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程中国教育史笔记(7)

2025-11-09

一、隋唐的文教政策(2★选择)

隋唐的文教政策可以归纳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唐代立国以后,为了振兴儒学,先后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 第一,提高孔子和儒生的地位。 第二,推崇儒学,统一经学。 (二)对佛、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隋唐虽然推崇儒术,但不是独尊,道教、佛教也被利用。隋代大兴佛教。唐代注意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并不过分尊崇佛教,整体上对佛教的发展采取宽容的政策。道教在唐朝时,由于受统治者的支持,空前的活跃起来。 二、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3★选择)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隋朝设立了国子寺,后又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教育成为独立的部门。唐代国子监统辖下属的各学校,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加强。 三、学校教育体制的完善

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典型。

1.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包括儒学与专门学校两类,在管理上,?六学一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由国子监管理。另外的学校是中央的一些事业和行政事务部门结合自己的需要办的,归

26

他们管理。

唐代的学校教育系统可图示如下:

2.地方官学

与此同时,唐代的地方官学也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唐代的主要行政单位是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立相应规模的地方官学。

3.私学

这一时期私学也较发达,每一种专门的学术都有私人传授,即补充了官学,也成为科举制度的教育基础。

4.教学管理制度周全

27

规定修业年限,形成旬试、月试、岁试、毕业考试等学业评估检察体系,还规定了旬假、田假、授衣假等假期制度。

第二节科举制度建立(2★简答) 一、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在隋代只不过初具雏形,不居于主导地位,但它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为庶族地主参加政权开辟了道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立国之初,就将人才选拔列入国家重要政事。唐太宗执政时,继续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殿试。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2★选择) (一)科举考试的程序

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生徒:由中央地方官学,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送到尚书审应试的称为生徒。 乡贡:不由馆学学成的人,自己在周县报考的,经周县考试合格选送的。 报考时间是在每年仲冬,考生会集京师,到礼部、户部递交履历和推荐书,办妥应试手续。第二年二月初春,考生赴尚书省礼部贡院应试。明经、进士考试分三场进行,每场一日。考试合格后,分等级给予及第、出身的资格。秀才、明经、进士。 (二)科举考试的科目

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其中经常举行的有秀才、

28

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1★选择) (三)科举考试的方法(2★选择)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在科举之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制的产生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封建社会的弊端,社会只重科举,不重教育,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导致了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消极。科举制与学校关系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四、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了1300多年,说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科举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政个发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其消极作用主要是:国家只重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第三节中外教育交流开辟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加上政策比较开放,与亚洲各国的文化教育交流更加频繁,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

29

大批留学生。当时,突厥、吐蕃、高昌、渤海国,以及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高丽等,都派遣留学生来长安,其中意义比较重大的交流要属中印、中日的文化交流。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输入印度的佛学。与日本的文化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这些人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遣唐使。第二类为留学生。第三类为学问僧。

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2★论述) 一、生平与思想特点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站在维护皇权的立场上,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猛烈抨击佛老,极力维护儒家的道统及其独尊地位,提倡复古运动,可以说是?振兴儒学的卫道者?。他的主张代表了世俗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符合中小地主阶级以及农、工、商等小生产者的利益与要求,因而具有积极意义。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作用 (一)性三品:

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

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

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 (二)教育的作用

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气质太坏,只能以刑罚制之。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对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对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

30


凯程中国教育史笔记(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析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