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41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2.4:1.6=60:40)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6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指名学生改写,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完成41页做一做。 2.练习八第5---7题。 四、总 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通过以上学习,大家一定进一步了解比例了吧?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五、作业布置
25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0.5:0.2和: 1.4:2和7:10
第 3 课时 解比例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联系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
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 学 过 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 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图 3、出示例题 (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 (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 (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
(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 (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
26
(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
(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 (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改写成了一个等式,这个等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呀?(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4)、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那么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就叫做什么?(解方程)那么在这个比例式中,我们知道了任意三项,要求出其中一项的过程又叫做什么?(解比例)出示比例的意义。
(15)、我们解出的答案对不对呢?怎么知道?可以怎样检验? (把结果代入题目中看看对应的比的比值是不是能成比例.)
(16)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引导学生从比例的意义上来解。 2、教学例3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5.2:5.1=x:6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1)、出示例3,问:这题与刚刚那个比例有哪些不同? (2)、解这种比例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找出比例的外项、内项)
(3)、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4)、解答(提问:你们是怎么解答的?)、检验。 (5)、24:12=x:3 三、拓展应用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乘积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向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四、总 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五、作业布置 教材43页5题 。
27
第 4 课时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2. 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 问题。 3.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 学 过 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情境图。 (2)出示表格。 例1(1) 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用字母表示:x/y=k (一定) (1)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2)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教学例2、 (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①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②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③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
(2)出示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4) 用字母表示:xy=k (一定) 三、拓展应用 教材49页2题 四、总 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布置
28
第 5 课时 比例尺的认识
教 学 目 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2.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3. 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
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教学难点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 :12000000=1 :5000000 三、拓展应用 教材56页1、2题 四、总 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业布置 :教材56页3、4题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