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程中国教育史笔记(4)

2025-11-09

二、教育目的:?逍遥?的理想人格

道家认为仁义献身是以牺牲人的自然发展为代价,于是提出一种?无功??无名?、物我两忘的逍遥人格。 三、论学习

提倡怀疑,不仅仅怀疑自然、怀疑社会,更怀疑?圣人?教条。庄周指出?六经?是前人社会活动的成果,限制今天的脚步。

第九节法家的教育思想(2★简答)

早期法家思想与儒家较一致。使法家与儒家趋于对立的是改革家商鞍,而战国末的韩非是法家的理论代表。主张以实力和暴力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所以提倡?耕战?,禁止思学,轻视道德文化,虽取得短暂成效,但却留下许多教训。 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的作用

法家提出了?人性利己说?,认为人性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第二,人性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第三,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算计之心?。

既然人性是自私的,就无法指望人自觉为善,得出教育无用的结论。

根据这些理论,韩非确定了教育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其一,?不务德而务法?,实行法制教育。其二,?信赏必罚?,取信于民。其三,严刑厉法,实行惩罚主义教育。 二、禁私学、烧诗书

出于?法制?的目的和统一思想的需要,鼓动统治者,禁私学、烧诗书,压制言论,以统一思想,并奖励安心生产和战斗的农民和士兵,提出了重农的教育,开了中国专制

16

思想统治的先河。 三、教育管理模式

法家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管理模式。

?以法为教?,一切律令条文都由官府统一制定,然后公诸于众,坚决实施执行。 ?以吏为师?即由国君直接操法之大权,主持制定律令。让全体官吏都去作施行法制教育的教师,教民学法。这样法家的法制教育就得到全面的普及。

第十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

《大学》,原是《礼记》里一篇,《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2★选择)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二、《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它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提出了?中庸之道?: (一)性与教

17

《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上天赐给的叫做性,顺从和发扬本性叫做道,把道家以修明和推广,使之实行这就是教。 (二)中庸

?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两端执其中、中立而不倚、中和。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准则与方法。 (三)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二合为一。 (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对求知学习过程的阐述。 三、《学记》(2★简答)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3★选择)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一)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养成良好风俗。 《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学制与学年

《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为一段:谓之?小成?;九年合格后,谓之?大成?。

2.视学与考试

其中,一、三、五、七、九,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18

(三)教育教学的原则(2★简答)

可归纳为:?预、时、逊、摩?,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藏息相辅?。 1.?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 2.?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3.?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 4.?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5.?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 7.?藏息相辅?:劳逸结合。 四、《乐记》

《乐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使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

所谓的?乐?,并不仅仅是音乐,还包括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甚至是仪仗、打猎等令人快乐的事。

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2★简答)—即第一、二、三节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施了?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将儒家经典立为官方学说,

19

建立察举制度以选官,由此促成了读书做官教育的模式的形成。 第一节?罢黝百家,独尊儒术? (2★简答)—之1

这是一项统一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政策,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经学的昌盛有力的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目的、内容、教材空前的统一起来。

影响: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的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以沾据古训代替了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便是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兴办太学(2★简答)—之2

汉武帝实行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 汉代太学具有以下特点:

教师与学生: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即是太学的教师。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的学生。 太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2.御定统一的教材。儒家经典?五经?

3.建立的定期的考试制度。太学首创一岁一试的制度。?设科射策? 太学的意义很重要: 1.汉代太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详实史料的学校,自创立到清末,成为历代高等学府常用的名称,其影响之深可以得知。

2.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始于汉代的太学。(五经博士制的确立,经学考试的强化,使统治者摸索到了强化统治思想的手段,官学教育与儒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3.由于太学成为知识精英的汇集之地,集结了有识之士,为历史上中国学生运动掀

20


凯程中国教育史笔记(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浅析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