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8)

2025-09-16

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只可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答案要点: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应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五、论述题:

4.举例说明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本题学生只要能举出一个例子,并说明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5.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案要点: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六、材料分析: 1.答案要点:

(1)①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夸克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是我们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物质技术手段,通过人们理性思维去认识它,把握它。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②人的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完结,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2)夸克是我们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所能确定的宇宙物质最小单位。但是,这不表明将来不会发现轻子和夸克的结构。企图找到作为“终极真理”的“宇宙之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2.答案要点:

(1)九方皋相马的方法表明,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伯乐之子“相马”遵循的是“按图索骥”的方法,他《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3.答案要点:

(1)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亲口吃一吃,也就是亲身实践。

(2)亲身实践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没有勇敢者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食物、药物等。所以,鲁迅高度赞扬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4.答案要点:

(1)第谷重视观察材料的积累,却不注重理论分析没有及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是他的失误之处。

(2)刻卜勒的成功源于他接受了第谷留下的丰富而准确的观察材料,以及他具有理论思维和数学计算的才能,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3)这段科学史告诉我们,理论思维在认识事物本质方面是极其重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理论思维就不能取得科学上的进步。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

1—5 BACAA 6—10 BCCAC 11—16 CCBBDA 二、多选

1.ABCD 2.ABCD 3.CD 4.ABCD 5.ABC 6.ABD 7.ACD 8.ABD 三、辨析题

1.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等。其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它制约、支配着社会关系中的其它关系。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可能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该命题只看到了社会存在的决定性,而没看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一面。

四.简答题

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首先,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和性质。其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旧的经济基础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迟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一种是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的落后的力量。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何种作用,以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为转移。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要点:社会意识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时、同等程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如我国目前的封建迷信思想。二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2)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时代的社会意识总是与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

(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5)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的内容、性质及其需要。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1)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2)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3)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5.怎样理解历史人物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答案要点: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范畴。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历史人物按其发挥作用的性质,可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两者的关系如下:

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必须推举出自己的领袖,才能统一行动,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和阶级的行动,才能赢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杰出人物是群众斗争的发起人和倡导者。

另一方面杰出人物是从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杰出人物的智慧和力量来自群众,革命的理论是群众斗争经验的概括,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杰出人物必须依靠群众、代表群众、领导群众。杰出人物一旦脱离群众,就会陷于失败。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两面性。

答案要点: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更好的生活而对自然进行的实践活动,但是历史和现实的教训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是会带来危害的,而且这种危害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

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

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1)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 (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天津体育学院足迹户外社团活动研究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