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超觉静思法分为 ABD 三个阶段。
A、静坐 B、调息 C、念动 D、真言
14、著名心理学家 AC 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0个方面。
A、马斯洛 B、布拉姆 C、麦特曼 D、卡渡维奇
15、大学生常见的消化系统身心疾病有 BC 。
A、神经性皮炎 B、神经性呕吐 C、习惯性便秘 D、口吃
16、我国心理学家傅连璋将心理健康标准规定为 ABCD 等。
A、精力充沛 B、思想集中 C、意志坚强 D、精神愉快
17、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有 ABCD 。
A、发掘大脑潜力,促进智能发展
B、提高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C、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D、减缓应激和增进心理健康
18、精神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 AB 情绪反应。
A、焦虑 B、自我防御反应 C、个性完整和谐 D、精神贯注
19、排除悲观情绪,需要个人进行心理的积极调适,具体做法有 ABCD 。
A、莫过于挑剔 B、学会躲避挫折 C、不当欲望的蠢人 D、学会偶尔屈服
20、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技巧有 ABD 等。
A、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 B、学会放松和休息
C、对周围的环境要敏感 D、学会偶尔屈服
三、单项选择题
1、 D 著名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0个方面。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由于精神压力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有 C 。
A、神经性皮炎 B、神经性呕吐 C、支气管哮喘 D、胃溃疡
3、癌症患者得知病情后,在强烈的焦虑和惊恐情况下把对医生的不满转向挑剔伙食等,采用了 A 。
A、转移机制 B、否认机制 C、退化机制 D、定向机制
4、引起大学生精神压力的社会环境有 B 。
A、意外事件 B、风俗习惯 C、地理条件 D、疾病
5、由于精神压力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有 B 。
A、神经性皮炎 B、偏头痛 C、胃痉挛 D、口吃
6、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心率最好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C 之间。
A、50%—60% B、60%—70% C、60%—80% D、70%—80%
7、由于精神压力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有 A 。
A、甲状腺机能亢进 B、晕厥 C、心律失常 D、座疮
8、体育锻炼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 D ,每周3次或3次以上,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A、10分钟 B、10—15分钟 C、15—20分钟 D、20—30分钟
9、 C 方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放松技术。
A、模拟训练 B、念动训练 C、自生训练 D、表象训练
10、由于精神压力引起的皮肤系统疾病有 D 。
A、肥胖症 B、胆结实 C、冠心病 D、斑秃
第三章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
一、 判断题:(共40题)
1、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平等意识强;其二:感性色彩浓,其三:富于理想化。(√)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主要体现在:⑴ 保持心理平衡,增进身心健康;⑵ 展现自我,锻炼自我;⑶ 增长见闻,拓宽知识面;⑷ 发展个性,优化个性;⑸ 知人明也,丰富阅历,积累经验。(×)
4、 体育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
5、 人际交往是人社会性的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必然伴侣。(√)
6、 适应,不是一个生物学科的名词。它是植物与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并生存下来的过程。(×)
7、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如何,在交往中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如何,往往是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8、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9、 体育作为教育的整体部分,在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中起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10、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一个人能否积极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11、人们具备交往素质应包括以下几点:⑴ 诚信;⑵ 宽容和大度;⑶ 原则与灵活;⑷ 现代感。(×)
12、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以及所有的意识倾向性总和。(√)
13、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但它不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14、“养于吾身,乐于吾心”,既健身又健心,即强筋骨又振奋精神,这是竞技体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备的功能与价值。(√)
15、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力。(√)
16、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往往是体育精神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17、一个优秀的运动队不但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天赋和高水平的竞技能力,更要求运动员所在的运动队能为他们提供充分挖掘和展现其运动才能的集体氛围。(√)
18、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它是规范的、合作的、有组织的。(√)
19、适应健康,也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20、体育的交往具有开放性,交流性与主体性协同性与互补性。(√)
21、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有接受、忍耐、顺应、支配、 保守、反抗、逃避等形式。(√)
22、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23、体育往往是沟通人际、阶层、党派、民族及国家统一的催化剂。(√)
24、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在影响和制约人体健康的诸多生物学因素中,主要
有机能和心理两种因素。(×)
25、从科学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关系来看,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创新思维的发展大有实益,可以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创新。(×)
26、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环境。(√)
27、人文素养教育,它可以概括为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
28、运动竞赛的形式有超越政治的特点,比赛能将不同政治观点、不同肤色的人种、不同的民族聚集在一起,从而发展国际友好关系。(√)
29、修养之所以重要,其中一点是因为良好的修养可以帮助人们减少人际关系中的紧张与摩擦。(√)
30、人的素质修养与人际关系是相互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决定人的素质的状况。(×)
31、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始于合作。(×)
32、诚信不是人们在交往中最基本的心理保证。(×)
33、宽容是一种美德,爱便是宽容的出发点。(√)
34、体育能够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养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35、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36、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超脱不同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局限,而且还有利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民族间的相互交流。(√)
37、体育本身作为一种强力的训练,它不需要运动者承受一定的生理负担,更不需要运动者承受一定的心理负担或心理考验。(×)
38、体育训练首先就应该是对规范的养成,引导学生对规范践行、履约、并逐步形成习惯。(√)
39、体育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
40、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
二、 单项选择题:(共40题)
1、青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适应环境和社会,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形成健全人格的 B 。
A: 重要途径; B:基本途径; C:基本特点; D: 重要特点。
2、 A 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
A: 社会适应; B: 适应; C: 社会适应能力; D: 人际关系。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人际关系,一个 A 能否积极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A:人;B:事物;C:现象;D:事情。
4、青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识如何在交往中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如何,往往是 C 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A:心理; B:健康; C:心理健康; D:身体健康。
5、 B 是人社会性的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必然伴侣。
A:社会交往; B:人际交往; C:人际关系; D:社会适应。
6、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对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程度都会得到 D
A:锻炼; B:适应; C:训练; D:提高。
7、体育比赛的瞬息万变和环境气氛的变化莫测,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 A 的一种模拟训练。
A:竞争环境; B:人文素养; C:人际交往; D:体育运动。
8、人对 B 的适应有接受、忍耐、顺应、支配、保守、反抗、逃避等形式。
A:生活条件; B:社会环境; C:生活环境; D:竞争环境。
9、 D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课程、活动、讲座、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作用,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A:人文素质; B:创新思维; C:艺术教育; D:人文素养。
10、体育运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A 。
A:优点; B:特点; C:特长; D:优势。
11、尊重学生的生存劝、生命权、积极切实贯彻 C 的教育指导思想,在体育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从“让我学”,“让我练”转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A:友谊第一; B:健身第一; C:健康第一; D:锻炼第一。
12、在 A 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程氛围,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A:体育教学; B:体育训练; C:体育比赛; D:运动训练。
13、个体 C 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方式。
A:适应; B:能力; C:社会适应; D:社会适应能力。
14、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形成大学生优秀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管对 D 还是对社会。
A:集体; B:团队; C:多人; D:个人。
15、人文素质的培养对 A 的发展大有裨益,可以说,科学思维﹢艺术思维 ﹦创造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