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程中国教育史笔记(9)

2025-11-09

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封建统治人才,而制定的大学教育方针和大学生守则。集儒家经典成语。总的来说,它要人们遵循封建伦理道德。 (二)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2★选择)

东林书院,由东林学派领袖顾宪成等复创。其特点是,将学术与政治结合,另一特色就是定期举行学术会讲。

讲会制度的历史意义:讲会制度在官学中是没有的,书院通过讲会把书院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许多学派的学者,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宣扬自己的学说或者与其他学派交流主张,取长补短,这就促进了思想的流动和思想的发展。 (三)话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

话经精舍和学海堂是清朝后期阮元,先后办于杭州西湖和广州越秀山,其宗旨是追求汉代考据学说。书院重品学轻功名,不习科举应试之学,而以经吏、小学、天文、地理、算学为业;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天赋和喜好选择学习内容;注重学生参与研究,对整理、研究、保存文化遗产和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书院教育的特点(3★简答) (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二)教学形式多样:自学、教师讲授、师生之间的疑难解答、学友之间的相互切磋、讲会。

(三)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四)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五)师生关系融洽

书院产生的意义:书院的产生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

36

学述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另外在办学管理领域也创造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第三节私塾与蒙学教材

一、私塾的发展与种类(1★选择)

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主要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其前身可追溯到汉代的书馆,唐宋时期十分普遍,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国家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其承担。

种类:(1)宦官和殷实人家聘教师在家中教子弟的家塾;(2)教书先生自办的学馆;(3)私人或社会团体所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义塾;(4)由村民联合聘教师教子弟的村学。 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2★选择)

最早见载的为西周时代的《史擒篇》,《苍颇篇》是秦代蒙学识字读本,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范本。汉代则有影响较大的有《急就篇》。

唐宋是启蒙教材繁荣发展时期,形成丰富的数量与种类:

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教材,集识字、知识和道德教育为一体,如?三、白、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者:南北朝期间梁朝的周嗣兴);(3★选择)

训诫类,如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2★选择) 历史的《蒙求》、《十七史蒙求》;

诗歌类:朱熹的《训蒙诗》、和《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等。 特点: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儿童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

第四节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3★论述)

37

一、生平

朱熹,字元晦,生于福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还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作用

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圣人之性清明至善,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

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是被包在人心里面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

三、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朱熹,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作了系统论述。人生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朱熹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学事?,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他编写《小学》一书。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

38

规范。

大学要?明理?,就是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达到?明明德?、?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 四、朱子读书法 (▲) 1.循序渐进。 意思:首先,学习的过程应该根据难易知识程度确定次序,其次,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再次,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篇章的顺序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意思: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任意发挥。 4 .切己体察。 意思:读书不仅是要获取知识寻求意理,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自身体养的提高上。 思想体现:儒家提倡?求朱已?的思想体现。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评价: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六条均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局限性在于不重视书本与实验的结合。

39

第五节王守仁与心学教育思想

一、生平

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教育家。在思想主张上,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二、?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道德规范,都是由心派生出来的。

心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除掉物欲、邪念,为善去恶,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教育的作用。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的主张,认为认识?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吾心之良知?。 三、?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知识和道德增长的教育过程,本质上是帮助?心?展开、发育的过程。教育须如养育婴儿一样,随其发育成熟?渐渐盈科而进?;也如种树,树抽芽、发干、生枝、省也均有其本身规律,?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 说教育的功劳就是随时扩充,掌握住?勿助勿忘?的分寸。

四、?六经皆史?与教育内容

?六经?不过是人?心?的展开过程的记载,其作用无非是帮助人明白和发展?心?

40


凯程中国教育史笔记(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析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