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同志在北京中关村调研时强调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工作举措,烧旺人才聚集的“大熔炉”。
添加识才爱才之柴。欲使熔炉旺,需是柴火足。烧旺人才大熔炉,首要的是有人才。古语云,“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文王渭水访贤,开周朝八百年基业;刘备三顾茅庐求贤,奠定三足鼎立之势;萧何月下追韩信,厚植了汉朝逐鹿的根基……都是穿越历史留下的美谈。然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我们在看到人才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先贤们识才爱才的本领。首要头脑清,练就识才慧眼。伯乐相马重在知马,精准识才重在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在识才过程中做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次要身段低,彰显爱才诚意。狮子型干部杨汉军半夜接机,促使小米武汉总部仅用5天落户。爱才就要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学高而自大、不以位右而凌人、不以财大而奢靡。
生好用才容才之火。欲使熔炉旺,需得有巧劲。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用才就是要做到人尽其能。以史为鉴,唐太宗非常重视选官用人,从他所用的人来看: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魏征敢于直言、大将李靖能征善战。容才就是要做到知人善任。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曾先后选用了三四位堪称完美的将领,却屡战屡败;而后大胆使用了嗜酒贪杯的格兰特将军却扭转了战局。这就启示我们要用好人才的辩证法,抓好人才工作的两点论和方法论,善于发现放大人才的闪光点,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并以一颗宽容的心态包容人才成长的烦恼。
保持引才安才之热。欲使熔炉旺,还需下功夫。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期,华为用顶级的挑战和顶级的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短讯刷爆了朋友圈。各级政府在引才安才过程中也要做到因才施策,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要全面落实好人才生活、子女、住房、教育等待遇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对科研院所、孵化器、科研团队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人才成长发展的平台;要充分发挥好人才的葡萄串效应,落实好“包干制”改革试点的有关要求,开创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的盛景。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人才的思想教育,促使其将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做到求功,要求百岁功;求利,要求千秋利;求名,要求万代名!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当口,唯有各级做到精准识才、大胆用才、诚意安才,不断烧旺人才汇聚的“大熔炉”,厚积中,迸发迈入新时代的源动力。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篇6: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同志在北京中关村调研时强调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更好地凝聚人才智慧,引导人才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要进一步用活、用好各类人才资源,强化人才幸福感、认同感,努力打造人才“聚能环”,为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新动能”。
做优引才留才硬环境,下好“先手棋”。“家有梧桐树,自有凤来栖”。坚持“党管人才”,通过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整合部门优势,凝聚部门合力,夯实人才工作根基。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有的领导干部讲起来重视,实际工作力度不大。要通过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促使领导干部对人才工作有清晰的思想认识,围绕当地实际集聚人才。要帮助各类人才搭建事业发展平台,打通人才科研、创业、居住、就医、出行、康养、休闲等绿色通道,建设“人才之家”,解决人才实际困难和问题。
落实招才引智好政策,练好“组合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要充分运用政策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工程,从企业落地、人才培育、激励等方面着手,多角度审视人才发展方向,助力人才健康发展。眼下,部分地区在做实人才激励措施上存在“缺斤短两”的情况。各地应从做实人才奖励举措做起,聚焦人才政策短板,着力落实各类政策,“真金白银”吸引人才,打造人才“洼地”。坚持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以政策为引领,依托当地重点企业、项目及园区,高标准建设一批人才工作站、科研中心及人才产业园,推进产学研结合,带动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围绕乡村振兴,以好政策助力乡土人才培育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产业培育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提升落地人才“心”服务,当好“勤务员”。坚持以事业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怀,为人才建好“大后方”,让人才吃上“定心丸”,以“心”暖人。推动人才住房(公寓)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开通人才服务专线,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提升人才精细化服务水平。坚持做好走访慰问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典型选树和人才服务宣传工作,服务好人才在返乡工作、医疗保健、教育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工作。持续创新人才服务模式,真心实意当好人才“勤务员”。江西石城县启动的“红娘行动”人才关爱服务工作探索,体现了当地在做实、做优人才服务上下足功夫,通过“搭台唱戏”让落地人才能在工作之余用心追求真爱,促进人才在当地成家立业,助力人才立足当地创新创业。
强化政治引领新常态,打好“主动仗”。在广大人才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教育活动,宣传表彰爱国报国、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探索加强人才政治吸纳的具体措施办法,持续增强人才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推进党委(党组)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坚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人才,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俯下身子为民族复兴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健全人才荣誉制度,推动人才国情研修学习,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篇7: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近日在中关村调研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合作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精种精收培育各类人才的同时要热忱热心汇聚人才,更要善识善驭有效用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精种精收让“生才有道”。“立人先立德;德不立,终不能立人。”古往今来的成才和用人经验都说明,培养人才既要重视对才能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品德的培养,而且要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对于广大青少年,要像栽小树苗一样,精心浇灌培育,让他们向阳而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者;对于广大党员,要将初心转化为使命和动力,以不变的恒心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前进。“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当前,一些年轻人缺少实践经验,遇到大风大浪就摇头害怕,缺乏斗争精神。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改革,让年轻人到基层一线去锻炼,经风雨、见世面,在攻坚克难中增长胆识和才干,不断优化本土人才的培育。
热忱热心让“聚才有力”。习近平总书记早在正定当县委书记时,就指出“人才是发展经济、翻番致富的根本”。他曾亲自向全国各地发了100多封联系信,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给正定当顾问,组成了有50多人参加的县顾问团。同时还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广招人才,出台了广为人知的正定“人才九条”,登在了《河北日报》头版头条,招揽了大批有志之士到正定实现抱负,为正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要把方方面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事业上来,必须要以热忱之心,敢于打开视野、不拘一格,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求贤若渴般寻觅人才,如获至宝般发现人才,真正把人才作为支撑当地发展的第一资源。
善识善驭让“用才有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一些地方、一些官员往往因为私心、私事、私利而没有做到公平公正,经常随意调动调整,造成专业人才的荒废。比如在公务员招聘时设定了专业限制,但是在具体安排岗位时却没有因艺授任,出现小材大用或大材小用的情况。“用人以公,方得贤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特长,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对党、对人民、对干部的责任心公正用人,才能识人之明、举贤之胆、容才之量,真正做到唯才是举、任人唯贤。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通过充分盘活资源,把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共同实现中国梦。
篇8: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十期观后感1000字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当前,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问题仍很突出,难以适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意见》的印发,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利于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建功立业。对此,各地各部门应认真思考,如何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点亮人才“聚光灯”。
擦亮识才的慧眼。“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要引进人才,精准识才是前提。如果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就容易任人不当、用人失误,贻误事业的发展。要用好“显微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既看其能力、比其成绩,更观其行、察其德,不让“无德无能”之人浑水摸鱼;要用好“放大镜”,坚持多方评价、多方考核,广邀上级、同事、服务对象、群众参当“裁判员”,并及时将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把关。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的人才政策,不能“一套方案管到底”,开辟人才“绿卡”,让人才心有所属、才有所施。
饱含爱才的诚意。“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只有把人才当“宝贝”,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事业的不断发展。要革除僵化思想,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拆除人才流动藩篱,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为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不断释放人才活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要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舞台,给干成事的人以激励。不能既要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要为人才的生存发展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
锤炼用才的胆识。“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最终都要落实到“用才”。如果只是把人才当“花瓶”摆设,利用人才的名声“造势”,只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古人云:“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所以,汇才是学问,用人更是学问。要综合考量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将人才科学合理地放到匹配的岗位上,确保岗得其人、人岗相适、人尽其用;要将岗位作为培养人才的“磨刀石”,给人才压担子、交任务,让人才在“吃劲”的岗位接受“打磨”,进一步激发人才的潜能,形成人才与岗位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
涵养容才的雅量。“为人上者,最怕器局小,见识俗。”领导干部对人才的态度和评价,关乎广大人才干事创业的状态,关乎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成败兴衰。要集聚“容长”的内在能量,特别是很多方面比自己突出,某些领域的比自己见识,能力和威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不能耍“官威”、摆“架子”,甚至“揪辫子”,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要撑起“容短”的宽阔肚量,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对人才的短处有所包容,切莫以“小肚鸡肠”对人才的细小不足耿耿于怀、斤斤计较。要积淀“容错”的厚实分量,对于非原则性的错误,不能“一棍子打死”,既要委以重任,又要予以信任;既要压担子,又要卸包袱,不急于下结论,不忙于出成果,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价值与能量。
开好聚才的良方。“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时下,“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等理念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各地纷纷亮出各具特色的人才新政开展“抢人大战”。把人才引进来,把人才用起来,还要把人才留下来,事业、待遇、感情就是栓心留人的“三大法宝”,在事业上,除了给平台,还要帮助扫清“绊脚石”,不能处处制肘。在待遇方面,开出的政策不能先热后冷,沦为“空头支票”,要做好人才服务“后半篇文章”,真正礼遇人才,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愉快生活、追逐梦想。在感情上“厚爱一分”、平台上“多搭一片”、政策上“高看一眼”,形成良好用人“生态”,给人才以持久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