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7)

2025-09-16

5.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下列提法正确的有( ) A.共产主义渺茫论

B.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理想

C.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不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D.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选:1—5 ABBAC 6—8 CCC

二、多选:1.BCE 2.ACD 3.CD 4.ABCD 5.ABC 6.ABC 7.AB 8.ABCD 三、辨析题:1.错。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与时俱进。一是克服教条主义,二是反对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

2.错。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材料分析:

1.材料1、2、3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没有“终结”。100多年中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与过时,人们还是相信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真理。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5 CABBD 6-10 ABACB 11-15 ADCAD 16-20 AACA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2.BD 3.ABC 4.ABC 5.ABC 6.ABD 7.AC 8.ABD 9.ABC 10.ABC 三、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答案要点: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答案要点:(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重要意义: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答案要点:(1)相互区别: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

(2)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静止、否认运动;相对诡辩论: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答案要点: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活动具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客观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案要点:(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6.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案要点:决定人的矛盾性存在的最终根由,是人对自己的自然性存在的永不自满,即人的需要;而决定人的这种矛盾性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人的实践。实践使人与自然相分化,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成为万物之灵长,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就要在实践中来完成,而且这种统一与新的对立又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发生的过程之中。因此,在实践中折射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全部秘密就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所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不合适。父母的爱要把握一个度。对孩子的爱不能过度,过犹不及。父母的爱过了度,这种爱就会发生质变。“爱”过了头,就是“害”,就是“毁灭”。

(2)主要结合质量互变规律、矛盾规律等哲学原理回答。 2.答案要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矛盾,就失去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虎豹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矛盾的斗争性,这种竞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此 消彼长,达到了竞长增高的结果。虎豹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矛盾的同一性,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2)成长中要培养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的环境会增加我们的能力,磨练我们的意志,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3.答案要点:

(1)三国时期,矛盾在吴蜀魏之间交错,但吴蜀之间有联合的基础,他们面对共同的敌人。因此南北的矛盾是主要的。

(2)关羽不顾吴蜀联合抗曹的大局,意气用事,破坏了本来的吴蜀联合抗曹的基础,犯了不分矛盾主次的错误。

(3)关羽是大意失荆州,就是没有注意到吴魏已经联合的新情况。

(4)蜀的主要敌人仍然是魏,而不是吴。刘备没有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4.答案要点:

(1)恩格斯的话表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过度,过度开发和利用就会导致生 态系统的破坏,进而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过度开发,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而违背自然规律是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尊重自然规律是利用自然的前提。

(2)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在利用自然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改造自然的实践才能达到人类的目的。我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生态系统较脆弱,更需要注意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还是粗放的,存在浪费和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基于对整个民族长远未来的考虑,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开发,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BAB 6-10 CBCCA 11-15 CBCBB 16-20 BCDBD 二、多项选择题

1. ACD 2. ABCD 3. AC 4. BC 5. ABC 6. ABC 7. ABC 8. ACD 9. BCD 10. ABCD 11. AD 12. ABC

三、辨析题

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答案要点:错。

假象是一种客观现象,而错觉是一种主观感觉,二者是有根本区别的不能等同。另外在造成假象和错觉的原因以及二者的影响方面也是有区别的。假象的出现跟主观自身无关,错觉则可能是主观造成的,也可能是因受假象迷惑而造成的。假象掩盖了事物的真本质,透过假象可以揭示真本质,而错觉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行为。

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答案要点:错

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但不能说真理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不是两种真理。 3.有用就是真理。 答案要点:错

真理是客观的,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有用就是真理,是实用主义者所鼓吹的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这种将真理和有用完全等同起来的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4.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错。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部分经验不见得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这个命题主要问题在于夸大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和事实本身混淆是不对的。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天津体育学院足迹户外社团活动研究 - 图文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