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精选18篇)

2025-05-07

篇1: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汇聚天下英才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要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一代又一代可靠可用的人才作为支撑。

“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人才是事业的基础,没有人才,任何事业都必将衰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一向重视人才工作,求贤若渴、尊贤重士,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运用人才作为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一环。党的人才政策、人才工作一直以来也都富有成效,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提供了重要保障。正是如此,我们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全面深化改革事业才能稳步向前,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展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依然还是要以人才为支撑。唯有依靠人才,才能不断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必须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贞观政要》中李世民曾说:“用人但问堪否,岂为新故异情”“惟以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刘基在《郁离子》中说:“取其材也,惟其良,不问其所产”,这些说的都是选才之法、用人之道。唯论才识,而不论人情关系,只看干事可否,而不看背景后台,这与我们党“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原则,可谓是不约而合、异曲同工。谁能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解难,就提拔谁,谁能为党干事业、为民谋福祉,就任用谁。唯立公道,可举贤才。习近平总书记在选人用人问题上也一再指出,必须始终坚持公道正派、公在事业,坚决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看人情”的“暗箱操作”。只要用人导向正了,天下贤才必定会“如水之归下”,汇聚到党的旗帜之下。

“收其所长弃其所短,则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矣。”任用人才要扬长避短,而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尽善尽美、白璧无瑕,更不能指望哪个干部永远不犯错误、不出问题。屈原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孔子说“赦小过,举贤才”,邓小平同志也曾专门指出,干部有缺点可以跟他谈清楚,但要大胆放手地用人。也就是说,任用干部要用他的所善所长、优势优点,使他在干事创业中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工作局面,这也正是司马光所说的“使之适者,用不违其才也,仁者使守、明者使治、智者使谋、勇者使断,则百职无不举矣”的道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将每一个可用之才都用起来,这样才能让党和人民事业永葆兴旺发达。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我们党要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尊贤重士的优良传统就不能丢、不能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进程中,必须要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显著优势展现好、发挥好,并使之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为党和人民事业培育造就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人才。

篇2: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北京中关村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教育调研活动。在调研中,陈希同志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将我党的初心使命和人才发展进行有效融合。

初心使命在谋经济发展的历程中

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经过70年的风雨兼程,不断摸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也从当时的风雨飘零、温饱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发展到现在的经济强国,人民幸福指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大力发展中国现代化发展,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经济基础。历程再艰辛,也要步履坚定,这就是初心使命!

初心使命在广纳贤才的政策中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人才意识。陈希部长在此次调研中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习总书记强调对待人才要做到“求贤若渴、引而不竭;重视成功,宽容失败;不拘一格,善用奇才;居高望远,广揽搏用”。采用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是我国不断践行的“人才观”。宽政策,聚人才,其根本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保证。为民族复兴,制度宽容,这就是初心所在!

初心使命在不断深入学习的征程中

俗话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官的事情做好了还有余力,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我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和作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专题活动都是督促落实学习制度,将深入学习向长期化、常态化推进。陈希部长在本次调研中指出“要突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基层干部作为党在基层群众中树起的一个个旗帜,我们代表党的形象,更是践行我党初心使命的关键环节。首先我们要尊重人才、为本地人才的引进建言献策、营造良好氛围;其次要自身坚持学习,做到德才兼备。立足实践、坚持学习,这就是初心担当!

篇3: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出“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着力集聚人才,全面激发人才活力,最大化发挥人才作用,需念好“引、育、用、爱”四字诀。

聚焦需求念好“引字诀”。不拒细流,方成江海。引进人才已然成为各地发展的必备技能,广纳四海之气,集聚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为不可逆的历史潮流。坚持需求导向,是引进人才的首要原则,遵循“缺什么人引什么、差什么人引什么”,保证人岗相适。精准需求才能精准引才,因地制宜是关键,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引进人才亦是同理,这就要求在引进人才时既要看“帽子”,也要看“底子”。“帽子”指的是引进人才专业能力、文化层次,“底子”则是自身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特点等因素,聚焦需求引才,不惟“指标”,不惟“数量”,才能有效解决人才“水土不服”的问题,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聚焦发展念好“育字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新时期人才培育的总目标。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发展都需要人才支撑,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专业化的技能人才都不可或缺,培育什么样的人才,都要坚持以发展为中心。把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让人才具备丰富理论水平和坚定理想信念,为社会发展持续输送新鲜“血液”,把企业、基层作为培育人才的练兵场,让人才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同时,聚焦人才自身发展需求,“量体裁衣”制定育才计划,突出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实现人才本领全面提升、全面过硬。

聚焦实际念好“用字诀”。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王充《论衡》一文中谈到“且骥一日行千里者,无所服也;使服任车,与驽马同。昔骥曾以引盐车矣,垂头落汗,行不能进。伯乐顾之,王良御之,空身轻驰,故有千里之名。”意思是对于千里马,只有给合适的人驾驭,才能发挥千里马长处,如果让一个蹩脚的车夫驾驶,或者让它去驼重拉车,那它只能是“垂头落汗、行不能进”,最终白白埋没。人才使用依旧如此,因岗用人、因才设岗,将人才“长处”和地方的“短处”有机互补,提供技术、平台、资金等要素保障,拓宽“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视野,通过建立“候鸟型”用人模式,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聚焦服务念好“爱字诀”。爱才惜才,服务人才,是解决人才干事创业后顾之忧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服务人才保障水平,因地制宜,推进“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等政策具体化长效化,让人才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受实惠,严格落实好艰苦边远地区津补贴、人才安家补助、特殊人才津贴补助等政策。不断改进人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打破论资排辈藩篱,让青年优秀人才更容易脱颖而出。树立强烈爱才意识,建立完善符合实际发展的人才服务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让引进人才稳定留下来,本土人才作用发挥出来,实现“内外兼顾、内外互补”,形成强有力的人才发展动能,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深入。

篇4: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这是在中国古代经史典籍中关于人才的名句,道出了人才至于国家至于兴盛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才之于当今中国也是举足轻重,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近日在中关村调研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合作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精种精收培育各类人才的同时要热忱热心汇聚人才,更要善识善驭有效用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精种精收让“生才有道”。“立人先立德;德不立,终不能立人。”古往今来的成才和用人经验都说明,培养人才既要重视对才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品德的培养,而且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对于广大青少年,要像栽小树灌培育,让他们向阳而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者;对于广大党员,要将初心转化为使命和动力,以不变的恒心推动苗一样,精心浇党的事业不断前进。“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当前,一些年轻人缺少实践经验,遇到大风大浪就摇头害怕,缺乏斗争精神。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改革,让年轻人到基层一线去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在攻坚克难中增长胆识和才干,不断优化本土人才的培育。

热忱热心让“聚才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正定当县委书记时,就指出“人才是发展经济、翻番致富的根本”。他曾亲自向全国各地发了100多封联系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给正定当顾问,组成了有50多人参加的县顾问团。同时还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广招人才,出台了广为人知的正定“人才九条”,登在了《河北日报》头版头条,招揽了大批有志之士到正定实现抱负,为正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要把方方面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上来,必须要以热忱之心,敢于打开视野、不拘一格,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求贤若渴般寻觅人才,如获至宝般发现人才,真正把人才作为支撑当地发展的第一资源。

善识善驭让“用才有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在”。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一些地方、一些官员往往因为私心、私事、私利而没有做到公平公正,经常随意性的调动调整,造成专业人才的荒废。比如在公务员招聘时设定了专业限制,但是在具体安排岗位时却没有因艺授任,出现小材大用或大材小用的情况。“用人以公,方得贤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长,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对党、对人民、对干部的责任心公正用人,才能识人之明、举贤之胆、容才之量,真正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充分盘活资源,把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共同实现中国梦。

篇5: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

下一篇:观《龙猫》有感:治愈心灵(集锦4篇)(《龙猫》观后感200字左右)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