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9: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极力追求的“普遍性”遇到的外来障碍,就其性质来说是资本本身异化的产物,只能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去寻找。换句话说,资本的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只有工人阶级的联合的制度,即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解决资本面临的问题。
然而,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马克思的理论似乎不吃香了,如火如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沉寂下来。一些伧俗势利小人趁机发难,声讨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罪恶”,欢呼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预言已被历史宣判为失败。一些原本对共产主义理想怀有憧憬的人们也对前景产生了迷茫。然而,《共产党宣言》宣传的理论真的过时了吗?
《宣言》第一节的第一句话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斩钉切铁的话了。《宣言》的第一部分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有肯定方面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有人会觉得疑惑,一个以批判资本主义为己任的人为何还会如此的推崇其生产方式?联系到现实,不少人在改革的条件下初步获得了好处,便固守既得的经济利益,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则手段。在他们看来连马克思都肯定了资本的生产方式,那么这一资本积累阶段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为加速这一过程的付出代价就是必须的。
是的,改革意味着重新调整生产和社会结构,不得不触及部分社会集团、阶层的某些利益,成本与代价也难免。问题在于改革的成本与得益是否相符?现在看来我国的工人、农民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他们甚至会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可他们的所得的实际收益又有多少?如果一切都向资本看齐,而将社会分配不合理的现实弃之不理,我们就可能有违于改革开放的初衷,有违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将社会主义定义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也经常被告知市场与资本同样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它不可能自动的将一个社会带入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那么出路何在?
篇10: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受习近平总书记的委托,前往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的专家,向各位专家并向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广大专家人才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离不开各领域专家人才的殚精竭力。只有厚植人才培育土壤,供给人才发展养分,浚通人才成长活水,才能让各行各业的人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人才芬芳洒满华夏大地。
谱写关爱人才的时代“最强音”。无论是海外归国的科研“大牛”施一公,亦或是国内高校一手培养的学术新星李东,无论是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荣获金牌的技校学生崔兆举,亦或是默默无闻修文物的故宫文物修复师王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可以说,这是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集聚人才的时代最强音。当前,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各行各业人才的砥砺前行、勠力同心,而人才的集聚则需要努力去除人才识别过程中的束缚。要深化对人才识别、人才选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摒弃过去重海归、轻本土,重学历、轻技能,重应用、轻基础的狭隘思想观念;健全选用任用机制,细化选人用人标准,推进人才集聚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以“人岗匹配”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着力解决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问题;将权力放手于用人主体,更好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吸引、培育和使用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出自由空间、“放”出人才活力,促进人才有序流动,达到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寻求爱护人才的时代“最优解”。无论是党政机关培育干部后备人选的选调生政策,亦或是大型企业培育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培生计划;无论是中组部等部门的“__”“百人计划”,亦或是各省市的“芙蓉人才计划”“新苗人才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营造人才发展环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可以说,这是为党和国家寻求人才培育方法的最优解。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工作改革落实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战略来抓,建制度、保落实,不断提升人才培育“硬设施”。另一方面,要为人才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服务,在“七个有所”上用力,加大人才待遇保障力度,提升人才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育的“软环境”。同时,要实现人才培育有效供给,深入推进人才队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这“关键少数”,进而带动低层次人才这“绝大多数”,双轮驱动、双重引擎,彻底转变“大而不强”的人才结构。
畅通成就人才的时代“最佳路径”。无论是华为200万高薪揽才亦或是各地层出不穷的“抢人大战”;无论是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亦或是各地区30条、18条等人才激励举措.....揽才是途径、用好是关键、成就是目标。“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中国依靠着人才强国战略支撑,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抓住人才就是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制度机制,切实解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一刀切”问题,让人才资源活起来;加大财政补贴、资金支持,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让人才资源动起来;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逐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既为人才成长“松绑”,也给人才发展“加压”,让人才资源强起来。要尊重人才、理解人才、信任人才,为人才聚集广开大门、为人才发展构建桥梁。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只有“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才能让人才在华夏大地上吐露芬芳,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蓬勃力量。广大人才也要在党和国家的关心、爱护、成就下,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在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的大潮中迎风搏浪,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11: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
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并对全国各条战线、各领域的专家人才致敬慰问,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些国宝级人才的爱护、珍惜和尊重。
约18前的曹操为吸引人才曾发出“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的感慨。“得人才者得天下”早已成为人力资源和人才战略领域的共识。习近平主席也曾阐释“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番话再度重申了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重大意义,也清晰的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聚得英才。
如果说爱才、惜才体现为一种优秀的价值观,那么如何聚才、用才更考验我们的治理能力。“良禽择木而栖。”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竞争日趋激烈。创造良好的条件,完善相关的人才使用管理机制,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才能吸引人才;付之以温情,动之以真情,情感有归属,生活有温度,让聚拢来的人才拥有认同感,才能留住人才,发挥其价值。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优化人才工作政策环境,对他们政治上关心,生活上贴心,利益上倾斜,施以正确的用人之法和宽宏的容人之量,并积极营造“尊才、惜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相信我们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最终实现“人才强国”的宏伟战略。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篇12: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
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于8月3日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向各位专家以及全国各战线、各领域的专家人才,报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
要将人才充分精心挖掘和运用,俗话说的好“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党中央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仅为人才培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还建立了相应的人才保障措施。为此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想,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为精英人才的发展培育有序良好的沃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对优秀人才要有人文关怀机制。古人说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正是告诫我们,要想得到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必须要留住人才的心。建立相应的人文关怀机制,正是体现党和国家对各线人才的关心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正如此次中组部部长陈希看望慰问暑假休假专家,体现出对专家人才的关怀,不仅使休假专家感受到党和国家给予他们的重视,也让各个领域的专家人才心里暖洋洋的。
只有脑子跟上了,行动才不会落后,加强对人才的培育、选拔、利用,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愈加强盛。正所谓“人才强国”。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把增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人才意识的任务放在首位,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也正是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体现。只有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跟上了,那么祖国前进的步伐也会愈来愈快的。
篇13: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西部地区稳定人才队伍,发达地区不得片面通过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特别是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挖人才。
人才是引领人才发展的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或明或暗地发挥着他的巨大作用,站在今天的中国舞台,眺望世界的发展形势,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地凸显,尊重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了当今发展的一大趋势。
当“抢人大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告诉着我们人才的“珍贵”的时候,我们对人才求贤若渴的心态更加的明显,因此,对人才抛出了薪酬、房屋、入学、落户……这些政策在吸引人才的时候,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才之于今天的中国的如何的重要。
更让人惊讶的是,“竞价挖人”的出现,让人才以“C位”的方式出镜,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人才存在巨大的“漏洞”,正是因为人才的缺乏,才会在吸引人才上如此的想方设法。
显然,“竞价挖人”的方式中只能够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而要让人才愿意留下来,适合本地方的发展,这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其如此不如在“培育”本土人才上下功夫,在人才的培养计划上做得更深,更完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与其“竞价挖人”不如“退而结网”,前置人才的培养机制,为本地发展量身定制更多适合的人才,才能够让新时代成为人尽其才的好时代。
篇14: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
受习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希、孙春兰出席北戴河重大活动,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习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对专家人才的关心和重视,对人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为全党全社会作出了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上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正如梁启超在《自由书》中曾言:“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毋庸置疑,人才就是当代中国的“魂”,做好人才工作刻不容缓,须高度重视。
要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则关爱人才的工作要做足、做实、做细,发现培养、选拔任用、服务人才,建立健全、敢于创新相关机制体制。
培育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时代在进步,不同时代对人才的能力及其他方面需求都会有所改变。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能为人才提供不断学习、成长进步的机会,让其有机会、有时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所需,更好地为国家、社会、百姓创造价值。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学习交流,创新培训方式,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水平。
用好人才,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有识才之眼,怀爱才之心,转变传统观念,以解决“三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问题作为突破口,创新人才选拔方式,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根据岗位现实需求,科学合理选人用人,“不拘一格降人才”。做到“人岗”相适,给人才打造宽阔的平台,创造具有包容性、支持创新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