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2025-11-24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4)讨论探究。

(5)引导归纳。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2、教学例3. (1)出示例3

(2)理解题意。 (3)引导分析。 (4)尝试计算,指明板演,讲解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六的第4题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六的第5—7题 。

第七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重点 :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新知探究

1.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

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

20

它是什么形状的?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 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1/3Sh, (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 锥体积的部分。 4、知识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第37页第3、4题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七的第1、3、6题 。

21

第四单元 比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 (2)使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的解比例。

(3)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5)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的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6)使学生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抽象概括能力。 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策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比例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对知识间关系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函数思想,是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课时安排:16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5课时 3.比例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5.自行车里的数学 --------------------1课时

22

第1课时

教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0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如何求比值?(学生回答) 2.借比值引出比例

师: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 师:画面上出现了三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2.4∶1.6=60∶40)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3.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4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4.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

5.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23

6.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2.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图中的四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3.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4.练习八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五、作业布置

第2课时

教学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例1、“做一做”,练习八第5---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训练铺垫,情境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和0.8∶4; 7∶4和5∶3 80∶2和200∶5

24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民族宗教事件应急预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