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方法设计说明书(2)

2025-11-23

1.2.3 矿体特征

铅锌矿床的矿体产出于一定层位。主要赋存于志留系下统(S21) 层纹灰岩中的生物碎屑灰岩及生物点礁灰岩内,尤其在灰岩与碎屑岩、千枚岩、含炭千枚岩的接触界面附近矿体规模较大。主要为Ⅱ、Ⅲ号矿群,走向长度2300m,总体走向NNE,倾向NW,单个矿体走向长度为50m-662m,倾角30°-7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豆荚状顺层产出,产出状态与围岩一致;矿体无论是沿走向还是倾向,具一层为主多层含矿及尖灭再现;厚度变化较大,由几厘米到数米不等,平均2.28m;品位较高,铅矿体平均品位大于3%,锌大于6%;设计地段平均品位铅3.55%、锌6.86%、铅+锌10.41%,为较富的铅锌矿床。各中段详细产状特征如下表

表2 矿体剖面产状特征统计表 中段 600 550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开采标高范围 (m) 650 600 600 550 550 500 500 450 450 400 400 350 350 300 300 250 250-200 中段高度 矿体倾角 矿体斜长 (m)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o) 63.21 48.14 32 54.66 37.5 55 55.75 61.42 55.75 (m) 56 68.62 76.0 70.42 72.16 74.10 60.5 56.93 60.5 厚度≤4m 矿块数量 平均厚度 (个) (m) 55 51 37 30 41 54 60 93 60 2.04 2.24 2.04 2.04 2.07 2.10 2.04 2.06 2.04 1.2.4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历次勘查作了3个小型选矿试验(氧化矿2个、混含矿1个),获得铅精矿、

铅锌混合精矿和锌精矿三种合格产品,铅、锌回收率均在8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除呈微粒状嵌布于脉石中的铅锌氧化物难选外,基本得到回收。伴生银、镉在铅、锌精矿中得到富集,可以综合收利用。

矿山经多年生产实践,不断改进选矿工艺流程,自1994年以来选矿回收率逐年提高,铅、锌回收率均达到80%以上,超过设计铅最高74%、锌最高70%的指标,接近实验室选矿试验的最佳指标。精矿品位也达到或超过设计铅50%、锌

48%的要求。银的回收率在铅精矿中为68.7%、锌精矿中为12.6%;镉在锌精矿中的回收率。

1.2.5 矿床地质勘查工作及勘查程度评述

勐糯(兴)铅锌矿区地质工作始于1985年,至今曾先后有多个地质部门及企业开展过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普查、勘探等各个不同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先后提交了不同程度的多份勘查报告及储量核实报告,为矿区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1.2.5.1 地质勘查阶段的勘探工作

原西南有色地质勘探公司304队对矿区进行勘探,1986年2月提交的《云南省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勘探地质报告》,其勘探手段主要以钻探为,965m标高以上利用了部分生产坑道对矿体进行控制,勘探区主矿体按第Ⅲ勘探类型进行控制。其网度为50m×50m配合部分坑道B 及储量,以100m×40m-50m钻探求C级储量,其余矿体按100m×100m求D级储量。通过对勘探区系统控制和远景评价区的稀疏控制,基本查明了矿区含矿带的展布,对矿区含矿层位的岩性特征和和控矿地质因素作了较深入的地质研究,勘探区主矿体的形态、产状、厚度、品位已基本查明;矿体的空间位置及分布范围已基本控制;查明了矿石的类型、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主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状态,查明了伴生元素Ag、Cd的含量及分布规律,对矿石进行了可选性试验,说明矿石可选;储量计算方法选择正确、参数的确定正确,各级储量比例满足了矿山生产建设的要求;

1.2.5.2 矿山生产探矿工作

(1) 生产地段的储量升级工作

生产探矿原则与手段及网度:遵循生产探矿工程与采矿工程紧密配合,采用坑钻结合,网度按25m穿脉×中段高度和坑内水平钻孔控制矿体,从生产多年来的实际情况,能较好的控制矿体,满足了采场建设的要求。

(2)、矿山找矿勘查工作

勐糯(兴)铅锌矿于1958年开始土法生产,如今已生产了50年,1990年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工程于1994投产,设计矿山服务年限为15年,迄今已属于超期服役的老矿山,原改扩建设计范围的基础储量已经消耗殆尽,因此本矿已属严重危机矿山。所幸于2007年申报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已获批准。勐糯铅锌矿区的生产探矿工作,自1994年改扩建工程投产以来,一直从未间断,工作主要集中分布于详勘区 (铅厂矿段的深部、空白地段)、远景评价区的后寨矿段及白沙水矿段。生产找矿根据已掌握的矿区地质特征、控矿条件与矿体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以往工程控制情况以及瞬变电磁法(TEM)、大功率激电法等物探方法(IP)的综合运用,区内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勐糯地区呈现出东西两个矿化带,综合分析和研究认为勐糯铅锌矿区及外围仍具较好找矿的潜

力。首先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下段(S21)底部或其与志留系下统下仁和桥组(S1)的接触面附近的Ⅲ号矿群仍是主要找矿方向,其次为产于志留系中统上仁和桥组

1

下段(S2)中上部的Ⅱ号矿群。

采用地、物、化、遥感及地表深钻结合的综合找矿手段,经过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找矿工作在矿区深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08年施工的深部钻孔见矿率高达8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56号勘探线ZK5621号孔在标高225m-190m之间揭露了三层矿体,厚度为2.07m-3.20m,Pb+Zn品位为5.83%-11.49%,根据这个钻孔资料分析,说明矿体向深部尚未尖灭,综合预测,有可能使勐糯成为大型铅锌矿。为深部接替工程的开展提供了地质资源依据。

矿床勘探手段主要以钻探为主,遵循生产探矿工程与采矿工程紧密配合,采用坑钻结合,网度按25m穿脉?中段高度和坑内水平钻孔控制矿体,从生产多年的实际情况,能较好的控制矿体,满足了采场建设的要 求。勐糯铅锌矿区地质工作始于1985年,至今曾先后有多个地质部门及企业开展过地质调查、物化探、普查、勘探等各种不同阶段的地质勘查工作,先后提交了不同程度的多份勘查报告及储量核实报告,为矿区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1.2.6 矿区工业储量

1.2.6.1 工业指标

矿区资源储量计算采用的工业指标是根据云南省地方有色金属公司《关于龙陵县勐兴铅锌矿床工业指标批复》一文([85]第13号)执行的,具体是:

① 边界品位:氧化矿:Pb 0.7%、Zn 3%混合矿及硫化矿:Pb 0.5%、Zn 2.0%; ② 最低工业品位:氧化矿:Pb l.5%、Zn 4.0%,混合矿及硫化矿:Pb 1.0%、Zn 3.0%。

③ 最低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不分矿石类型皆为1.0m; ④ 夹石最小剔除厚度:夹石最小剔除厚度为2.0m。

1.2.6.2 矿区地质资源量

截止2008年11月30日,勐糯铅锌矿区共计保有探明112b+332+333类铅锌矿石量404.89万t,平均品位Pb 4.19%,Zn 8.06%,Pb+Zn 12.25%金属量Pb 169773 t,锌Zn 326499 t,,Pb+Zn 496272 t。资源量分布地段详见表3 。

表3 勐糯铅锌矿区截止2008年11月30日保有资源量表 范围 2000年提交的后寨矿段勘查报告 白沙水矿段 (72-108号勘探线)新增 铅厂矿段 (72-24号勘探线)新增 分类编码 333 333 332+333 矿石量(万t) 品位(%) 金属量(t) 4040 4.60 4.06 8.78 1866 90.65 4.99 9.66 45300 87600 162.68 3.99 7.91 64858 128677 铅厂矿段(11-24号勘探线)新增 合 计 333 112b+332+333 65.86 3.35 7.05 22074 46442 404.89 4.19 8.06 169773 326499 1.2.6.3 设计利用源储量计算

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储字〔2008〕95号评审通过的《云南省龙陵县勐糯铅锌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保有量及深部找矿新增资源量相结合;设计范围共计保有332+333+334矿石资源量413.61万t,品位Pb3.55%,Zn6.86%,金属量Pb 146758t,Zn 283738t,Pb+Zn品位10.41%,金属量430496t。其中332+333矿石资源储量193.89万t,品位Pb4.08%,Zn7.37%,金属量Pb 79127t,Zn142920t,Pb+Zn品位11.45%,金属量222047t;334预测资源储量219.72万;品位Pb3.08%,Zn6.41%,金属量Pb 67631t,Zn 140818t, Pb+Zn品位9.49%,金属量208449t。

第三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3.1 开采技术条件

矿体围岩一般为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不规则的细砂岩团块及千枚岩。顶扳岩性主要为层纹灰岩,其次为含钙千枚岩、千枚岩;底板主要为生物碎屑灰岩、含钙石英千枚岩,其次为层纹灰岩及千枚岩。影响顶底板稳固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岩层的风化程度、断层发育程度、夹软弱层的情况等。通过矿山生产多年的开采证明,在弱(未)风化坚硬岩体地段的坑道中,围岩稳固性较好,仅局部地段发生小范围的掉块、落石现象,一般毋须支护,而在强风化软质岩层或夹薄层软弱岩层、风化破碎或断裂破碎带地段,围岩稳定性较差,极易产生工程地质问题。

2

通常,S2砂岩底部软弱夹层较多,含水性及吸水性都好,高应力地区开采易产生塑性形变;S21层纹灰岩段和S1中下部的千枚岩(尤其是含炭千枚岩)易风化,遇水软化,层间断层及揉皱发育,“X”节理发育,裂隙产状较陡,在这些部位多产生塑性形变及冒顶、片帮、侧胀、底鼓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矿区内可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岩组:

散体结构松散岩(土)组:一类是零星分布的坡残积物,较松散,对矿山地下开采影响甚微;二为断层破碎带的未或弱胶结碎块及断层泥,仅在局部出现,为不良地质岩体,易垮塌,开采时须采取支护措施。

半坚硬岩组:为地表、近地表强风化岩石,如强风化的细砂岩、千枚岩等,风化裂隙发育,力学强度较低,局部易发生崩塌。

坚硬岩组:指矿区内未风化的灰岩、结晶灰岩、微晶灰岩、层纹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千枚岩、石英千枚岩、含钙千枚岩、含炭千枚岩等,构成矿体顶底板,平均抗压强度64.7-198.0MPa,岩石坚硬,节理裂隙不发育,为良好工程地质岩体。

表4 各种矿岩抗压强度统计表 微晶灰岩 矿体 层纹灰岩 石英千枚岩 细砂岩 项目 平行 垂直 平行 垂直 平行 垂直 平行 垂直 平行 垂直 层面 层面 层面 层面 层面 层面 层面 层面 层面 层面 样品5 2 5 8 6 2 2 4 1 3 数 抗压强度102.6 116.7 22.8 9.8 47.1 121.4 52.6 98.7 56.7 198.0 范围~137.7 ~139.1 ~65.4 ~121.7 ~90.8 ~166.4 ~153.7 ~196.1 ~92.6 (MPa) 平均值115.4 127.9 47.4 43.1 64.7 146.1 103.2 139.5 198.0 80.0 (MPa) 体积密度:矿石为3.26t/m3, 围岩2.80t/m3;松散系数矿围岩均为1.60;自然安息角矿石为38°-39°,摩擦角为31°-34°,矿石自然湿度2.85%。

矿床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为以软硬相间层状岩类为主的中等类型。坑道在弱(未)风化的坚硬岩体中掘进,围岩稳固性较好;但在强风化软质岩层或软弱夹层、风化破碎或断裂破碎带中,围岩遇水易软化,极易产生变形及冒顶、片帮、侧胀、底鼓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随着开采面积加大,深度增加、采空区增多,有向复杂类型转化的可能。

1.3.2 矿区环境地质

矿区位于怒江与勐糯坝子夹持的近南北向分水岭西侧的斜坡地带,地形相对平缓,山顶宽缓浑园;地表植被发育,植被覆盖率大于80%。区内土层较薄或基岩裸露,矿山对矿区内的采矿废石堆积区均有拦砂坝,并修筑了坚固的尾矿坝,矿区无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矿山环境地质条件总体为中等。矿区处地震烈度Ⅷ 度区,属区域不稳定区。地表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度中等,矿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矿区岩矿石砷含量为0.003%-0.3%,属正常范围;汞含量极低,在正常值之下,对矿区环境影响甚微,矿层中无有害人体健康的有害气体和放射性等。选矿流程为浮选,选矿废水如果不达标排放,对勐兴坝子地表水及怒江水会造成一定污染。随着矿山进一步的开发建设,采矿废弃物若不妥善堆放、选矿尾液不达标排放,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矿山在矿床开发中应注意采取预防措施,注意保护环境。

矿床工程地质条件总体为以软硬相间层状岩类为主的中等类型。坑道在弱(未)风化的坚硬岩体中掘进,围岩稳固性较好;但在强风化软质岩层或软弱夹层、风化破碎或断裂破碎带中,围岩遇水易软化,极易产生变形及冒顶、片帮、侧胀、底鼓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随着开采面积加大,深度增加、采空区增多,有向复杂类型转化的可能。

1.3.3 矿岩稳固性

矿体围岩一般为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不规则的细砂岩团块及千枚岩。顶板岩性主要为纹灰岩,其次为含钙千枚岩、千枚岩及含炭千枚岩;影响顶板稳


采矿方法设计说明书(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下载本文档需要支付 7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xuecool-com QQ:370150219