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的因素有:风化程度、断层发育程度、软弱层及矿围岩含水情况等。底板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含钙石英千枚岩,其次为层纹灰岩及千枚岩。S22砂岩底部软弱夹层较多,含水性和吸水性都好,高应力地区开采易产生塑性变形。S21层纹灰岩易分化,遇水软化、层间断层及揉皱发育、节理裂隙产状较陡、“X”节理发育。近矿围岩总体以软硬相间层状岩类为主的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类型。矿山采矿活动及各开采水平(开拓平巷)均在志留系(S)这一含矿岩系层位,地下井巷、采空区及矿层顶、底板均为软硬相间岩层,矿区井巷及地下开采区工程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在弱、未风化坚硬岩体地段的坑道中,围岩稳固性较好,但在强风化软质层岩或夹薄层软弱岩层、风化破碎或断裂破碎带地段,围岩稳定性较差,遇水易软化,极易产生工程地质问题,多产生塑性形变及冒顶、片帮、侧胀,底鼓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随着矿山开采面积不断增大,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地下采空区逐渐增多,有逐渐向复杂类型转化的可能。
1.3.4 矿体特征
1 铅锌矿床的矿体产出于一定层位。主要赋存于志留系下统S2层纹灰岩中的
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点礁灰岩内,主要为II、III号群体,走向长度2300m,总
00体走向NNE,倾向NW,单个矿体走向长度为50m-662m,倾角30?76;矿体呈似
层状、透镜状、豆荚状顺层产出,产出状态与围岩一致;矿体无论是沿走向还是倾向,具一层为主多层含矿及尖灭再现;厚度变化较大,由几厘米到数米不等,平均2.28m;品位较高,铅矿体平均品位大于3%,锌大于6%。各中段详细产状见表5.
表5 矿体特征 中段 开采标高范围 (m) 600 550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650 600 600 550 550 500 500 450 450 400 400 350 350 300 300 中段高度 (m)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矿体倾角 (度) 68.21 48.14 32 54.66 37.5 55 55.75 61.42 矿体斜长 (m) 56 68.62 76.0 70.42 72.16 74.10 60.5 56.93 厚度?4m 矿块数量 (个) 55 51 37 30 41 54 60 93 平均厚度 (m) 2.04 2.24 2.04 2.04 2.07 2.10 2.04 2.06 250 200 250-200 50 55.75 60.5 60 2.04 第四章 矿床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矿区位于怒江与勐糯坝子夹持的近南北向分水岭西侧的斜坡地带,北、东、南三面为怒江环绕,怒江标高560m-600m。盆地与怒江之间分水岭标高950m-1204m,相对高差约350m-604m,属中山中度切割地貌。西侧勐糯坝子标高740m,为—南北向怒江断裂通过并相对下降的断陷盆地。受地层产状及构造制约,构成单斜自流斜地,为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区域所属的水文地质单元为一完整的岩溶地下水均衡区。地下水由南而北以暗河形式排泄于怒江(与怒江流向相反)。次级水文地质单元又可分为岩溶水区和裂隙水区,即以泥盆系灰岩与志留系千枚岩为界,西为岩溶水区;东为裂隙水区;矿区则处于地表分水岭以西斜坡地带的裂隙水区内。矿体主要赋存于志留系中统(S21) 层纹灰岩中的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点礁灰岩内。
志留系(S)为矿区含矿岩系,也是与矿床充水有关的地层。在矿区内有两个含水层和两个隔水层。含水层为志留系中统上含水层(S22)、下含水层(S21);隔水层包括志留系上统S3、志留系下统S1层位。上含水层(S22)为层间构造裂隙潜水-承压含水层,含水性相对较好,为矿层顶板上覆第一含水层;下含水层(S21)含层间岩溶裂隙水,属构造裂隙承压含水岩组,含水相对丰富,为矿床底板直接充水的含水层。S3、S1分别为矿区两个含水层的隔水顶、底板,隔水性较好。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为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随着开采范围的扩大、开拓水平下降,矿坑涌水量越来越大,尤其是揭露沟通强导水断裂或破碎带时会产生突水;采空区的增加使地表水下渗补给面积及长度加大,补给量增加,水文地质条件有向中等类型转化的趋势。
矿坑涌水量预测(引用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11月提供的资料) 由于深部无水文地质资料,本次矿坑涌水量的初步预测,主要沿用西南地质勘探公司304地质队于1985年提交的《云南省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勘探地质报告》中原有的渗透系数。由于随着开采深度的加深,矿区条形状降落漏斗的形成,南北两端进水量有限,降落漏斗中心深度加深,影响半径不可能无限延伸,故对原来地质队引用影响半径计算公式做了相应的修正。
由于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深度将低于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560m—600m标高的怒江面,矿山水文地质条件逐渐发生变化,目前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已明显由最初的层间裂水直接充水为主的简单类型向中等类型方向发生变化。矿山地下水补、径、排条件逐渐变化,补给源、途径、通道增多,涌水量增大,同时,矿坑突水的可能性也增大。新增矿体大部分位于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怒江以下,矿山水文地质条件将变得更复杂。随着矿山开拓系统的影响范围扩大、开拓水平的下降,越接近区域最低侵蚀基准面(怒江面560m—600m标高),矿坑涌水将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揭露勾通上下含水层强导水断裂或破碎带时会产生突水,使上下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由弱变强,突水机率增大。因此,矿山开采中应一改过去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轻视态度,加强矿区地表水、泉水以及矿坑涌水、突水点的动态观测,完善排水系统的自然通畅,建立矿坑突水监测预警措施。
第五章 现用主要采矿方法简介
矿山主要采用的采矿方法主要有两种:普通浅孔留矿法、全面留矿法。采矿方法主要构成要素:1、普通浅孔留矿法:矿块高度为中段高度(50m),小矿体为矿体赋存高度。矿块长度25m~30m,沿走向布置矿块,矿块内采矿高度为矿体厚度,矿体留间柱6m,顶柱4m,底柱5m.。2、全面留矿法:矿块沿矿体走向连续布置,矿块长度25m,矿块采矿高度为矿体厚度,中段高50m,矿块斜长一般为70m左右,间柱3m~4m,顶柱高2m~2.5m,底柱高3m。
普通浅孔留矿法:回采工作面自下而上逐步推进,从拉底巷道开始回采包括凿岩、爆破、通风、局部放矿平整工作面及撬毛等作业。回采工作面多为水平梯状布置。回采中每循环落下的矿石放出30%左右。大量放矿时必须轮流均衡放矿,以保贫损指标。
采场通风主要依靠主风流所形成的风压,新鲜风流由中段运输平巷经人行通风材料井上行进入矿房,洗刷采矿工作面后,污风经上山回至上中段平巷会回出。采场施犦后,为使炮烟得以尽快排出,可采用局部扇风机进行辅助通风。
全面留矿法:回采工作沿伪倾斜工作面凿岩、耗矿,工作面以扇形斜线工作面成推进。采场贫化小,凿岩效高,用YT—28、7655型上向成凿岩机打眼配ZPK—14KM0.2m3耙斗的电耙出矿。采矿时,每次爆破后扒(放矿量)为崩下矿石量的1/3左右,采用ZPK-14型电耙绞车配0.2m3耙斗向采场溜矿井耙矿,将矿石下放至运输中段后装车运出。
通风主要依靠主风流的风压。新鲜风流由中段运输平巷经人行通风材料井上至脉内拉底巷道。再进入矿房,洗刷才进入采矿工作面后。污风经上山回至上中段平巷回出。
公司两种采矿方法的个技术经济指标如下表
表6 采矿方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1 2 3 4 名称 所占比例 损失率 贫化率 掘采比 采准比 单位 % % % m/kt 普通留矿法 70 10 15 24.02 113.82 13.51 43.38 1.75 43.89 全面留矿法 综合 30 15 10 28.59 120.88 14.56 49.07 5.27 43.89 100 12.5 12.5 26.3 117.35 14.03 46.2 3.51 43.89 m3/kt m/kt (1) m3/kt m/kt (2) 切割比 m3/kt m/kt (3) 开拓比 6.21 43.89 2.4 8 10 15 50 9 11.4 29.6 350 6.21 43.89 2.4 8 10 10 60 10 15.5 21.9 350 6.21 43.89 2.4 8 10 12.5 52 9.5 12 28.45 350 m3/kt m/kt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生探比 副产矿率 废石率 矿块生产能力 采场工班效率 采场凿岩工效 采场出矿工效 矿石合格块度 主要材料单耗 炸药 雷管 合金片 铅钢 木材 机油 m3/kt % % t/d t/1班 t/1班 t/1班 Mm Kg/t 个/t g/t Kg/t 0.42 0.32 0.59 0.075 0.00057 0.01 0.48 0.62 0.59 0.046 0.0035 0.0116 0.47 0.41 0.59 0.06 0.0007 0.0102 m3/t Kg/t 第六章 主要阶段运输巷道的运输方法
1.6.1 矿石运输
矿、废石由各矿段斜井采用多段提升至地表,中段则采用电机车和人工推车。各中段采场的矿石通过采场溜井漏斗装入1.6m3侧卸式矿车,经7t电机车牵引至竖井车场,经斜井提升至795m标高主平巷,经电机车牵引运输至地表矿仓。
1.6.2 废石运输
各中段的废石采用1.6m3矿车及7t电机车牵引至竖井车场,经竖井提升至795m平坑,从795m平坑采用电机车牵引运输至地表废石场。
1.6.3 人员、设备和材料
井下的工作人员、设备及材料通过795m主平巷经斜井从运送至各中段后再进入各中段及采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