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程中国教育史笔记(8)

2025-11-09

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于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

韩愈还提出,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评价: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教育目的

通过?明先王之教?,实现?学所以为道? 四、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

首先,他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同时,重视人才的选拔,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五、论尊师重道

1.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

儒学之所以衰弱到难以与佛、道相抗衡的地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教师这一担负传播儒家思想重任的角色已经失去了往日神圣的使命感 2.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谁先有?道?,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4.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31

第一节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一、宋朝的文教政策

宋初的统治者强调?文治?,推行了?兴文教?的政策。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二、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 (2★选择) (一)科举制的地位提高

?罢察举,重科举?;取士名额增加,及第后待遇优厚;对屡试不中的士人,有?特奏名?、?赐出身?。 (二)科举考试更加严格

从内容上看,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

从考试办法上看,采用糊名、誊录;正式确立殿试制度,加强皇帝对选才的控制。 三、宋朝的官学改革(2★论述)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

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第一,令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去掉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 第三,振兴太学。

32

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了分科教学以及学科的毕修与选修的制度,体现了对当时教育流于形式的批判。

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

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第四,编撰《三经新义》 ,作为统一教材。

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第二,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第三,扩建太学。

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画学----中国古代唯一举办过的专门的美术学院。(1★选择)

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二)?三舍法?(3★简答)

历史意义: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考检和选拔力求做到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习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他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用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

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平时有品行(?行?)和学业(?艺?)的考察记录,每月由任课教师举行?私试?,每年由学校举行?公试?,外舍生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由政府派员与学校会同举行上舍试,考试和平时行艺合格者可依次升入上舍。上舍生中学行卓异者,可由太学主判直接推荐做官,等于科举及第。其他人根据学业成绩,可分别得到免发解、免省试的待遇,等于减少了部分科举考试的程序。王安石的长远目标是逐渐让?三舍法?取代科举考试。

(三)?苏湖教学法?(3★选择)

?苏湖教学法?,是胡缓在主持湖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明体达用?,其内容是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

经义斋主要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明体

治事斋分为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达用

在?苏湖教学法?中,学生可以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这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最早的。(3★选择)

第二节宋朝书院的发展

34

一、书院的产生及原因(3★简答)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书院始于唐代,当时其性质相当于皇家图书馆。唐末五代战乱学者,隐居山林讲学,吸引了一些士子前来求学,书院开始具有讲学授徒的功能。但唐末五代的书院数量少,规模不大,故其影响有限。

宋代书院兴盛: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学校不修,学者求学而又没有适当的求学之所,因而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学形式,来满足世人求学的需要。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作为广大士子提供读书求学的场所。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宋代的著名书院

(一)《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精神(2★选择) (1★简答)

白鹿洞书院,原为唐后期李勃兄弟隐居读书处。南宋时期朱熹修复,征集图书,筹措经费,并亲任洞主,亲自掌教。

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教育目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

35


凯程中国教育史笔记(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析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