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观《龙猫》有感:治愈心灵
观《龙猫》有感:治愈心灵
虽然《龙猫》已经不在是什么新电影了,但我之前对于《龙猫》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微信好友的头像之中。最近新上映,去看了看,也是颇有感触,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看电影的人,可能因为感情过于丰富,总是在看电影的时候感动到哭。意料之中,看《龙猫》的时候,我又哭了。《龙猫》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草壁五月一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搬到了一个远离市井的村落,住进了被村里人称作鬼屋的一个破旧屋子。刚到新址,草壁五月和草壁梅姐妹两个欢天喜地,探索着这个新世界,充满了童趣,让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面对新世界时的活力、好奇、欣喜都无不仅仅拨动着观众的心弦。接下来的情节也基本上是我们每个人才童年都会经历的,邻居老奶奶,年龄相仿的男女同学,田间地头的老大爷,或许还有一个年幼懵懂的妹妹或弟弟……所有这一切很容易将我们带入了电影的情景当中,也将我们自己带回了自己童年的回忆,以至于在观影期间,每一个观众似乎总是在努力将自己儿时的所遇到的人和事跟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联系起来,这就充分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希望永远停留在这个美丽的世界。
随后便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角色。“灰尘精灵”,这个看起来可有可无、四处逃遁的小家伙却将电影的风格从写实引向了童话般的梦幻,每一个成年人都会知道这个所谓的“灰尘精灵”不过是屋子长久不住所积攒下的灰尘,但是,从始至终,小月的父亲、邻居那个老奶奶都没有将这一事实告诉年幼的姐妹两个,而是顺着他们的思路编织着故事,并告诉姐妹两个,“灰尘精灵”不会害人,这又让观众松了一口气:原来这些黑黑的、神秘的小身影也没有什么跟它们的出场方式那样让人恐慌。接下来,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破旧的鬼屋时刻都有可能在这风雨中粉身碎骨,草壁父女三人也是惶恐万分,但结果依旧喜人,物资虽然破旧,但还是完好无损。
接下来便是小月上学,妹妹梅也不甘落后,学着姐姐的样子,背着便当在院子里自由自在地探索着这个对她来说还比较陌生的世界。结果,梅看到了一只若隐若现的小龙猫,然后一直跟着。同样,这种场景也总是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梅会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会不会迷路?但结果依然让人长舒一口气,梅就这样找到了电影的主人公。大龙猫。龙猫并没有因为梅的出现惊恐万分,而是任由梅在自己的身上玩耍,最后竟在龙猫的身上睡着了。后来小月和父亲发现梅不见了,就四处寻找,结果在梅刚钻入灌木丛不远的.空地上发现了正在睡觉的梅,线索就是梅钻进灌木丛时落在外面的帽子,这又让人不禁发问,是龙猫故意将她送到这里的?还是龙猫本身就是一种幻象?
后来姐妹俩的父亲去上班,将梅放在了邻居奶奶家,结果梅哭着闹着非要找姐姐,邻居奶奶无奈,只能将梅送到学校找姐姐,于是便出现了温馨又有趣的一幕,梅坐在姐姐旁边画起了龙猫,别人悄声问她的时候,她还大声回答,引得同学们一片哄笑。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那个挺倔强的小月同龄男孩儿堪太很执拗地把伞塞到小月手里,自己冒着雨跑回家了。伞是破的,心却滚烫。同时,又与他出场时的耿直、倔强、甚至略显粗鲁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个故事有一条暗线,就是姐妹两个生病的母亲。故事高潮正是由医院发来电报让小月一家回个电话引出的。小月去邻居老奶奶借用电话赶紧跟父亲通话,然后,小月开始胡思乱想,害怕母亲病危,离他们而去,梅一直想要妈妈回家,听到这个消息,她不得不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自己亲手从地里摘的玉米去医院找妈妈。一个大人都要走好几个钟头才能到达的医院,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再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再一次让观众体会到了真情。小月当然不放心年幼的妹妹,四处寻找,所有的邻里全部出动,经过一番波折,小月再一次求助于龙猫,最后,结局还算完美:爸爸和妈妈在医院里交谈,姐妹两个跟龙猫的座驾一起在树上看着,病房的窗台上放着梅要送给妈妈吃的玉米。
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影片里,龙猫出场并不多,但总是以一种温暖的、无所不能的形象出现。龙猫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那为什么小月、梅跟龙猫一起穿梭于村子里时没有人能看到他们呢?仅仅是因为速度快吗?龙猫的确不存在,这样梦幻的场景也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龙猫又是存在的,龙猫的真实身份恰恰就是村子里每一个善良的人,是那个蛮横中带着可爱的堪太,是邻居老奶奶,是从来没有打破姐妹两个的童话的父亲,是那个在医院对姐妹两个无比挂念的母亲,同时也是一心想让妈妈尽快痊愈、平安回家的姐妹……整个影片讲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这真情之中,让人感到温暖,在这真情之中,治愈每一个观众的心灵。龙猫并没有像影片的名字那样无时不刻不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但“龙猫”也无时不刻不再影片的每一个场景、每一组对白之中存在着,这正是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已经成为常态。在人挤人的大都市里,摩肩接踵真的就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了吗?灯火辉煌就真的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极大繁荣了吗?在灯红酒绿的映照下,在音响麦克风的狂轰滥炸下,熙熙攘攘的街头行走着一群人,他们彼此之间完全陌生,似乎是行走在一片人山人海的荒漠之中,霓虹灯光、人声嘈杂似乎只是这荒漠中扑头盖脸的风沙,每个人神色慌张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一片绿洲,在这片绿洲里,人们可以彼此放下戒备、卸下伪装,如同一同野营的队友,亲密合作,共享篝火、月光,无疑,《龙猫》正是这样的一片绿洲,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绿色是这部影片从头到尾的底色的原因吧!
篇2:观《龙猫》有感
刚刚看了宫崎骏的动画《龙猫》,神奇而令人感动。
小月和小梅是姐妹俩,小月8岁,小梅4岁。他们和爸爸一起搬家到乡下,准备迎接即将从医院康复回来的妈妈。三人一起打扫房子,隔壁的老婆婆一起来帮忙,这位婆婆一直以来帮他们照顾房子。因为多年未住,房子里面长了很多灰尘虫。婆婆告诉他们不用害怕,住多几天他们就都会走了。然而天真的小梅一定要逮住灰尘虫看个究竟这却让贪玩又勇敢的她偶然穿过一条神秘的树道发现了大龙猫,这只她曾经在爸爸的画册上才看过的动物。
也许小朋友真的和动物有共同语言,小梅不仅不怕大龙猫,反而学它张开大嘴发出声音,在它的毛茸茸的肚子上和它一起睡着了。小梅玩得忘记了时间,这可急坏了姐姐小月和爸爸。他们焦急地找啊找,终于在树道中见到了还在熟睡中的小梅。小梅醒来告诉他们见到了龙猫,大家一起找了很久都没再找到。爸爸说不是经常能见到龙猫的,小梅看到龙猫是很幸运的。
第二天,爸爸去大学上班,天黑了都没回来,天下雨了,小月和小梅于是拿着雨伞去公共汽车站接爸爸。等了好久爸爸的车都没来,这时龙猫却出现在他们的身边。龙猫没有伞,只有一片大叶子放在头顶遮雨,雨水汇集起来从叶子的一角流下来刚好一滴一滴地落在它黑溜溜的鼻子上。小月背着熟睡的妹妹,看着身边陌生的大龙猫有点害怕,不过看到它在淋雨于是轻轻递上给爸爸准备的伞,并教它撑伞。伞对小月来说很大但是只能为龙猫的头遮雨。这时一只猫车风驰电掣般降临,两只眼睛投射出两束明亮的光照亮前路。龙猫送给姐妹俩一个用竹叶包扎好地小礼物,上了猫车迅速消失在远方的黑幕中。留下小月和小梅目瞪口呆。
雨停了,爸爸的车终于到了。小月和小梅又惊又喜地和爸爸讲龙猫。回到家打开礼物,原来是橡树果。他们种在门口,每天都去浇水都不见种子发芽。一天晚上,姐妹俩看见龙猫在种子那里拿着他们送的雨伞跳舞。他们开心的跑过过去一起跳,跳着跳着,种子破土发芽,然后莎啦啦地长成了茂盛的大树。然后他们一起乘着陀螺到树顶上吹笙,悠扬的音乐让正在伏案工作的爸爸心情愉悦。第二天早上醒来,姐妹俩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原来昨晚的经历只是梦而已。但是,橡树果却真的发芽了。
后来姐妹俩得知妈妈不能如期出院了,爸爸晚上在医院里陪妈妈。小梅不肯相信妈妈那晚不能回来了,于是自己一个人抱着玉米去医院了,可是四岁的小孩很快就迷路了。全村的人一起都还找不到小梅,小月急哭了。天快黑了,她那时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龙猫。果真她很快就找到了龙猫,龙猫大吼一声召唤来了猫车,猫车将目的地换成小梅就轻易找到她了,而且还带着姐妹俩一起去医院到妈妈。妈妈真的只是得了感冒很快就可以出院了。他们偷偷把玉米放在窗台就回去了。
故事发生的地方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小村庄,清澈的流水、欢快的小蝌蚪、欣欣向荣的玉米园让我深深地怀念我童年的故乡。纯朴而善解人意的婆婆,善良又害羞的小男孩,这些可爱的人物都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小梅肥嘟嘟的笑脸,张开嘴巴露出大牙的哭脸,让人真想伸手进去银幕捏一捏,她天真、勇敢、充满爱的形象让人感叹人性的美好,而小月作为姐姐的自信、爱护妹妹和家人的形象又让人感到无比欣慰。
看到婆婆和小月小梅一起摘玉米的场景,一股回归田园生活的冲动深深鼓动着我。与自然为伴,少了许多压力和忧愁,生活不再纷杂,身边的物品不再琳琅满目,我们的需要不再永无止境。城市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我们的是更多的麻烦和更多的需要,我们天天买东西,却天天感到我们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求。这引导着我们将眼光越来越多地关注到物质上,而同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只能日益勤奋地工作,熬夜,损害身体。而且我们的工作保不准其实是对社会有害的,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机会,我们给自己的产品无限包装,让人们本来没有的需求变得理所当然,我们在无限的需要、欲求和消费中也创造着无限的需要、欲求和消费,最终我们把城市变成了一个忙忙碌碌的为了满足别人给我们创造的需要、欲求和消费而为别人创造着需要、欲求和消费的人的社会。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一种生存方式。倘若在城市里不维持着这样的机制,我们都将要饿死。
同时世界上存在着另外一种生活,就是主动地保持了乡村原生态环境的生活。这里,自然是人们最经常接触的对象,而不是电视、因特网,这是另一个世界。他们亲手培植玉米、稻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自然共同呼吸。内心纯净善良,他们不贫穷。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不贫瘠,他们与日语若星辰交流,他们从自然中得到了很多启示,他们中得大多数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而这些文章是人精神的真正食粮。农闲的时候在家里的'小院里捧一本书静静阅读,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是曾经仔细品味过的,那些知识真正种近了心田。因为他们每天有足够的运动量,所以不用花巨量的钢铁和混凝土为他们建造体育馆、建游泳池,不会用氯净化水。他们不需要各式各样的化妆品,因为清新的空气、天然的食物、愉悦的心情已经为他们的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他们的小孩很热爱这样的田园,所以他们不用为了考到重点高中而拼命苦读而完全失去了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兴趣。相反,自然的田地和动物就是他们学习的对象,他们从中得到了许多灵感。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且可以自由地追求梦想,因为没有那个爸爸妈妈会强迫自己的小孩一定要努力学习、考取大学、走出乡村去到城市、找到好工作从而养家糊口。
纵览各电视剧,城市的智力成果为什么这样残忍和血腥。那些温柔的、美丽的、意味深长的智慧去哪里了呢?它们在乡村里。我想,城市和乡村之间,也许我是有选择权的。我不要城市人表面的光鲜亮丽,我想回到家乡做一个原本就健康、纯朴、简单、善良而充满智慧的人。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为了抢电视频道而吵架的呢?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出去玩了几天回来你不但不埋怨妈妈偏心,还把我换下来的衣服洗好,叠起来放在我衣柜里?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躺在一张床上开始喁喁地诉说着各自的心事,而不是互相抱怨谁挤了谁、谁害得谁盖不到被子?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当真变得像一对亲爱的姐妹,而不是两个一见面5分钟之内必然拌嘴、让父母头疼得倔丫头呢?
似乎在昨天,你还是一个一不遂心就老是哭老是哭却不流眼泪的小破孩儿,你总是要我带着你去玩,但是你不争气,看到别人在吃东西也想吃,却不也不好意思跟人家要,只是一个劲儿问我:姐姐,我叫那个人什么?
我看出了你的心思,故意不理你,你却不知趣。后来人家看出来了,把手上的东西分给你,我拼命怒视你,你却毫不犹豫地接过来就吃!丢脸的家伙!
我气得半死,发誓再也不带你这个小谗鬼出来和别人玩了。
你要看我画画,我嫌你烦不让你看,你当着我的面,狠狠地在我画的最得意的小姑娘脸上打了一个叉。我觉得你任性,你乖张,你是天底下最不可爱的小娃娃!
那一年你四岁,我九岁,你还没上学前班,而我是三年级的小学生。爸爸妈妈不在家你死活要跟着我去上学。我不答应,你就哭,我不理。你搬出爷爷做后台,爷爷最疼你!爷爷命令我带你去!我怪爷爷不通情理,可还是拗不过你们,只好带你去,上课时我把你藏在课桌底下,提心吊胆。你屡屡要站起来,我怕老师发现拼命按你的小脑袋。你答应好的,上课绝不出声的,可你最后还是反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