东的野心可不止于一部吴又可传记片那么简单。王竞明确其努力,是为了把《大明劫》做成一部史诗片。
于是我们看到,《大明劫》的细节考究程度达到了令历史学家都佩服的程度。影片中的明代武器,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被遗弃的文明是多么珍贵;士兵们的铠甲、平民和官绅们的服装,以及各种建筑和室内装饰,都还原了史料中的描述。尤其是三眼铳和可以换“弹夹”的大炮,让影片开场的攻城战,显出了无与伦比的气势。据说《大明劫》中根据史料打造的诸多道具,已全数被电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可见用心做电影的内地电影人仍在,内地的史诗片,也将会区别于古装片而为观众所接受。
篇4:大明劫的观后感
大明劫的观后感
《大明劫》的英文名是《Fall of Ming》,意思是明王朝的坠落,但是全片几乎完全没有提到明朝坠落的任何重要历史节点,反而是用明亡前两年,发生在陕西潼关的一场瘟疫,来反映出一个王朝最后衰落的某些根本原因。一向关注现实,笔锋犀利的导演王竟首次尝试历史题材电影,却选取了这么冷门的一个故事,同时继续沿用他冷漠似刀锋,却又暗流汹涌的手法,以小见大,以术载道,拍出了一部冷冽,却又截然不同于其他古装大片风格的现实主义历史电影。
《大明劫》的故事平实的'不像一部古装大片。尽管开头那一场开封攻防战拍出了近年来少见的冷兵器时代战争戏的高潮。三眼神铳,子母弹等明朝特有的火器都有巨细靡遗的展示,那股凶悍、真实又辽远的战争气息仿佛就在鼻息之间。不过接下来,很快故事就急转直下,走回了王竟导演更擅长的写实路线。
一个临危受命的儒将,一个云游四方的游医,孙传庭和吴又可这两位在史书上笔墨截然不同的人物适时登场,开始了他们之间短暂却又传奇的合作与交锋。恰如编剧、制片人谢晓东所说,这是术与道历尽多年,纠缠不休的争斗,兵不血刃,但却万千人头落地。
很喜欢王竟导演处理这些看似寻常故事的手法,简单、干脆、干净。兵营、朝堂的斗争都付烟歌一曲,戏剧的张力尽在歌舞升平之间,突然地爆发,恰如孙传庭杯酒血洗宴会厅,周阁老血溅当场那种冷静却突然的暴力场面,张扬却又克制。吴又可救治万千兵士性命的冗长过程,与孙传庭恩威并施,独掌兵权的手法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有趣的互文模式。济世与救人的共同目标让孙传庭和吴又可走到了一条道上,但是术与道的争执又让他们最终分道扬镳,中国文人,中国式社会的特有现象,通过一件小事显露无疑,寓意深远。
冯远征和戴立忍两位中台老戏骨的对决也是《大明劫》好看的要素之一。冯远征看似轻飘、浪荡,实际上坚守内心;戴立忍喜怒不形于色,儒雅淡定的外表下,却汹涌着难以抑制的澎湃心绪,尤其是到影片后半段,一切渐渐超出他的掌握,一股戾气油然而生,杀伐决断的气质与儒雅的文士宿命,在戴立忍坚韧的脸上合二为一,令人侧目又心寒。
诚然,熟读了明史,哪怕只是《明朝那些事》的观众,或许会不屑于影片所展示的这段半史诗半虚构的小故事。但是恰恰是这种以小见大的功力,从一处看似偶发的事件中,揭示出大明朝必亡的宿命,才是编剧和导演真正想要通过《大明劫》传递给观众的。其中孙传庭精擅权术,却最终输给了吴又可大巧无锋、悲天悯人的道,更是全片最精华所在。中国式社会,术与道之争,仿佛永远也没有穷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