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转,而太阳和其他行星又作为一个整体,来围绕着地球转;地球是不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显然,第谷?布拉赫的这种理论,正是对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两种根本对立学说的折中。
1601年,第谷?布拉赫不幸染疾辞世了。临终前他把自己毕生辛勤劳动的成功——所有的天文观测资料全都赠给了自己的学生刻卜勒,并且留给他一句最重要的告诫:“一定要尊重观测事实!” 刻卜勒接受了老师这笔珍贵的遗产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数学才能的优势,终于发现了隐藏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后面的自然规律,于1609年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十年后,又提出了第三条定律,这就是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揭示出了大自然的奥秘。 刻卜勒的三定律成为天体力学的基石,标志着天文学对太阳系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因而他获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誉。请回答: (1)第谷观察一生,却没得出正确结论。失误在哪里? (2)刻卜勒成功在什么地方? (3)这段科学史实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4.在生产力体系中,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是()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科学技术 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6.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7.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9.现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0.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4.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16.“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A.正确说明了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B.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
C.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违背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产方式 D. 思想关系 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人一生下来只能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生活 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的作用是“合力”的一部分() 4.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因素的有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5.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6.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形式
C.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了()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B.上层建筑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经济基础的发展必须有上层建筑的保证 D.上层建筑可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8.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三、辨析题
1.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四、简答题
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怎样理解历史人物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两面性。 2.怎样理解人民群众自己在创造历史? 六、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人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三: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
力量源泉。 ——胡锦涛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 (2)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到1948年的6月,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进一步显著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从1946年7月的120万人增加到28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由430万人减少到365万人。尽管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仍少于国民党军队,在装备上还低于国民党军队,但是在两年多的内线和外线作战中,已经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战斗力。各个主要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能够做战略上的直接支援。解放区内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发展了生产,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援。
毛泽东同志正确地分析了当时战争的形势,果断抓住了这个战略决战的时机,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做了许多事情,对三大战役的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根据全国各战场的具体情况,抓住了不同的关键问题,正确地确定了战略决战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方针,从而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兵民是胜利之本。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三大战役中,各地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随军执行战勤任务。在辽沈战役中,动员了13800多副担架,36700多辆大车,96000多民工,随军行动。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动员了200多万民工,支援前线,使我军与民工的比例达到一兵一民、一兵二民、甚至一兵三民。他们提出的豪迈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决心不惜一切牺牲来换取战争的胜利。他们把自己的子弟送到前线,源源不断地补充解放军部队。他们自动把房子拆了,把横梁、门板送给部队作工事,把很少的一点点存粮,甚至仅有的一点谷种拿出来供部队食用。因为人们看得很清楚:没有战争的胜利,也就没有一切;战争胜利了,不光有房子、粮食,日子还会越过越好。人民群众已把自己的命运同战争的胜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为了胜利,他们不惜献出一切。单就拥有约900万人口的豫皖苏区不完全统计,当地人民在战役期间就曾支援粮食(米、麦)24850万斤,绿豆、黄豆、花生540万斤,派出民工200余万人,担架八万4000余副。广大妇女,日夜在伤员转运站为伤员服务。她们忙着给伤员洗血衣,做鞋,补袜子,推面。洛阳、开封两市,曾几何时还是敌人重兵盘踞的战略要点,现在却成了支援前线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