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懈怠心得体会(精选12篇)(2)

2025-10-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镜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与巩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成为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来源。自觉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目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民族分裂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全面吸取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向来重视从历史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古代提出的许多思想观念,如以民为本、以德治国、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怀柔远邦、万邦协和等观念都是在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基础上得出的,代表着中国古人对治国理政一般规律的基本认识,在当代仍然富有引领意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健康发展。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它需要具备历史与现实的基础才能落地生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真对待的历史基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度成熟的道德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在日用常行中追求道德价值,追求着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的统一,渴望着极高明而道中庸的道德境界。今天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自觉地对接历史,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使人们从日用不觉走向价值自觉与自信,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时代价值,从而更好地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指南。“双创”方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创造创新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转化发展,坚持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两创”方针的科学内涵,不走歪路与邪路,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礼敬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礼敬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坚守文化发展民族性的立场,以中华民族为实践主体,更加自觉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持实践标准,辩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复古倒退,更不是要照搬照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想要重新“在场”,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将自身发展与当代中国实践紧密结合,以时代与实践的问题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生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与时携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观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照着讲下去,而是要接着讲下去,就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培育时代精神、推动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坚守文明互学互鉴,转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故步自封,更不是要敝帚自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为前提,互学互鉴,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大交流大融通。中国必须更加全面地总结中国历史与当代发展的丰富经验,深入探寻中华文明的实践智慧,提出面对人类共同难题的中国方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世界交流,与世界人民共同面对世界挑战,中国才能获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才能以更加自信独立的姿态融入世界格局之中;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借此实现了自我升华,收获世界性的广泛认可。

【思想宣传范文】三

内容提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以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开放,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促进贸易双向平衡;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表明,开放推动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开放带来繁荣。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显示了中国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坚定决心。在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将使中国发展动力更足、人民获得感更强、同世界互动更深,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极大促进世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有助于促进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促进世界各国联动发展、互利共赢。

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近年来,全球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趋于活跃,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但是,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一方面,世界经济结构失衡、债务高企、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大等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风险挑战加剧。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各国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有助于巩固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有助于解决全球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有助于加速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同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新问题。应对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需要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以自身行动有力促进各国坚定开放合作信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非凡成就。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外开放需要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从数量型、粗放型发展转向质量型、创新型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开放合作、共同发展。

以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以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应抓住以下重点。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新发展理念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揭示出新时代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根本要求: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双向开放,使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坚持全面开放,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必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有效途径。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互联互动变得空前紧密。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这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是继续提高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引资结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挖掘双向投资潜力,深化双向投资合作,促进贸易双向平衡,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标志。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构成一国对外开放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加强产权保护等措施,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开放、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继续精简负面清单,抓紧完善外资相关法律。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在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制度保障。应优化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国际国内市场深度融合;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依法管理开放,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方式,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营造有利外部环境,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愿推动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优化区域开放布局。这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走在了前面,近年来中西部内陆地区开放步伐有所加快,但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仍显缓慢。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求改变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开放状况,拓展和优化区域开放的空间布局,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不仅海上要对外开放,陆上也要对外开放;不仅东部地区要开放发展,西部和内陆地区也要开放发展。尤其是通过西部大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加快我国西部开放发展步伐,培育若干新增长极;鼓励东部地区顺应产业转移趋势,遵循市场规律向西部转移产业,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发挥西部优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

下一篇:宝贝别哭电影观后感(精选18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