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学具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chang、 短duan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啊?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 长CHANG 短 DUAN 第三课时:高 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
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高 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共10课时)
第一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
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1~5基数含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