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歇后语,发现歇后语的构成方式。
2.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歇后语,让学生理解歇后语所蕴含的意义,体会祖国文字的灿烂辉煌,使学生充分感受歇后语的美,养成积累歇后语的良好习惯,丰富学生的词汇。 3.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创制歇后语,充分体会运用歇后语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重点与难点:1.学生认识歇后语,发现歇后语的三种构成方式。 2.正确理解、运用歇后语,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歇后语的理解。 活动准备:1.把全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组准备相关的资料。 2.收集、背诵歇后语,将常用的歇后语整理出来。 活动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小组交流。
2、各小组长介绍小组收集资料的情况。
[设计理念:交流搜集的歇后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歇后语,体会歇后语的美。] 二、看谁掌握歇后语多
1、互考歇后语——每组两次机会,小组成员合作出题考别组的同学,说完整歇后语。 2、揭示课题:走进歇后语
3、出示几组有代表性的歇后语,读后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概括、小结,出示学习链接。
学习链接:歇后语是一种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带有谜语性质的固定语句,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一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从创制方式看,歇后语主要有三类:一是利用谐音。二是利用常识性的现象得出结论。三是利用历史典籍中的故事和事件引申出本意。
5、举例子:从自己积累的歇后语中,举出这三类歇后语各两个。
[设计理念:检查学生积累歇后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歇后语的构成,歇后语的创制方式。] 三、看谁会用歇后语
1、根据以下提供的情况,写出最恰当的歇后语。
小明的妈妈在街上摆了个水果摊,桔子放在那儿已经好多天了,可她还在那儿吆喝:“新鲜的桔子,快来买呀!”小明对他妈妈说:“你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生活实际,用上一个歇后语说话。(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36
3、还可以用其他不同的形式,表现对歇后语的理解。用编故事的形式,用画图的形式, 用表演的形式,用创制歇后语的形式。(1)小组准备。(2)全班交流。
[设计理念:通过再现生活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进一步理解歇后语,正确运用歇后语,还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对歇后语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 四、活动总结。
五、拓展练习:每个同学准备一个有关歇后语故事。
总评:本节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趣味性强。课前学生积累、搜集了许多歇后语,并把常用的歇后语整理出来,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歇后语的构成、歇后语创制的三种形式,然后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歇后语。在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受歇后语的美,体会运用歇后语的妙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理解、正确运用歇后语,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歇后语的理解,学生甚至会创制歇后语,虽然创制的歇后语还很粗糙,但这在创新学习方面是一个难得的尝试。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为学生创造了人人参与的机会,学生始终置于学习活动的前沿。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反思:
民谣—百姓创作的歌谣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歌谣。
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歌谣的热爱,明白汉字的韵律性和诗歌传统教育意义。
设计意图:歌谣是有教育意思的,让学生明白,这是中国老百姓自己的说理,教育人的诗歌。 过程设计:导入揭题:通过歌曲《中国娃》和《汉字》,让学生欣赏,教师板书《百姓创作的歌谣》
学文晓理: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这两首民谣。
讲解含义: 第一首,是反映年俗的儿歌,过年的情景,过去的春节,从这天就开始算,一直过到元宵节。比如在老北京,到了腊八就是到了年底,要过年关。商家开始下要帐帖儿。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是日俗称过小年,主要民俗事象是送灶王上天,是春节辞旧迎新的开端。这位张姓灶王,虽在民间口碑中有嫌贫爱富,遗弃糟糠的不雅之名,但善良的人们碍于他是被玉帝指派来的“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有着专事监督人间善恶的特殊身份,对其并不敢得罪。民间多于是夕庄重祭灶,即用高梁秸扒出细蔑儿,扎两匹灶君升天时所乘的灶马,随身带的鸡、犬、羊等,灶马备有“草料”,并敬上麦芽糖。
37
麦芽糖又称关东糖,灶王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过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用这种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遍查各地均有关于祭灶习俗的记载,祭灶人多跪于灶前,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表达了人民希望灶君能降吉祥于人间的愿望,祭毕,敞开房门将灶君旧像连同早已扎就的灶马一起烧掉。
第二首,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的新年是怎样过的?你在新年期间听过什么有关新年习俗的歌谣?你能说一下吗?你们过年,有什么特色的食物,是什么样的?你们新年拜年的方式和称呼是什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注意“粘”“毡”“宰”的读音。情景再现,一位发音很好的同学朗读,几个表演很好的同学下来有表情地表演。同位,你一句,我一句地朗读。 扩展活动:中国歌谣的历史: 视频资料。(百度视频搜索) 教师最后总结: 歌谣
民间文学体裁之一。又称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的总称. 歌谣一般大多数是为孩子编唱的,有时也会在一些风土人情的主题活动上 ,唱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歌谣。歌谣同歌曲的不同之处是,歌谣以押韵为主,往往表达了一些有趣的小事,有时也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但都是简短押韵的,很少有很长的歌谣。
歌谣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苦歌、情歌、盘歌、风俗歌、节令歌、童谣等;按形式分,有欢、西、加、比论等。梅山歌谣的种类和形式也很多,山歌、情歌、傩歌、号子都各具特色。河南时政歌谣富有传统特色:一、敢于把矛头宜指最高统治者,公开揭帝后之短、之丑、之劣、之毒;二、对宦官、外戚、奸臣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现象深恶痛绝,大胆谴责;三、对清官廉吏的歌颂总是发自肺腑由衷赞美,流露出无比的敬爱之情;四,富于现实性、政治性和斗争性,感情强烈,爱憎分明,语言形象生动,简短有力。(百度歌谣词汇解释) 作业:向你的长辈,询问一些当地特色的歌谣,记录下来,看谁记录的多!
参考资料:百度视频搜索,百度词语解释:http://fnyxdushu.blog.sohu.com/33507726.html 教学反思:
38
童谣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谣。并背诵童谣。 2、初步感受童瑶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是以认字和写字。2、流利背诵。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1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相关的汉语拼音。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谣。感受童谣的意境美。
3、认识童谣中的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激趣导入:开学到现在,小朋友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去识字王国里认识“新朋友”啦!你们高兴吗?想认识它们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向识字王国出发! (二)、观察图画,提出课题
1、看图说话(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家并说话,图画画的是什么?) 2、揭示:有一首小时候的童瑶(儿歌),说的就是这幅画… 3、指名读课题,你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 4、结合具体实例,引导理解童谣内容。 (三)、图文结合,初读童谣 1、教师范读童谣
39
2、引导学生进一步说说图上的小朋友看到什么? 3、教师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几遍)。
(四)、自读童谣,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用符号标出不会读的字,请同桌帮忙。
3、全班交流,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4、教学生字:(1)出示生字(带拼音)用各种方式读。(2)变序抽取1生字(不带拼音),也用多种方式读。(3)把生字卡片分类摆一摆,并说说理由?
(五)、朗读感悟: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等。2、把童谣读得有感情有韵味。3、找好朋友互相听听读读,互相正音。4、男女分别齐读 (六)、布置作业:把童谣读给你喜欢的人听。 第二课时
一、活动背景:
元宵节即将来临,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节目不可少。让学生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了解更多关于元宵的知识:有关元宵的来历、有关元宵的故事、有关元宵的意义……。让学生知道一些本地的闹元宵的风俗活动(做花灯、猜灯谜、做元宵、吃元宵、放焰火、舞狮子……)。也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来感受劳动的快乐,初步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生手边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在买东西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材料:如那些大大小小、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纸盒;可乐瓶;五彩缤纷的废旧包装纸等,这些都是劳技制作的好材料,是劳技教学中的“宝贝”。本课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孩子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巧妙利用它们,把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物作为产生联想的对象,把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作品装点出独具个性的生活空间,变废为宝,把周围世界变得更加的美好。 二、设计思路:
1.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进行本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废旧材料,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
2、本节课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评一评”几个环节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学生视野。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选择制作一盏花灯,并能使它亮起来。
2.掌握常用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规范操作,在制作花灯的同时,提高学生收集、处理运用技术信息的能力。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